肖秀荣:20政治1000题浓缩整合背诵笔记史纲多选完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卑争

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状况

l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l  基本生产结构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小农经济

l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l  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者常常结合在一起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使中国

l  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l  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l  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

l  阶级及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各侵略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其中主要有

l  中法《黄埔条约》

l  中英《虎门条约》

l  中美《望厦条约》

l  中英《南京条约》

4、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士完整,还有

l  协定关税

l  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

l  领事裁判权

5、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质的变化

l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l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6、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动,其主要表现是

l  地主阶级本身发生了某些变化

l  部分农民阶级向贫农或雇农转化

l  工人阶级的诞生

l  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

7、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产生的阶级

l  工人阶级

l  资产阶级

8、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

l  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

l  手工业者

l  城市贫民

9、与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相比,中国工人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l  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

l  与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

l  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

10、中国资产阶级主要来源的阶级、阶层

l  买办

l  商人

l  地主

l  官僚

11、中国资产阶级区分

l  民族资产阶级

l  官僚资产阶级

12、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

l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l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l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l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1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l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创造必要的前提

l  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15“边疆危机”的主要表现有

l  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从缅甸入侵云南

l  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

l  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l  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

16、下列条约中涉及香港的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7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在于

l  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三

l  曾经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

l  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

18、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共同瓜分中国和对中国实行直接殖民统治的原因在

l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的大国

l  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

l  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19、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一系列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的主张,主要有

l  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

l  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l  设立议院

20、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

l  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思想

l  追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

l  追求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思想

21、属于甲午战争爆发后救亡图存言论的是

l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l  振兴中华

l  救亡图存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2、《资政新篇

l  体现了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l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l  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

23、《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l  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l  建议设立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l  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

24太平天国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重大的历史意义表现在

l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l  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l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l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2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

l  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l  农民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l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6、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包括

l  兴办近代企业

l  建立新式海陆军

l  创办新式学堂

l  派遣留学生

27、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l  具有封建性、对外依赖性

l  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l  目标是自强、求富

28、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l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l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l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29、关于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l  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l  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等问题展开

l  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30、出现戊戌维新运动不是偶然的,它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l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l  甲午战争惨败造成的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l  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

31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

l  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l  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

l  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32、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具体说来,主要有

l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又没有发动群众

l  维新派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33、康有为等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l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l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l  惧怕人民群众

34维新派与守旧派开展了一场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的论战。这场论战围绕的主要问题是

l  要不要变法

l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l  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35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

l  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

l  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l  其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6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是

l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l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l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7辛亥革命的爆发,是

l  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l  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

l  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38、孙中山组织兴中会,该团体提出的革命纲领主要包括

l  驱除鞑虏

l  恢复中国

l  创立合众政府

39、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l  驱除鞑虏

l  恢复中华

l  创立民国

l  平均地权

40、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它们是

l  民族主义

l  民权主义

l  民生主义

41、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的论战主要内容包括

l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l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l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42、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意义

l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

l  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l  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43革命派的弱点主要表现在

l  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回答

l  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l  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己有”

l  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

44资产阶级革命派

l  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l  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

45资产阶级革命派

l  组建了比较完备的政党

l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纲领

l  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4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

l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l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l  中华民国国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

l  分设行政、司法、立法机关

 

47辛亥革命

l  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l  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l  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8、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共和制度而进行的斗争主要有

l  二次革命

l  护国运动

l  护法运动

49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共同点

l  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l  都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50、1911年,直接参与领导武昌起义的革命组织

l  共进会

l  文学社

51、但是,辛亥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l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l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l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52辛亥革命失败,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l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l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l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53、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主要是

l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解决

l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改变

l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54、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政权,这个政权

l  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l  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实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l  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

l  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55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支柱是

l  地主阶级

l  买办资产阶级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6、1915年兴起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

l  提倡民主和科学

l  提倡个性解放

l  提倡新文学

l  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

57“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

l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l  使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l  为外国的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

58在五四运动前,作为新文化运动基本口号之一的民主的含义是指

l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

l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

59、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启蒙者的弱点,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主要表现

l  从反对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

l  反封建思想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

l  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60、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是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新的历史特点,主要有

l  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l  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l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61、符合进到理性认识阶段的选项是

l  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

l  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

l  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等口号

 

62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够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是因为

l  十月革命启示中国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l  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l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63、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的主要类型

l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l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l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

6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l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l  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l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

65、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

l  科学的指导思想

l  坚强的领导力量

l  崭新的奋斗目标

66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

l  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

l  就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l  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67、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

l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l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6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

l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l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l  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69、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当前阶段的纲领)

l  打倒军阀

l  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l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70、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主要表现在

l  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l  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l  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l  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

71、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之所以被称作大革命,是因为与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

l  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

l  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

l  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

72、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表现

l  中国共产党是大革命的政治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提出者

l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l  中国共产党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7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l  反革命力量强大,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

l  党当时处于幼年时期,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l  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l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74、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的大事

l  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l  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

l  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75、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的起义

l  秋收起义

l  广州起义

l  南昌起义

 

76、1928年至1930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

l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l  《井冈山的斗争》

l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7、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和阐述的重要的思想

l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l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7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l  是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l  是在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l  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79、这个土地法中存在并不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规定,主要有

l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l  禁止土地买卖

80、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即

l  依靠贫雇农

l  联合中农

l  限制富农

l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8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制定的土地分配方法

l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l  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82、遵义会议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因为它

l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l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l  在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

83、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

l  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l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l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84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意义,主要有

l  粉碎了国民党“剿灭”红军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l  长征中保存下来的力量,是党和红军的极为宝贵的精华

l  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l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85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

l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l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l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l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86长征精神,是

l  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l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一

l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87“一二·九”运动的主要口号

l  反对华北自治”

l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l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88、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如果国民党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保证

l  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l  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l  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

l  停止没收地主土地

89、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

l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l  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90、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此,共产党必须

l  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

l  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l  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91、针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统一战线内部出现的危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大口号

l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l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l  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9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的策略总方针

l  发展进步势力

l  争取中间势力

l  孤立顽固势力

9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包

l  民族资产阶级

l  地方实力派

l  开明绅士

9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土、地方实力派等中间势力必须具备基本条件

l  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l  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

l  对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斗争并一步步取得胜利

95同顽固派作斗争必须坚持

l  有节

l  有理

l  有利

96《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l  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l  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l  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97、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l  经验主义

l  教条主义

98、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

l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l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l  自我批评的作风

9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l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l  开始时间最早

l  持续时间最长

l  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100、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

l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l  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是亚洲反法西斯主战场

l  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l  中国努力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积极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101对中国而,抗日战争的胜利

l  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l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l  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

l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02、当年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原因在于

l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l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l  全民族抗战是电国大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l  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大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

10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主要体现

l  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l  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持久战的战略和正确的策略

l  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104、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

l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l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l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l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05、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

l  和平

l  民主

l  团结

106、但是,1945年8月,蒋介石还是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是因为

l  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l  国民党的军队大部分远在西南、西北后方

l  国民党完成内战部署需要相当的时间

l  国际上苏联、美国等都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实行和平建国

107、1945年8月,蒋介石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其目的在于

l  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

l  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

l  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

108、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共产党之所以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推动达成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因为

l  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

l  有利于和平建国

l  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

109、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

l  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官员贪污腐败

l  国民党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l  国统区爆发严重经济危机

110、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

l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l  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l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11、在中国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主要内容

l  说明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l  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l  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

112、“两个务必”包含着

l  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

l  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

l  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深刻忧思

l  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

11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l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l  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并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基础

l  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l  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14中间路线的鼓吹者主张

l  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l  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l  方法上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115促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因素

l  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

l  民主党派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l  民主党派在斗争的实践中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被认为是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有

l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l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17、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标志着

l  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l  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

l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118、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主要的法宝

l  统一战线

l  武装斗争

l  党的建设

119、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为此,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l  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l  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l  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20中华人民和国的成立,标志

l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l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l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121新民主主义社会

l  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

l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l  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存在的社会。

12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l  政治制度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l  经济制度是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并存

123、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在五种经济成分中,属于过渡形式的经济成分

l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l  合作社经济

124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

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让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125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分别在全党范围或党政军机关开展

l  整风运动

l  整党运动

l  三反”运动

126、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五反”运动。其主要内容除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外,还包括

l  反盗窃国家财产

l  反偷工减料

l  反盗窃经济情报

127、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经济成分包括

l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l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l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l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28、属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表现的有

l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l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29、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l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l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l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l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130、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

l  商业资本

l  金融资本

131、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

l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l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l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l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

l  对个体农业的改造

l  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

l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33、在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在性质上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形式

l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l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l  农业初级社

134、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具体形式

加工订货

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

公私合营

 

1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l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l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l  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36.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毛泽东提出的对待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方针

l  古为今用

l  洋为中用

l  百花齐放

l  推陈出新

137、毛泽东提出,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应坚持的方针

l  长期共存

l  互相监督

138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制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方针政策,指出

l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l  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l  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139、毛泽东在1957年7月撰写的《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提出,必须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能获得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要造成一个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

l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l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l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140、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主要内容有

l  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l  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l  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41、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做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这里所说的“不同的情况”是指

l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l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

l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

142、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主要有

l  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

l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14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被称为思想解放运动的有

l  新文化运动

l  延安整风运动

l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4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

l  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l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l  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一

14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历史意义主要体现

l  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起点

l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l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l  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46、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

l  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l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l  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47、中国梦的本质

l  国家富强

l  民族振兴

148、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以下选项内容正确的是

l  这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l  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

149、中共十九大的主要贡献

l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l  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

l  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

l  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作出全面部署

15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l  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l  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151、“红船精神”内容

l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l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l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52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

l  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

l  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153强调改革开放使

l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l  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l  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154强调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

l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

l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

l  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

l  中国发展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155强调改革开放

l  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l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l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l  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附件
肖秀荣:1000题浓缩整合背诵笔记史纲多选完.pdf
pdf
下载文件
附件购买
免费内容(注册登录后即可免费下载)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资料
登录
目录
  •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卑争
  •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肖秀荣:20政治1000题浓缩整合背诵笔记史纲多选完

    4 评论

    1. 北极星

      是还需要开通VIP是吗?

      1. 网站用户

        也可以加群送三个月

    2. 梦梦1234567890

      不能下载打印么

      1. 网站用户

        可以啊,点击下载就可以了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