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军《行政学原理》考研笔记知识点

行政学
导论
1、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公共事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活动。
2、公共:1.和私人行政相区别 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程序 3.强调行政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强调公众的参与性 5.强调了行政活动的公开性。
3、行政的内涵和逻辑起点:①行政是国家行政,是国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行使国家权力,从事国家管理。②行政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要素,也称行政管理。③行政在本质上是行政组织获取、配置和利用行政资源,回应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以实现行政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和动态过程。公共需求是行政的逻辑起点。是政府职能的根本依据。
4、行政学的研究对象:是行政的主体、规范以及管理活动的过程、方式和规律。
①.一般对象: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行政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一般行政机关所普遍适用的行政原理和规律。
②.具体对象:总体综合性对象是指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的国家行政管理(国家、省、市、县);部门专业性对象:国民(工农交财),社会文化(教科文卫体),公安、司法、民政、军事等。
5、行政学的主要特点: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 4.规范性和变通性的统一。
6、行政学与政治学 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2.研究范围不同 3.学科的性质不同   联系:1.从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历史看,行政学是从政治学母体中脱胎出来的一门年轻独立学科2.政治决定行政,国体决定政体 3.行政学的研究能促进政治学的发展。
7、学习研究行政学的原则: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求同存异、鼓励争鸣  4权变研究、优化方法 5兼收并蓄、扬弃发展
8、学习公共行政管理学的方法:1比较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3行政哲学分析法 4行为科学研究法 5案例分析法6博弈论分析法
9、西方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叶以后,工业革命、生产力、任务;资本垄断统治、社会矛盾。首先产生于美国:三权分立、工商业和科学技术发达、政治学研究居领先地位
10、西方行政学的发展阶段(一)传统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威尔逊《行政的研究》鼻祖 魏劳华,怀特(二)新公共行政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前后)美国    乔治 弗雷德里克森 德怀特 沃尔多  (三)新公共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登哈特
11、新公共管理:1.新公共行政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投入
3.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行严格的绩效目标控制
4.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办法、手段和竞争机制
5.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
6.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7.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12、我国行政学的发展现状
进步:1.行政学学术团体的建立和发展,研究组织相继成立,行政学论著相继问世 2.建设起一支初具规模的行政学研究队伍,研究成果丰硕。3.我国行政学者已进入国际行政理论的研究行列 4行政学科的设立和拓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可的公关管理硕士MPA 5、行政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政策依赖性。
不足:1.本土化不足 
      2.行政学研究队伍还跟不我国行政学发展的需要:从学科的内容上看  从研究方法上看
      3.我国行政学研究方法薄弱成为制约行政学发展的瓶颈。   
行政关系
一、行政组织的特点
行政组织的涵义:行政组织是依法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组织实体。
(一)阶级性
(二)社会性:1服务性2管理性3法制性 4系统性
二、行政组织的类型
1.领导机关 2职能机关 3辅助机关 4咨询参谋机关 5派出机关 6.临时机关
三、行政组织的要素
1.职能目标 2机构设置 3人员构成 4权责体系 5管理方式 6运行程序 7法制规范
四、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
1.目标原则 2精简效能 3管理幅度适当 4完整统一 5指挥一致 6职、责、权统一 7.协调一致 8法制
五、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一)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指各级政府上下之间和每级政府各组成部门的上下级之间的主从关系和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多幅度小时:优、缺
(二)横向结构指一个层次里的组织结构
六、行政组织的整体结构
这种整体结构形成一种层级职能制的基本结构模式;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是影响行政组织形态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扁型形态的组织结构模式、尖型形态的组织结构模式
七、我国的直线职能制
特点:1.以层级制为基础,每一层级又设若干职能部门;2对于每一项行政职能,为了保证其顺利完成,都设置多层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履行各项职能。
缺陷:1.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薄弱 2.各职能部门没有直接的指挥和命令的权力……
八、我国行政组织体系纵横结构的走向
1,纵向上减少行政层次:宏观、微观  2.横向上精简机构
九、决定我国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的因素
1.统一、单一制 2.集权制 3.发展落后 4.发展不平衡 5封建影响 6 革命战争、党的执政方式 7苏联
十、现阶段我国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模式的选择
1提升中央政府的权威及其宏观调控能力 2加快经济性分权的步伐 3.实现中央与地方的规范化、法制化
4.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第四章 行政领导
一、行政领导观念的特点及其变革
行政领导观念就是指行政领导者对行政活动中的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1,战略观念 2.科学管理的观念 3.信息观念(时效观念、民主法制观念、人力资源观念)
二、现代行政领导观念的核心
(一)现代行政领导是服务与权力、责任的统一
1.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2.权力是服务的保证    3.责任是服务的体现
(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1.服务内容的历史性: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的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2.服务形式的多样性:指导性服务;行政性服务;事务性服务
(三)现代行政领导者的公仆观念
1.现代行政领导者是“社会公仆”:思想、经济 2.现代行政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公仆观念: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密切联系
三、行政领导体制中的权责关系
辩证统一 权力是指履行行政领导职能所需要的支配力、约束力、影响力
         责任是指进行管理活动和领导活动所需完成的实际任务和所需承担的义务
(一)权利和任务的关系
权力和任务相分离的四种表现、五种原因
(二)权力和义务的关系
举例:集权制、分权制、个人负责制、集体负责制
四、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一)首长制 指机关事权法定交由首长一个人单独负责处理,最高决策权集中于一人。美国、优点、缺点
(二)委员会制指机关的一切事务都由委员会集体讨论,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集体负责。瑞士、优、缺
采用何种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相互配合
五、中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即由行政首长全面领导本机关的工作,对机关的事务有最后决定权,行政机关所属的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其工作都要对行政首长负责。同时,行政首长对本机关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中央、地方
特点:1.民主决策 2.责任明确 3.分工合作
原因:党政机构以及各级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乏严格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
六、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走向
1.党政分开、各司其职 2.必须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 3.改变行政副职分解行政权力的现象 
4.加强监督,防止和克服行政首长个人专断、滥用权力 5.认真选拔适合担任行政首长的人才
七、领导风格类型
领导行为四分图:工作行为横坐标、关系行为纵坐标;虚弱型领导、任务型、战斗型、福利型
管理方格图理论:对生产的关系、对人的关心;81种领导风格
1.高层行政领导风格是以宏观领导艺术为基础
2.中层行政领导风格是以领导科学为基础
3.低层行政领导风格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
八、行政领导风格的“定势”
1.“科学—直觉结合式”决策风格 2.“为与不为”的行政领导风格 3.“思行方圆”的行政领导风格 4.“简洁、流畅、准确、幽默”的语言风格:行政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要求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情真意切;富有幽默感
九、行政领导班子的结构
行政领导班子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平衡体,它有许多亚结构组成。
(一)理想的品德结构:指行政领导班子中各种不同思想品德的成员的配比组合
政治品德、伦理道德、工作态度
(二)互补的知识结构
书本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知识、立体、动态的;知识丰富的智慧体;学历、实际水平;低:T、中:A、高:山
(三)配套的专业结构
管理的才能和专长、底层、中层、高层
(四)叠加的智能结构
思想家、组织家、实干家
(五)和谐的气质结构
性格上、志趣上、脾气上、风度上、
(六)梯次的年龄结构、
老中青;新老班子交替;领导班子化要注意两点:年轻化不等于青年化、老中青一定比例

第五章 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人事行政的涵义和地位
狭义人事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活动,即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共行政活动中的行政人员与行政事务之间的关系和行政人员相互之间关系的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和监督等的活动。
1.人事行政是公共行政的分支学科,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在整个公共行政活动中,人事行政处于关键和核心的地位
3.国家竞争的焦点人才开发和智力开发上,人事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改革相适应
二、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1.党政职能分开 2.简政放权 3.按照四化方针,调整充实干部队伍 4.政府系统工组人员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5.其他系统的部分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已初见成效,形成各具特色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三、国家公务员的概念和范围
公务员指与国家权力行使相关联的国家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文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西方三种划分:小英、中美、大法日范围的划分
四、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法制管理原则 2.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3.功绩制原则 4.分类管理原则 5.政治中立和职务常任原则
五、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2.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3.坚持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4.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坚持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分类制度
六、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实行科学管理分类制度 2.实行激励竞争机制 3.实行新陈代谢机制 4.勤政廉政保障机制
5.实行法制化管理体制

第六章 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
指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所作出的决定。具体的说……
1.从决策内容上看 国家意志 2.基础 源自于国家权力 3.依据 法律 4.对象 一切行政客体
二、行政决策的特点
1.主体的确定性 2.内容的广泛性 3.目标的明确性 4.方案的选择性 5.普遍的约束力 6.适应性和预见性
三、行政决策的作用
1.行政决策时公共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
2.行政决策贯穿于整个公共行政管理过程
3.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成败
四、行政决策的类型
1.确定性决策、风险性、不确定型 2.单项、序贯 3.经验、科学 4.程序化、非程序化 
5.初试、追踪 6.战略、战术 7.单目标、多目标 8.个人、集体
五、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是行政决策主体的组织形式,是决策方案的“加工工厂”。
(一)决策中枢系统
地位和特点:1.核心、领导 2.少数服从多数 3.承担全部责任 
任务和作用:1.组织,确定  2.评估比较,断 3.检查、监督 、修正追踪决策
(二)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构成:四个基本环节—收集、传递、加工、贮存
职责:1平时.收集整理信息   2.为决策制定收集信息    3.决策执行信息
(三)咨询系统
构成:官方、非官方
作用:1.拟定决策备选方案  2.出谋划策 3.对决策问题会诊
(四)监督系统
内部、外部监督系统
作用:1.资格 2.依法 3.程序 4.内容 5,过程
六、行政决策原则
1.信息原则 2.预测原则 3.系统 4.可行 5.择优 6.民主 7.动态 8.效益 9.时效
七、行政决策程序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2.调查研究、设计方案 3.评估优选,确定方案 4.试点反馈,全面实施

八、行政决策模式和方法
1.理性决策模式 2.有限理性3.渐进 4.规范最佳 5.精英6.团体 7.系统 8.组织体制 9.博弈论 10.公共选择理论
九、行政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1.KT分析法---三步  2.BS法---特点、原则  3.德尔菲法---原则、程序
(二)多目标决策方法
1.排序法   2,两两比较法 3.加权评分法
(三)确定型决策方法—直观比较法 
(四)风险型决策方法
1.决策表法 2.决策树法 
(五)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大中取消法 (乐观法) 2.小中取大法 3.乐观系数法 4.后悔值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5.等可能决策法

第七章 行政执行
一、行政执行的涵义
广义 、狭义
我们认为,行政执行是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贯策、落实决策机关发出的决策指令,以实现决策目标的活动和过程。
1,行政执行时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联系整个行政过程的核心
2,行政执行与行政决策是相互承接的关系:从行政运行的角度看、从整个行政系统看
3,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
4,行政执行是依法行政
二、行政执行的特点
1,目标性 2,综合性 3,强制性 4,具体性 5,时效性 6.,灵活性
三、行政执行的分类
从科学行政的角度:1.例行性 ,经常性 2.特定任务和计划
从法制行政的角度:1.行政决定 2.行政检查 3.行政处置 4.行政强制执行
四、行政执行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地位
1,行政执行时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2.,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习的程度,而且是使原决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
3,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判断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
五、行政执行的原则
(一)忠实决策与灵活运用相统一
(二)果断迅速与注重效益相统一
(三)发扬民主与强调集中相统一
(四)发挥主体性和实行民主监督相结合
(五)毅力与条理相统一
六、行政执行的过程
(一)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
1.制定执行计划活动 —6W  2.思想准备条件—政策法令合法化、做好政策宣传  3.物质准备条件  4.组织与人员准备—确定执行机构;配备主管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并合理授权,权责统一;建立健全合理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岗位责任制
(二)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
1.指挥活动—指挥活动的重要性;指挥者应具备的条件;有效指挥的要求;指挥活动的主要方法;行政指挥的方式
2.沟通与协调活动
3.监督活动
4.控制活动---预先、现场、反馈
(三)行政执行的评估阶段
内容:1.全面检查行政执行工作情况 2.实事求是地评定行政执行结果 3.总结经验教训
方法:1.集思广益 2.归纳演绎 3.上下结合 4,带头总结


第八章 行政协调
一、行政协调的涵义
指行政主体为了顺利实现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得当、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
1.行政协调是一种经常性、自觉性的活动
2.行政协调是行政沟通的结果
3.行政协调是一种艺术性的行政行为。
二、行政协调的方式和类型
1.对象:对事的协调和对人的协调 2范围:内部、外部 3.内容:认识性、利益性 
4.性质:促进式、纠偏式 5.方式:合作式、应变式 6.途径:会议、非会议
三、行政协调方式中的若干关系
1.事前与事后 2.一般与个别 3.平衡与创新 
四、行政协调的作用
1.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高度分工、配合
2.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行政资源
3.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4.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整体“合力”
五、行政协调原则
1.依据法规、方向明确的原则
2.统筹兼顾、平衡冲突
3.求同存异、灵活权变
4,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六、行政协调的模式
指行政协调主体针对不同的协调问题所选择的协调途径和方式,是对行政协调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
(一)目标与利益协调模式
1.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
2,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协调
3.局部目标之间的协调
4.组织目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二)思想与行为协调模式
不协调原因:1,行政人员角度 2.行政组织角度 3.社会环境角度
解决:1.人员觉悟 2.组织活动透明度……
(三)公共政策与规则制度协调模式
不协调表现在:1.自行制定,部门间规则制度不协调 2.理解不同,行为不同
工作:1.完善规则制度   2.维护组织权威  
七、行政沟通的涵义和特点
行政沟通是国家行政组织和人员在内部以及内外之间,凭借一定能够的媒介,交流传递思想观点和情感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协同合作的一种管理行动,即行政系统内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特点:1,行政沟通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为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2.渠道主要是正式沟通渠道
3.内容基本是有关公共行政管理的广泛的信息
八、行政沟通的类型
1.纵向行政沟通—下行沟通;上行沟通 2.横向 3.双向 4.单向
九、行政沟通在行政协调中的作用
1.前提   2.有利于推进行政协调的发展:感情、意见、文化 
十、行政沟通的改善
(一)障碍
观念习俗;心理;语言;职位、专业;组织结构;信息
(二)提高行政沟通效率的途径
1,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2.完善行政沟通体制 3.畅通沟通渠道 4,改善信息质量

第九章 行政监督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指各类行政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督、监察、督导活动。
1.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政党;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人民群众
2.行政监督的客体具有特殊性----具体、抽象
3.行政监督内容具有全面性---合法性;合理性
二、行政监督的种类
1、主体---国家、社会、政党 2.时间 3.主体与行政系统的关系---内部(行政机关内部的一般监督、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外部
三、行政监督的作用
1.做好行政监督工作,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的不足与完善
(一)不足
1.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2,主体多元,监督力量缺乏整合,监督合力较弱
3.法律体系还不完备
4.监督主体特别是国家机关的监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完善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机制的路径选择
1.加强普法宣传,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强化全社会的行政监督意识。法律至上、权利意识
2.提高行政监督人员尤其是专门监督机关监督人员的素质。选拔工作、日常学习、纯洁队伍
3.要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4.要切实采取措施保障行政监督主体依法高效地开展监督工作。
五、一般监督的涵义和种类
自上而下的监督 ;在下而上的监督;平行监督
六、做好一般监督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级行政机关、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2.要强化对行政领导的监督
3,要对派出机关进行监督
4.要强化平行机关的监督
七、行政监察涵义和特点
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对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所实施的全面性的监督。
1.是一种经常性、日常性的行政监督
2.监察主体,由专门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实施。双重领导体制
2.监察对象是
八、我国现行监察体制的不足与完善
不足:体制、程序、人员素质
完善:古代、国外—在中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察部,监察部长的人员,由主席团提名;地方各级监察长官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但地方各级监察长官的任免,须报……
九、审计监督的涵义、分类、作用
涵义:依法设立的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对政府机关等有关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的检查。客体、内容、实质、目的
分类:
1.时间:事前、中、后
2.地点:送请审计、就地审计
3.内容:合法、合理、综合性
4.有无固定时间:定期、不定期
作用:1.提高财务行政活动的合法性 2.提高财务行政活动的合理性,特别是效益问题
十、审计监督的原则
独立性、合法性、公正性
十一、审计监督的程序---审计通知、审计、提交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或作出审计决定
十二、审计监督的职责和权限
职责:财政审计、金融、企业、事业
权限:要求报送资料权、检查权、审计调查取证权、责令保存相关财物权、公布审计结果权

第十章 行政机关的管理
一、行政机关的地位和作用
狭义的行政机关特指一级政府机关的办公厅(或办公室),它在政府首脑的直接领导下为处理综合性事务。辅助进行全面管理工作而设立的。
狭义的行政机关管理,指行政机关本身的管理,主要是与办公室有关的工作。行政机关为保障其职能活动正常、高效地开展而进行内部具体事务管理。
作用:
1.参与政务,起到参谋助手作用:掌握信息、行政决策、工作指挥、总结工作 2.处理事务,起到沟通协调作用  3.搞好服务,起到后勤保障作用
二、行政机关管理的特点
1.管理主体不同   2.目的    3.范围
三、行政机关管理的原则
1.依法照章办事原则 2.坚持严格的程序原则  3.服务原则  4.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原则
5.效率原则 6.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原则7.坚持信息反馈原则
四、行政机关日常工作程序的管理
1有计划的安排工作2组织实施工作3沟通信息工作4综合协调5检出总结6奖惩教育
五、会议管理、公文档案管理、接待、信访、印章、保密工作、财务管理、后勤管理
会议类型:例行、联席性、布置总结、经验交流、座谈、电话、紧急
会议管理的基本环节:会前准备;会议的组织管理;会后工作
六、行政机关管理的现代化
(一)机构设置的现代化
机构设置原则:
1任务目标原则2职责权一致 3效率 4分层管理
(二)办公手段现代化
(三)机关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人力资源配备的现代化
办公室工作发生变化:1.服务对象发生变化:领导者素质;自主权 2.工作要求:政策水平;对文、会、事、信息的要求
3.对协同组织和公关能力的要求  4.技术准备和管理理论发生很大变化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工作人员具备的能力:参谋能力;办事能力2.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 3.要有理论功底和理性思维能力
第十一章 行政环境
一、行政环境的涵义和特点
指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特点:1广泛性2复杂性3差异性4权变性
二、行政环境的分类
1.内容和性质:行政自然环境、行政社会环境
2,国别区域范围:国内、国外
3.对行政系统的影响:积极的、消极的
三、行政环境的社会环境
(一)经济环境----物质技术和经济制度
1.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行政系统的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行政系统的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总结:产生根源、目的性质、变化发展方向
(二)政治环境
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国家政治制度
1.国体 决定着行政组织的基本性质
2.政体 决定行政组织的具体形式以及其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政党制度 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
4.法律制度 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规定并保障行政组织在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及权力关系
(三)文化环境
三个部分 
传统文化的特点:保守性、权威、伦理、感情
影响
(四)历史环境
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历史延续和发展变迁
四、行政环境和公共行政管理的关系
(一)行政环境决定和制约公共行政管理
1.公共行政管理是由于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2.公共行政管理必须适应行政环境。
3,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变化
(二)公共行政管理对环境的反作用
1.公共行政管理的作用发挥的好、差
2公共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行政职能发挥的程度
3总结为:.当公共行政管理沿着行政环境发展方向发生作用时,对行政环境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发展就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
4具体表现为:其一,利用条件,对问题制定办法,实施;其二,再认识、思考、总结,纠正行为; 其三,消极方面

第十二章 行政法制
一、行政法制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制是指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规范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1.行政合法性与行政合理性并行原则2,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相统一原则3.公平与效率相协调原则
二、行政法制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公共行政管理的强制力和权威性
2.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重要保证
3.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三、行政立法的性质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行政立法的行政性
行政立法的行政性主要表现在:主体;调整的对象;根本目的
行政立法不同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主体;对象;时间效力;程序
2.行政立法的立法性
准行政行为表现在:3个
不同于权力机关的立法:6个。主体;来源;内容;效力等级;程序;形式
四、行政立法的主体
1.国务院 2.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3.国务院直属机构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6.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五、行政立法的程序
1.编制立法规划 ;起草;征求意见;协商和协调;审查、通过;审批和备案;发布
六、行政执法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针对具体事情执行行政法律规范活动
1.行政执法的广泛性 2.行政执法的主动性 3.连续性 4.适应性
七、行政执法的规则
1.回避规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遵从规范效力 4.职能分离 5.比例规则
八、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工作
(一)问题
1.行政立法的滞后性导致行政执法的滞后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十分严重
3.执法违法现象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4.执法体制不健全,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效率低下
5.违法案件居高不下,危害巨大,损失严重
(二)对策
1.克服行政执法中的随意性和人治因素,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强化对行政执法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3.优化行政机构内部环境,确保法律实施
4.加强行政执法机构与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
5.在坚持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行政执法力度,坚决处罚和惩治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违法者
6.强化全民法律意识,使行政执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九、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特征
1.行政复议的申请人是行政相对人,被申请人是行政机关
2.前提是相对方提出申请
3.是一种法定的程序性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4.具有一定的司法性
十、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1.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原则 2.一级复议原则 3.书面复议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
十一、行政复议的程序
1.申请 2.受理 3.审理 4.决定

第十三章 行政伦理
一、行政伦理的基本内涵
行政伦理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包含了全部公共行政领域之中的伦理活动、伦理意识和伦理规范的总和。
1.从主体性的角度分析:国家公务员;政府、行政机关群体
2.政治性: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伦理
3.层次性: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
4.职业性:核心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现实性:“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6.体系性:行政理想、态度、义务、技能、纪律、良性、荣誉、作风等八个主要范畴的行政伦理范畴体系
二、行政伦理规范
广义 
狭义行政伦理规范即是行政道德规范,是指行政人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1.强烈的政治性   2.高度的强制性   3.广泛的示范性  4.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行政品德
指行政伦理规范在公务员个人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中的体现
1.整体性 2.稳定性 3.转换性
四、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动因与模式
(一)行政义务—他律
表现:产物;内容;社会角度
(二)行政良心—自律
行政良心是公务人员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活动 表现:行政责任感;自我评价的能力;行政心理要素 有机结合
(三)行政价值目标—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五、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
(一)行政行为选择的责任与责任限度
1.国家公务人员应该对自己的行政行为选择承担责任
2.只能在一定限度内
3.确定国家公务人员行政行为选择的责任限度,主要考察三个综合因素:……
(二)评价行政行为善恶的标准
善、恶、阶级利益为标准、三个有利于
(三)评价行政行为善恶的根据
动机、效果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注重效果:因为:1更直接、明显 2.只用,才能 3.检验动机的善恶主要凭借行政主体的行动及其效果
动机、效果都已经查明应注重动机
六、伦理冲突中的行政行为选择
(一)行政伦理冲突中的功利价值
(二)行政目的与行政手段
(三)行政行为选择中的伦理妥协
指国家公务人员在行政选择中有时不得不放弃某些行政伦理准则,牺牲某些行政伦理价值以维护更高的行政伦理价值和社会利益准则。最小恶果

第十四章 行政改革
一、行政改革的类型
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公共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等。
1.单一型行政改革与复合型行政改革  2.外延型 内涵型  3.突变型 渐进型
二、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
(一)行政改革的动力力
外部动力:1.经济因素 2.政治 3.文化 4科学技术
内部动力:1职能的动因 2.人事的动因 3.专家的动因
(二)阻力
1.误解方面的阻力 2.利益 3.成本 4.组织惰性 5,改革不确定性 6.习惯性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1.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3.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
四、行政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就是要通过改革,建立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队伍、职能、政府、管理体制……
(二)原则
1.转变职能、政企分开 2.精简、效能、统一 3.权责一致 4.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 5.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转变政府的角色职能
(二)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
(三)调整和优化政府结构:调整政府的层级结构;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
(四)改进行政领导体制,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
(六)改革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七)改革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六、现行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庞大,人员臃肿 2.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 3.财政不堪重负 4,政企不分,结构不合理
5.政府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问题比较严重
七、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
(一)机构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二)机构改革必须始终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必须贯彻精简效能的原则
(四)必须贯彻法制原则
八、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
1.转变思想观念是机构改革的前提
2.政府职能转变 关键
3.行政法制建设 保障
4,妥善安排分流人员 难点
5机构改革的综合配套是必要条件
九、我国推行政务公开的意义和对策
涵义:政务公开指政府的公共管理事务或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应让大众了解
意义:
1.政务公开有利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2.有利于反腐倡廉,建立廉洁、廉价政府
3.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能够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对策:
1.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发程度,健全政治沟通机制
2.完善与政务公开密切相关的各项民主制度
3.把政务公开纳入法制轨道,从制度上、法律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更新观念,提高公民的民政意识。
十、电子政府的必要性
电子政府最重要的内涵有两点:一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二是政府机关相互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通过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
1.电子政府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会网络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2.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
3.建立廉政、高效、公平、务实政府的需要
4,是民众参政议政的需要
5.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6.树立政府全新形象的需要
十一、行政审批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二)原则:1.合法原则 2.合理 3效能 4责任 5监督
十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理念上;方式上
1.设立政务超市 2,行政审批程序透明化 3确立行政审批责任制度 4行政审批信息化、网络化
十三、我国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意义
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政府自身或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行为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短期和长远的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测量
1.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强有力的目标导向
2.有利于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3.有利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和规范各地政府管理绩效改革实践,促进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十四、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
1.职能目标 2.影响目标3.潜力目标
十五、公共危机的处理
公共危机是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的、突发的事件或状态
公共危机管理则是危机发生前的有效预警和危机发生的积极救治
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解决期
1.危机的预警 2.危机的控制 3.危机的救治 4.重塑政府形象
第十五章 行政目标
一、行政目标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行政目标就是一个行政机关或组织,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条件与需要,配合当代文化公认的价值系统,根据国家或政府所赋予的使命和任务,经由构成人员的共同参与,得到一致认同的思想和志业观,朝一致的方向共同努力所追求的各种成就和“最后的成果”。
1.规定性 2.复杂性 3.责任性 4.协调性 5.权变性
二、行政目标的功能
1.决定行政实践的方向
2.促进行政组织结构和权责体系的合理化
3.建立考核的公平和客观的标准
4.增强行政组织的协调能力和整合能力
5,激发行政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合作意识
6.指引行政活动的归宿
三、行政目标的层次
1.组织任务目标 2.自身建设目标 3.组织系统目标 4.组织成员目标 5.时限目标
四、行政目标与社会环境
(一)竞争
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行政组织或部门争取环境的支持方面:对外关系方面;对内
(二)磋商
在理性态度的基础上,协调彼此的感情和利益,以期各有所得。就行政组织的外部关系而言;内部
(三)合作
指有关的行政组织成员和与组织有关的人员直接参与行政组织制定目标的过程:内部的合作;外部的合作
(四)联盟
指两个以上的组织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实行的联合,是环境限定组织目标的一种极端方式。联盟的基础共同的需求;共同的责任、认识和感情
五、目标管理涵义和特点
指行政组织通过确立目标、实施目标和按照目标进行检查评比,并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
1.超前性 2.整体性 3成效性 4人本性
六、目标管理的类型1
1,方针目标管理 2,组织目标管理 3.岗位目标管理 4,成果目标管理
七、目标管理的功能
1.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流弊
2.有利于提高整体管理成就
3.使成员的能力得到激励和提高
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八、制定目标应掌握的原则
1.全面性与关键性结合的原则 2.一致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原则 3,挑战性与可行性结合的原则 4.科学性 艺术性
九、制定目标的步骤和方法
1.组织准备:宣传教育阶段;明确方针阶段;制定计划阶段
2.制定目标:拟定;评估;择优;公布
3.目标展开:目标分解;目标协商
十、目标的实施
1。准备环节:人力;财力;政策 2.运行环节 3.控制环节:自我控制;逐级控制;关键点控制 4组织调控环节
十一、目标管理的成果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人员  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的运用  
十二、目标管理的反馈机制
1.目标管理的管理者和实施者纵向的信息输入与反馈 2.目标管理的管理者与外部环境横向……3.目标管理实施者之间横向的……
三条线路串联起来,就构成了反馈机制


第十六章 行政效率
一、行政效率的涵义和特点
指在保证政府活动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
1.方向性 2.关联性 3.社会价值性 4.相对性
二、行政效率的要素
(一)效益要素:行政活动总方向和性质;决策质量;工作质量;任务数量
(二)经济要素
(三)时间要素:基本条件;自然尺度;现实尺度;时限
三、行政效率的意义
1.行政效率是衡量公共行政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是公共行政管理的生命线
3.是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目的
4.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和标准
(一)原则
1.公共行政管理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原则
2.量与质统一的原则
3.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统一的原则
4.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统一的原则
(二)指标和标准
1.行政工作的质量标准:行政决策;中间管理层;具体执行工作
2.行政工作的数量指标:如上
3.行政工作的时效指标
4.行政费用的指标
五、行政效率的技术性测量
1.行政功能的测量法2.行政费用的测量法 3.行政要素评分法 4,标准比较法 
六、行政效率的社会性评价
1.政治价值评价 2.社会效益评价
七、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2.组织因素: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职位的设置;公共行政管理各环节的协调
3.人员因素: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人事管理工作质量
4.科学技术因素
八、目前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权力过分集中 2。组织结构不合理 3.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 4,行政法规不健全,或有法不依 5.党风、政风尚待根本扭转
九、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1牢固树立效率观念 2行政机构设置的合理化 3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4逐步实现公共行政管理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现代化 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第十七章 行政职能
一、行政职能的概念
行政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1.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在一个特殊方面的体现
2.行政职能表现为执行国家意志的管理方面的职能
3,是一种公共职能
4.实施者是政府组织体系
5.是公共行政管理职责与功能作用的统一
6.是一个完整的体现
7.依据是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行政权
8.是一个生态系统
二、行政职能的意义
1,行政职能是建立行政组织的根本依据
2.行政职能的转变和变化是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关键
3.行政职能是确定政府组织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标准
4.行政职能是组织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重要基础
5.行政职能的落实情况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效能的表征和检验标尺
三、行政职能的特点
1.全方位性与多层次的统一:横向、纵向
2从属性和权威性的统一
3恒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
4时效性与非营利性的统一
5.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四、行政职能的构成
1.政治职能:军事保卫职能;镇压和治安方面的职能;组织、维护和保障人民民主、促进民主建设的职能
2.经济职能
3.社会职能:文化教育职能;社会服务和保障职能
五、当代国家行政职能的新趋势
(一)政府社会职能呈扩大趋势的同时,政治职能有相对减弱的趋势
(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强化与政府部分职能社会化同步进行
(三)西方国家跨国政府职能有所扩大,并有居于主权国家政府职能之上的趋势
六、行政职能确定的依据
(一)社会环境的需要
(二)政府的能力
(三)政府的自我认知
七、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职能转变要有正确的目标取向
(二)行政职能转变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
(三)性质职能转变要把握好速度和幅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金太军《行政学原理》考研笔记知识点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