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生理学知识点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之呼吸

第五章 呼吸

知识点1:肺通气的动力 
一、直接动力:肺内压-大气压 
二、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A型题
1.    (1990)肺内压在下列哪一个呼吸时相中等于大气压:
A 吸气初和呼气初            B 呼气初和吸气末            C 呼气初和呼气末 
D 吸气初和呼气末            E 呼气末和吸气末
答案:E            层次:记忆                考点: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解析: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差值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内压小于大气压,产生吸气;肺内压大于大气压,产生呼气。而在吸气末和呼气末时,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2.    (1991,2004)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 气体分压大小            B 肺内压变化                C 胸内压变化 
D 肺本身的舒缩活动        E 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答案:E            层次:记忆                考点:肺通气的原动力
解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是产生肺通气的原动力。
三、呼吸运动的型式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平静呼吸(12~18次/分;吸气主动,呼气被动);用力呼吸 

知识点2:胸膜腔内压 
一、形成
原因: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大气压-肺的回缩力= -肺的回缩力
条件
肺的容积 < 胸廓的容积 → 肺处于扩张状态 → 肺回缩力
胸膜腔密闭
A型题
3.    (2001)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内压将:
A 等于零        B 负值减小        C 更负        D 等于肺泡内压    E 等于大气压
答案:C            层次:应用            考点: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原因
解析:胸膜腔内压等于-肺回缩力。吸气时,肺容积增大,肺回缩力相应增大,导致胸膜腔内压负值增大,实际压力降低。
二、生理意义
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X型题
4.    (1993,2005)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
A 保持胸膜腔的密闭                    B 肺的扩张和实现肺通气
C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D 胸腔大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答案:BD        层次:记忆                考点: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
解析: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5.    (1992)如果紧闭声门用力呼气.胸内压将升高到100mmHg左右,可以引起下列哪些变化:
A 右心室输出量增加                    B 左心室输出量减少
C 体循环动脉压下降                    D 心率减慢
答案:B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解析: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回流。当胸膜腔内压升高时,静脉血回流减少,心室前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进而使动脉血压下降。用力呼气是呼吸肌收缩增强,代偿性导致心率增加。



知识点3:肺通气的阻力 
一、肺的弹性阻力(回缩力) 
来源:肺自身的弹性成分(1/3);肺泡表面张力(2/3) 
作用: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来源: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 
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降低吸气阻力;稳定肺泡;防止肺水肿 
A型题
6.    (198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A 位于肺泡上皮与液体分子层之间         B 由肺泡Ⅰ型细胞所分泌 
C 主要成分是二硬脂酰卵磷脂             D 可使肺顺应性变大 
E 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存在于肺泡表面,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
7.    (1991)以下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B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 稳定肺泡溶积 
D 降低肺的顺应性             E 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滤入肺内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8.    (199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将会使:
A 肺弹性阻力减小            B 肺顺应性增大    C 肺泡内液体层表面张力减小
D 小肺泡内压大于大肺泡内压                    E 肺毛细血管内液体不易渗出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导致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小肺泡内压大于大肺泡内压,不能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生成增加。
9.    (1997)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 能降低肺泡内衬液的表面张力                B 能增加肺的顺应性
C 当肺泡直径变小时,使肺泡内衬液的表面张力增加
D 当缺乏时,肺泡出现明显的萎陷
E 当缺乏时,间接的结果可能使体循环动脉血的pH下降
答案: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使小肺泡表面张力低于大肺泡表面张力,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肺泡不能维持扩张状态,导致肺换气减少,CO2潴留,血液H2CO3增多,pH降低(呼吸性酸中毒)。
10.    (2003)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能降低肺的顺应性        B 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 能减少肺的弹性阻力
D 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        E 脂质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
11.    (2006)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可导致:
A 肺弹性阻力减小            B 肺顺应性增大            C 肺泡表面张力降低
D 小肺泡内压小于大肺泡内压                            E 肺不易扩张
答案:E            层次: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导致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肺不易扩张;小肺泡内压大于大肺泡内压,不能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生成增加。
12.    (2007)ARDS 时出现肺泡Ⅱ 型细胞损伤,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引起的病理改变是:
A 肺不张、肺泡萎陷    B 肺水肿    C 肺内含铁血黄素沉着    D 肺小叶间隔增宽
答案:A        层次: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导致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出现肺不张、肺泡萎陷。肺水肿主要是由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受损时,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内含铁血黄素沉着和肺小叶间隔增宽为肺水肿的继发性改变。
13.    (2008)下列选项中,能使肺的静态顺应性降低的因素是:
A 肺气肿    B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C 气道阻力增加        D 惯性阻力增加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导致肺顺应性降低。
14.    (2009)平静呼吸时,吸气的阻力主要来源于:
A 肺泡液气表面张力     B 肺的弹性回缩力    C 胸廓弹性阻力     D 气道阻力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肺通气阻力的来源
解析:平静呼吸时,肺通气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肺的弹性阻力。而肺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于肺泡表面张力。
X型题
15.    (1999,2007)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
A 防止液体渗入肺泡                B 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C 成年人患肺炎时,可因此物减少而发生肺不张
D 新生儿可因缺乏此物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防止肺水肿。新生儿如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导致肺泡塌陷,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成人患肺炎、肺血栓等疾病时,也可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不张发生。
16.    (2009,2011)存在于肺泡内液气界面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有:ABD 
A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B 防止肺水肿     C 降低呼气阻力  D 降低吸气阻力
答案:ABD        层次:记忆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的回缩力,但由于肺的回缩力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因此表面活性物质通过降低肺的回缩力,减少了吸气阻力,但是增加了呼气阻力;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防止肺水肿。
二、胸廓的弹性阻力 
    力的方向    作用
67%(自然位置:平静呼吸吸气末)    无    无
< 67%    向外    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 67%    向内    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三、气道阻力 
与气道半径4成反比 
气道半径的调节:交感神经(舒张);副交感神经(收缩)
A型题
17.    (1989)能使支气管扩张的生物活性物质有:
A 前列腺素F2    B 前列腺素E2    C 组织胺    D 缓激肽    E 慢反应物质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气道半径的调节因素
解析:前列腺素E2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而前列腺素F2、组织胺、慢反应物质等可使气道平滑肌收缩。
18.    (2009)下列药物中属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β2受体激动剂的是:
A 氨茶碱         B 异丙托溴铵         C 色甘酸钠         D 沙酊氨醇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气道半径的调节因素
解析:气道平滑肌上存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因此,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沙酊氨醇)具有舒张气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19.    (2010)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原因是:
A 肺泡表面张力    B 支气管口径    C 气流形式和速度    D 肺组织的弹性阻力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气道半径的调节因素
解析:气道阻力与气道平滑肌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因此,气道半径轻微的变化,即可引起气道阻力的显著改变,是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
C型题
A 肺泡表面张力    B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0.    (1999)与肺通气弹性阻力有关的是: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肺通气阻力的来源
解析:肺通气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于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而肺的弹性阻力来自于肺泡表面张力和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21.    (1999)与肺通气非弹性阻力有关的是: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肺通气阻力的来源
解析:肺通气的肺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黏滞阻力。
X型题
22.    (2013)引起气道阻力增加的调节因素有:
A 迷走神经兴奋                    B 交感神经兴奋
C 气流速度加快                    D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AC        层次:应用            考点:气道半径的影响因素、调节
解析:气道阻力受气道半径(反比)、气流速度(正比)和气流形式的影响。交感神经兴奋时,气道舒张,半径增加,气道阻力降低;而迷走神经兴奋时,起到收缩,半径减小,气道阻力增加。

知识点4: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 
潮气量: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400~600 ml。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余气量 
A型题
23.    (1989,1991)肺功能测定对于诊断肺气肿有决定性的意义。常用的有以下几项,哪项最有价值:
A 肺活量             B 残气量,残气量/肺总量(%)测定         C 弥散功能 
D 潮气量             E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残气量的临床意义
解析: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残气量。残气量的存在可避免肺泡发生塌陷。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患者的残气量增加。
二、肺容量
深吸气量
功能余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缓冲肺泡内气体分压的变化
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
肺总量
A型题
24.    (1997)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时,最早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是:
A 时间肺活量降低            B 生理无效腔气量增大        C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 残气占肺总量百分比增加                                E 低氧血症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用力呼气量的临床意义
解析: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慢性支气管炎等阻塞性肺病患者,用力呼气量明显降低,并且是其最早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
25.    (1999)正常呼气末,肺内的气体量相当于:
A 余气量    B 呼气储备量    C 功能余气量     D 吸气储备量    E 总肺容量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功能残气量的概念
解析:功能残气量(功能余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残留于肺内的气量,是补呼气量与残气量之和。
26.    (1999)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早期病理生理改变,下列哪项错误:
A 病变局限于细小气道        B 最大通气量降低        C 闭合容积增大 
D 动态肺顺应性降低        E 静态肺顺应性增加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肺活量的临床意义
解析:定期观察个人肺活量的改变,可作为反映肺组织或呼吸器官病理变化或呼吸肌力量强弱的指标。慢性支气管炎等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晚期会出现肺活量降低,最大通气量降低。
27.    (2000)下列有关肺总容量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在不同个体,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B 与体型大小、运动锻炼情况有关 
C 是指肺所容纳的最大气量                D 因体位变化而异  
E 是肺活量与功能余气量之和
答案:E            层次:应用            考点:肺总量
解析:肺总量(肺总容量)是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是肺活量与残气量之和。其大小因性别、年龄、身材、运动锻炼情况和体位改变而异。
28.    (1995,2003)关于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发生的可能机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入睡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小支气管收缩,影响肺泡通气
B 卧位时膈肌上抬,肺活量减少
C 卧床后,左室不能承受回流增多的血量,左室舒张末压升高
D 熟睡时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
E 由于夜间心动过缓引起
答案:E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因素+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调节
解析: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指左心衰竭患者在夜间睡眠时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发生在夜间并且较重的原因是因为:一是睡眠时平卧位,一方面导致静脉回流增加,心肌前负荷增加,对于心衰患者可能超过其最适前负荷,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另一方面膈肌上升,是肺活量减少;二是迷走神经兴奋,使气道平滑肌收缩,肺通气阻力增加;三是熟睡时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与心动过缓无关。
29.    (1990,2008)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PO2和PCO2变化幅度的肺容量是:
A 深吸气量        B 功能残气量        C 肺活量        D 用力呼气量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功能残气量的生理意义
解析:功能残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残留于肺内的气量,是补呼气量与残气量之和。其生理意义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幅度。
30.    (2012)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肺功能指标是:
A FEV1/FVC        B FEV1%预计值        C FEV1绝对值        D DlCO
答案:A        层次:应用            考点:用力呼气量
解析:FEV1/FVC在临床鉴别限制性肺疾病和阻塞性肺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限制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患者,由于FEV1和FVC均降低,因此FEV1/FVC可正常甚至升高;而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患者,FEV1的降低比FVC更加明显,因此FEV1/FVC降低。
31.    (1995,2014)哮喘发作时,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检查结果是: 
A. FEV1减小,FVC基本不变,FEV1/FVC减小 
B. FEV1 基本不变,FVC减小,FEV1/FVC增大C. FEV1和FVC均减小,FEV1/FVC基本不变 
D. FEV1和FVC均增大,FEV1/FVC基本不变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用力呼气量的临床意义
解析:用力呼气量(FEV)是指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在1 s末呼出的气量称为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是指尽力吸气至肺总容量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临床上常以FEV1/FVC评价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支气管哮喘等阻塞性肺病患者,FEV1降低比FVC降低更明显,因此FEV1/FVC降低。
三、肺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
无效腔气量: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A型题
32.    (1988)正常人作深呼吸运动使每分通气量增加两倍时:E
A 肺泡气氧分压增加两倍                B 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两倍    
C 动脉血氧饱和度增10%                D 肺胞通气量必定增加两倍
E 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E            层次:应用            考点:每分通气量
解析: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频率-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因此,当每分通气量增加两倍时,肺泡通气量的增加不会是2倍。肺泡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最多吸入气的氧分压相等,每分通气量增加并不能改变吸入气的氧分压,因此不会影响肺泡气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也不会影响动脉血氧饱和度。
33.    (1995)潮气量为500 ml,呼吸效率为12 次/分,则肺泡通气量为:B
A 3升            B 4升            C 5升            D 6升            E 7升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肺泡通气量的计算
解析: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一般无效腔气量为150 ml,因此当潮气量为500 ml,呼吸频率为12 次/分时,肺泡通气量为4200 ml,约为4 L。
34.    (1999)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为:A
A 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B 潮气量×呼吸频率    C 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D 余气量×呼吸频率        E 肺活量×呼吸频率
答案:A        层次:应用            考点:肺通气量
解析: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频率-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因此,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35.    (2001)潮气量增加(其他因素不变)时,下列项目中将增加的是:
A 死区通气量  B 机能余气量    C 补吸气量    D 肺泡通气量    E 肺泡CO2张力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肺通气功能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
解析: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因此,当潮气量增加而其他因素不变时,肺泡通气量增加。此外,肺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功能余气量(机能余气量),如果肺总量不变,而潮气量增加,将会使补吸气量和功能余气量降低;潮气量增加导致呼出的CO2增多,肺泡内CO2减少;无效腔气量(死区通气量)主要与解剖结构有关,不受潮气量的影响。
36.    (2002)如果潮气量减少一半,而呼吸频率加快一倍,则:
A 肺通气量增加            B 肺通气量减少            C 肺泡通气量增加 
D 肺泡通气量减少            E 肺泡通气量不变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肺通气功能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
解析:每分通气量(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因此,潮气量减少一半,而呼吸频率加快一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频率-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因此,潮气量减少一半,而呼吸频率加快一倍时,肺泡通气量将减少。
37.    (2009)某人潮气量为500 ml,无效腔容积为150 ml,功能残气量是2500 ml,那么此人每次平静呼吸时肺泡更新气体量为:
A 1/10                B 1/7                C 1/5                D 1/3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功能余气量的生理意义
解析:每次平静呼吸时更新的气体量为500-150=350 ml,约占功能残气量2500 ml的1/7。
B型题
A 肺活量    B 时间肺活量    C 每分通气量    D 肺总容量        E 肺泡通气量 
38.    (1999)真正的有效通气量是:
答案:E            层次:记忆            考点:肺泡通气量
解析:每次吸气时,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才能够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因此,真正的有效通气量为肺泡通气量
39.    (1999)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时间肺活量
解析: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为敏感的指标,往往在疾病的早期其他指标未出现变化时即发生改变。并且,时间肺活量是判断限制性肺疾病和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指标。





知识点5:肺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 
方式:单纯扩散 
动力:分压差
气体扩散速率 
正比(分子):分压差;溶解度;温度;扩散面积 
反比(分母):扩散距离;分子量的平方根 
CO2大于O2的扩散速率:CO2大于O2的溶解度 
A型题
40.    (1994)正常人体气体交换的关键因素是:
A 生物膜的通透性        B 气体的溶解度        C 交换部位两侧气体的分压差
D 通气/血流比值        E 温度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气体交换的动力
解析:分压差是气体跨膜扩散(交换)的动力,是气体交换的关键因素。
41.    (1995)CO2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D
A 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    B 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
C 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呼出气    D 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
E 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气体交换的动力
解析:分压差是气体跨膜扩散(交换)的动力,同时决定了气体的扩散方向,即气体是由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的一侧进行扩散。因此,CO2的排出过程即是CO2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即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
42.    (2000,2001)与CO2比较,O2在体内的扩散系数:B  
A 较大,因为O2与血红蛋白结合      B 较小,因为O2的溶解度低  
C 较大,因为O2的分压梯度大          D 较小,因为O2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E 二者基本相同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O2与CO2扩散速度的比较
解析: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O2,导致CO2的扩散系数大于O2的扩散系数。
43.    (2000)下列哪种情况下动脉血CO2分压降低:
A 贫血        B CO中毒    C 中等度运动    D 氰化物中毒    E 过度通气后
答案:E            层次:应用            考点: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因素
解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受二氧化碳的生成与排出的影响。过度通气可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多,导致动脉血二氧化碳降低;中等度运动时二氧化碳生成增多,因此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应升高;贫血、一氧化碳中毒和氰化物中毒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无明显影响。
44.    (2001)导致静脉O2分压增高的情况有:
A 氰化物中毒        B 体育锻炼        C 心输出量降低    D 贫血        E CO中毒
答案:A        层次:应用            考点:组织换气
解析:静脉血是动脉血和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后形成的,因此静脉血氧分压的高低取决于动脉血和组织气体的交换量。如果自动脉血进入组织的氧减少,则静脉血氧分压将升高。氰化物能够抑制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因此降低组织氧气的消耗,进而减少自动脉血进入组织的氧,是静脉血氧分压升高。相反,体育锻炼使组织耗氧量增加,自血液进入组织的氧增加,将导致静脉血氧分压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贫血和CO中毒时,血液携带至组织的氧减少,因此将导致静脉血氧分压相应降低。
45.    (2002)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病人进行血气分析,其中PaCO2增高提示 :
A 病情好转    B 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C 病情恶化 D 出现心力衰竭E 无临床意义
答案:C        层次:应用            考点:O2与CO2扩散速度的比较
解析:CO2通过呼吸膜的速度远远快于O2,因此,当肺功能障碍时,往往先出现缺氧,后出现CO2潴留。反之,当患者出现CO2潴留时,往往提示患者的病情恶化。
46.    (1998,2007)CO2通过呼吸膜的速度比O2 快的主要原因是:D
A 原理为易化扩散                    B 分压差比O2大
C 分子量比O2大                    D 在血中溶解度比O2大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O2与CO2扩散速度的比较
解析: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O2,导致CO2通过呼吸膜的速度远远快于O2。
47.    (2011)体内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 组织液            B 细胞内液            C 毛细血管血液        D 静脉血液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气体交换的动力
解析:分压差是气体跨膜扩散(交换)的动力,同时决定了气体的扩散方向,即气体是由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的一侧进行扩散。因此,CO2的排出过程即是CO2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即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其中,组织细胞内(细胞内液)是CO2产生的部位,其分压最高。
48.    (1992,2015)肺泡内O2向肺毛细血管扩散,肺毛细血管内CO2向肺泡扩散的决定因素是: 
A 气体的分子量    B 气体的溶解度    C 气体的分压差    D 气体的扩散系数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气体交换的动力
解析:分压差是气体跨膜扩散(交换)的动力,同时决定了气体的扩散方向,即气体是由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的一侧进行扩散。
B型题
A 肺通气    B 肺通气量        C 肺换气        D 肺泡通气量        E 组织换气
49.    (1994)每分钟肺内更新的气体量为: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肺泡通气量
解析:每次吸气时,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才能够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因此,每分钟肺内更新的气体量为肺泡通气量。
50.    (1994)肺泡气通过呼吸膜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为:C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肺换气的概念
解析:肺换气是指肺泡气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X型题
51.    (1994)预期下列哪些病人的动脉血气检查报告为PaO2 46 mmHg、PaCO2 70 mmHg、PH7.20:
A 重症肌无力                        B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C 安眠、麻醉药过量                D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答案:A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O2与CO2扩散速度的比较
解析:CO2通过呼吸膜的速度远远快于O2,因此,当肺换气功能障碍时,往往先出现缺氧;而当肺通气功能障碍时,缺氧和CO2潴留往往同时出现。该患者同时表现出缺氧和CO2潴留,考虑可能是通气功能障碍引起的,重症肌无力或者安眠、麻醉药过量都会导致肺通气功能抑制,引起缺氧和CO2潴留。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和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引起的是肺换气功能障碍,往往仅仅表现为缺氧。
二、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呼吸膜的厚度:反比 
呼吸膜的面积:正比 
通气/血流比值 
概念: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0.84
<0.84:功能性动静脉短路,见于肺底
>0.84:肺泡无效腔增大,见于肺尖
A型题
52.    (1997)下列哪项关于阻塞性肺气肿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是错误的:
A 最大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减低            B 残气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
C 动态及静态肺顺应性降低        D 生理无效腔气量增大        E 肺内动静脉分流
答案: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通气的弹性阻力+肺通气的评价指标+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阻塞性肺气肿时,由于呼吸道的阻塞导致气道阻力增加,肺通气功能降低,表现为最大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的降低;由于通气量降低,导致通气/血流比值降低,发生功能性动-静脉分流。由于肺组织弹性纤维的破坏,一方面导致肺组织弹性阻力降低,顺应性反之升高;另一方面导致肺泡腔扩大,每次呼气末残留在肺里的气体量增加,即余气量(残气量)增加。由于呼吸膜被破坏,导致换气量减少,因此每次吸入的气体中不能和血液交换的气体量增加,即无效腔气量增加。
53.    (2003,2005)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指肺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        B 人体平卧时,平均比值等于0.64
C 人体直立时,肺尖部的比值减小        D 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减小
E 比值无论增大或减小,都不利于肺换气
答案:E            层次:记忆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平均值为0.84。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见于肺尖部;比值减小意味着发生了动-静脉短路,见于肺底部。因此,比值增大或减小都将使肺换气效率降低。
54.    (2007,2012)假设肺通气量为7000ml/min,呼吸频率为20次/分,无效腔容量为100ml,每分心输出量为5000ml时,其通气/血量比值为:
A 0.7                B 0.8                C 0.9                D 1.0
答案: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肺泡通气量的计算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频率-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肺通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7500-125×20=5000 ml;每分钟肺血流量=心输出量=5000 ml。因此,通气/血流比值=5000/5000=1.0。
55.    (2013)下列情况中,能够使肺通气/血流比值增高最明显的是:  
A 肺纤维化形成        B 肺水肿        C 支气管哮喘发作        D 肺栓塞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通气/血流比值增高见于肺泡通气量增加或者肺血流量明显减少。肺栓塞时肺血流量减少,可使通气/血流比值增加;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肺泡通气量减少,可使通气/血流比值降低;而肺纤维化和肺水肿主要影响呼吸膜和肺换气,不影响通气/血流比值。
B型题
A 潮气量         B 肺活量     C 时间肺活量     D 通气/血流比值     E 肺扩散容量
56.    (1989,1992)测定肺换气效率的较好指标是: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是测定肺换气效率的较好指标。
57.    (1989,1992)测定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是: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时间肺活量
解析: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为敏感的指标,往往在疾病的早期其他指标未出现变化时即发生改变。并且,时间肺活量是判断限制性肺疾病和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指标。
C型题
A 弥散障碍        B 第一秒用力呼气率减低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8.    (1997)支气管哮喘:
答案:B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解析:支气管哮喘是由于小气道收缩导致的肺通气功能障碍,肺通气功能检测可见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呼气率)显著降低。
59.    (1997)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答案: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解析: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等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同时具备肺通气功能异常(第一秒用力呼气量降低)和肺换气功能障碍(由于呼吸膜面积减小导致)。
X型题
60.    (1991)在正常肺:BCD
A 每分钟肺通气量大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
B 在直立姿势时,通气/血流比值从肺底部向肺尖部增加 
C 氧气在肺内的交换是被动弥散             D 当最大吸气时,死区的容积增加
答案:BC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气体交换的方式
解析:每分钟肺通气量也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均约为5L。在直立姿势时,由于受重力的影响,从肺底部到肺尖部,肺毛细血管血流量明显减少,使通气/血流比值逐渐增加。当最大吸气时,肺泡通气量增加,通气/血流比值增加,使肺泡无效腔(死区容积)增加。氧气在肺内的交换方式为单纯扩散(被动弥散)。

知识点6:氧的运输
一、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血红蛋白(Hb),98.5%
A型题
61.    (1993)下列关于血红蛋白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由球蛋白及血红素构成            B 由珠蛋白及血红素构成
C 有别构(变构)效应                D 是体内主要的含铁蛋白质
E 在血液运输O2及CO2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血红蛋白
解析:血红蛋白分子由1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组成,是体内主要的含铁蛋白质。血红蛋白是由4个单体构成的四聚体,具有变构效应。血红蛋白能够与O2或者CO2结合,在其血液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Hb与O2结合的特征
迅速而可逆
是氧合而非氧化
Hb结合O2的量:一分子Hb结合4分子O2
Hb氧容量:在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Hb氧含量:在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C 分子量比O2大                    D 在血中溶解度比O2大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O2与CO2扩散速度的比较
解析: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O2,导致CO2通过呼吸膜的速度远远快于O2。
47.    (2011)体内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 组织液            B 细胞内液            C 毛细血管血液        D 静脉血液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气体交换的动力
解析:分压差是气体跨膜扩散(交换)的动力,同时决定了气体的扩散方向,即气体是由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的一侧进行扩散。因此,CO2的排出过程即是CO2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即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其中,组织细胞内(细胞内液)是CO2产生的部位,其分压最高。
48.    (1992,2015)肺泡内O2向肺毛细血管扩散,肺毛细血管内CO2向肺泡扩散的决定因素是: 
A 气体的分子量    B 气体的溶解度    C 气体的分压差    D 气体的扩散系数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气体交换的动力
解析:分压差是气体跨膜扩散(交换)的动力,同时决定了气体的扩散方向,即气体是由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的一侧进行扩散。
B型题
A 肺通气    B 肺通气量        C 肺换气        D 肺泡通气量        E 组织换气
49.    (1994)每分钟肺内更新的气体量为: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肺泡通气量
解析:每次吸气时,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才能够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因此,每分钟肺内更新的气体量为肺泡通气量。
50.    (1994)肺泡气通过呼吸膜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为:C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肺换气的概念
解析:肺换气是指肺泡气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X型题
51.    (1994)预期下列哪些病人的动脉血气检查报告为PaO2 46 mmHg、PaCO2 70 mmHg、PH7.20:
A 重症肌无力                        B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C 安眠、麻醉药过量                D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答案:A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O2与CO2扩散速度的比较
解析:CO2通过呼吸膜的速度远远快于O2,因此,当肺换气功能障碍时,往往先出现缺氧;而当肺通气功能障碍时,缺氧和CO2潴留往往同时出现。该患者同时表现出缺氧和CO2潴留,考虑可能是通气功能障碍引起的,重症肌无力或者安眠、麻醉药过量都会导致肺通气功能抑制,引起缺氧和CO2潴留。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和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引起的是肺换气功能障碍,往往仅仅表现为缺氧。
二、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呼吸膜的厚度:反比 
呼吸膜的面积:正比 
通气/血流比值 
概念: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0.84
<0.84:功能性动静脉短路,见于肺底
>0.84:肺泡无效腔增大,见于肺尖
A型题
52.    (1997)下列哪项关于阻塞性肺气肿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是错误的:
A 最大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减低            B 残气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
C 动态及静态肺顺应性降低        D 生理无效腔气量增大        E 肺内动静脉分流
答案: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通气的弹性阻力+肺通气的评价指标+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阻塞性肺气肿时,由于呼吸道的阻塞导致气道阻力增加,肺通气功能降低,表现为最大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的降低;由于通气量降低,导致通气/血流比值降低,发生功能性动-静脉分流。由于肺组织弹性纤维的破坏,一方面导致肺组织弹性阻力降低,顺应性反之升高;另一方面导致肺泡腔扩大,每次呼气末残留在肺里的气体量增加,即余气量(残气量)增加。由于呼吸膜被破坏,导致换气量减少,因此每次吸入的气体中不能和血液交换的气体量增加,即无效腔气量增加。
53.    (2003,2005)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指肺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        B 人体平卧时,平均比值等于0.64
C 人体直立时,肺尖部的比值减小        D 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减小
E 比值无论增大或减小,都不利于肺换气
答案:E            层次:记忆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平均值为0.84。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见于肺尖部;比值减小意味着发生了动-静脉短路,见于肺底部。因此,比值增大或减小都将使肺换气效率降低。
54.    (2007,2012)假设肺通气量为7000ml/min,呼吸频率为20次/分,无效腔容量为100ml,每分心输出量为5000ml时,其通气/血量比值为:
A 0.7                B 0.8                C 0.9                D 1.0
答案: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肺泡通气量的计算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频率-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肺通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7500-125×20=5000 ml;每分钟肺血流量=心输出量=5000 ml。因此,通气/血流比值=5000/5000=1.0。
55.    (2013)下列情况中,能够使肺通气/血流比值增高最明显的是:  
A 肺纤维化形成        B 肺水肿        C 支气管哮喘发作        D 肺栓塞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通气/血流比值增高见于肺泡通气量增加或者肺血流量明显减少。肺栓塞时肺血流量减少,可使通气/血流比值增加;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肺泡通气量减少,可使通气/血流比值降低;而肺纤维化和肺水肿主要影响呼吸膜和肺换气,不影响通气/血流比值。
B型题
A 潮气量         B 肺活量     C 时间肺活量     D 通气/血流比值     E 肺扩散容量
56.    (1989,1992)测定肺换气效率的较好指标是: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是测定肺换气效率的较好指标。
57.    (1989,1992)测定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是: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时间肺活量
解析: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为敏感的指标,往往在疾病的早期其他指标未出现变化时即发生改变。并且,时间肺活量是判断限制性肺疾病和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指标。
C型题
A 弥散障碍        B 第一秒用力呼气率减低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8.    (1997)支气管哮喘:
答案:B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解析:支气管哮喘是由于小气道收缩导致的肺通气功能障碍,肺通气功能检测可见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呼气率)显著降低。
59.    (1997)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答案: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解析: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等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同时具备肺通气功能异常(第一秒用力呼气量降低)和肺换气功能障碍(由于呼吸膜面积减小导致)。
X型题
60.    (1991)在正常肺:BCD
A 每分钟肺通气量大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
B 在直立姿势时,通气/血流比值从肺底部向肺尖部增加 
C 氧气在肺内的交换是被动弥散             D 当最大吸气时,死区的容积增加
答案:BC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通气/血流比值+气体交换的方式
解析:每分钟肺通气量也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均约为5L。在直立姿势时,由于受重力的影响,从肺底部到肺尖部,肺毛细血管血流量明显减少,使通气/血流比值逐渐增加。当最大吸气时,肺泡通气量增加,通气/血流比值增加,使肺泡无效腔(死区容积)增加。氧气在肺内的交换方式为单纯扩散(被动弥散)。

知识点6:氧的运输
一、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血红蛋白(Hb),98.5%
A型题
61.    (1993)下列关于血红蛋白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由球蛋白及血红素构成            B 由珠蛋白及血红素构成
C 有别构(变构)效应                D 是体内主要的含铁蛋白质
E 在血液运输O2及CO2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血红蛋白
解析:血红蛋白分子由1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组成,是体内主要的含铁蛋白质。血红蛋白是由4个单体构成的四聚体,具有变构效应。血红蛋白能够与O2或者CO2结合,在其血液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Hb与O2结合的特征
迅速而可逆
是氧合而非氧化
Hb结合O2的量:一分子Hb结合4分子O2
Hb氧容量:在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Hb氧含量:在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Hb氧容量的百分比
发绀
概念:血液中Hb含量达5g/100ml以上时,皮肤、黏膜呈暗紫色的现象
意义:通常表示机体缺氧,但也有例外
氧解离曲线:呈S形
横坐标:氧分压
纵坐标:血氧饱和度
A型题
62.    (1989)当血液的血红蛋白含量正常时,如果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60%,则每100ml血的含氧量约为:
A 10.5ml         B 12ml             C 13.4ml         D 20ml             E 40ml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血氧饱和度的概念
解析: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正常人的氧容量约为20 ml,血氧饱和度为60%时,其血氧含量应为20 ml×60%,即12 ml。
63.    (1993)氧离曲线表示:
A 血氧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B 血红蛋白的氧含量与血液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C 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
D 溶解的血红蛋白与血液中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E 血液中氧的溶解度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氧解离曲线的概念
解析: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氧分压(PO2)与血红蛋白(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也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
64.    (1991,1996)正常人动脉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为:
A 100%        B 97%        C 87%        D 77%        E 67%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血氧饱和度的正常值
解析:正常人动脉血氧分压约为100 mmHg,对应的血氧饱和度约为97%。
65.    (1997)HbO2解离曲线是S形的原因是:
A Hb含有Fe2+                 B Hb含四条肽链            C Hb存在于红细胞内
D Hb属于变构蛋白            E 由于存在有2,3-DPG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氧解离曲线呈S形
解析:Hb属于变构蛋白,与O2的结合或解离使Hb发生变构效应,使之与O2的亲和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Hb的四个亚基之间具有协同效应,使氧解离曲线呈S形。
66.    (2010)下列关于发绀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见于血中去氧Hb > 50g/L时            B 出现发绀通常表示缺O2
C 出现发绀不一定缺O2                    D 缺O2—定出现发绀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发绀的概念、意义
解析:发绀是指血液中Hb含量达5g/100ml以上时,皮肤、黏膜呈暗紫色的现象。出现发绀通常表示机体缺氧,但也有例外。例如,高原型红细胞增多症可出现发绀但并不一定缺氧;贫血或CO中毒时,机体缺氧但并不出现发绀。
67.    (2012)关于Hb和O2结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b的4个亚基间有协同作用            B 1个分子Hb最多结合4分子O2
C Hb和O2的结合和解离曲线呈S形
D 100 ml血中的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氧容量
答案:D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Hb与O2结合的量+氧解离曲线
解析:Hb具有四个亚基,每个亚基可结合1分子O2,因此1分子Hb最多结合4分子O2;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成为Hb氧容量。Hb的四个亚基之间具有协同效应,因此,氧解离曲线呈S形。
B型题
A 血红蛋白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B 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C 血液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D 氧扩散的总量
E 血浆中溶解的氧量
68.    (1990)血液氧饱合度:C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血氧饱和度的概念
解析:血红蛋白(血液)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
69.    (1990,1996)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含量是指: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血氧含量的概念
解析:血红蛋白氧含量是指在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70.    (1996)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容量是指: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血氧容量的概念
解析:血红蛋白氧容量是指在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A 氧分压    B 氧含量    C 氧容量    D 氧和Hb的亲和力    E 氧饱和度
71.    (2006)血中Hb所能结合的氧量是: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血氧容量的概念
解析:血红蛋白氧容量是指在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72.    (2006)血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是: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血氧含量的概念
解析:血红蛋白氧含量是指在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三、氧解离曲线
    上段    中段    下段
PO2    60~100 mmHg    40~60 mmHg    15~40 mmHg
特点    比较平坦    曲线较陡    最为陡直
意义    动脉血PO2的维持水平    安静状态下的供O2情况    血液供O2的储备能力
氧利用系数: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容积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安静状态下为25%。
四、影响O2运输的因素
Hb与O2的亲和力
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向左上方移位
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向右下方移位
影响因素:血液[H+](pH)、PCO2、温度、2,3-DPG与亲和力呈反变关系
波尔效应:血液酸度和PCO2对Hb与O2亲和力的影响
A型题
73.    (2002,2005,2007)下列因素中,能引起氧解离曲线右移的是:
A CO2 分压降低        B pH值降低        C 2, 3-DPG 降低        D 温度降低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Hb与O2亲和力的影响因素
解析:氧解离曲线右移说明Hb与O2的亲和力降低,见于血液H+浓度升高(pH降低)、PCO2升高、温度升高和2,3-DPG升高。




知识点7: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5%
化学结合:95%
碳酸氢盐:88%,需碳酸酐酶催化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
A型题
74.    (1990,2004)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C
A 物理溶解            B H2CO3            C HCO3-        D HbNHCOOH        E HbCO2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解析:88%的CO2以碳酸氢盐的方式在血液中运输,是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
75.    (1999,2013)关于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CO2和Hb结合不需酶的催化            B CO2主要以HCO3-形式运输
C O2和Hb结合反应快并需酶催化        D CO2和O2都有物理溶解形式
答案:C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解析: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是氧的化学结合运输形式,该反应的特点是结合快、可逆、不需要酶催化。
C型题
A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B 碳酸氢根        C 二者均有            D 二者均无 
76.    (2002)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氧的运输形式
解析:氧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其中化学结合运输的氧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
77.    (2002)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解析: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其中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二氧化碳包括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二、何尔登效应: Hb与O2结合可促进CO2释放,而释放O2之后的Hb容易与CO2结合

知识点8:低位脑干呼吸中枢 
一、呼吸调整中枢:脑桥上部 
二、长吸中枢:脑桥下部 
三、喘息中枢:延髓 

知识点9: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一、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    颈动脉体:侧重呼吸调节
主动脉体:侧重循环调节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刺激因素    动脉血PCO2↑,PO2↓,[H+]↑
三种因素的刺激作用相互增强    直接:脑脊液[H+]↑
间接:PCO2↑
生理意义    在机体缺氧时驱动呼吸运动    调节脑脊液[H+]
A型题
78.    (1996)贫血和一氧化碳中毒时,可携带氧的血红蛋白都减少,但并不引起呼吸加强,这是因为:
A 颈动脉体血流量减少            B 动脉血液内总的氧含量仍维持在正常水平
C 动脉血氧分压在正常水平        D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
答案:C        层次:应用            考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因素
解析: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因素包括动脉血PCO2↑,PO2↓,[H+]↑。贫血和一氧化碳中毒时,动脉血氧含量减少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减少,物理溶解的氧并未减少。而氧分压的大小正是由物理溶解的氧决定的,因此贫血和一氧化碳中毒时机体虽然缺氧,但动脉血氧分压并未降低,不引起呼吸加强。
79.    (2011)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性刺激是:
A 动脉血液中CO2分压                    B 动脉血液中的O2分压
C 功能血液中的H离子浓度                D 脑脊液和细胞外液的H离子浓度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因素
解析: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刺激因素是脑脊液和细胞外液的氢离子浓度。
二、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 
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存在适应现象 
机制 
中枢化学感受器:升高脑脊液[H+],起主要作用,但反应较慢 
外周化学感受器:直接刺激,快速调节 
A型题
80.    (1991)在动脉血CO2分压轻度升高而引起每分通气量增加的反应中,下列哪种结构起的作用最重要:E
A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B 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 肺牵张感受器 
D 肺血管化学感受器        E 延髓化学感受器
答案:E            层次:记忆            考点:二氧化碳兴奋呼吸作用的机制
解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兴奋呼吸的机制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位于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
81.    (1996)正常人吸入下列哪种混合气体时,肺通气量增加最明显:
A 21%O2和79%N2            B 17%O2和83%N2            C 2%CO2和98%O2
D 20%CO2和80%O2        E 30%CO2和70%O2
答案:C        层次:应用            考点: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因素
解析:二氧化碳是兴奋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因素,因此适当增加吸入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助于兴奋呼吸,增加肺通气量。但是,吸入气中过高的二氧化碳含量(>7%)反而会抑制呼吸。
82.    (2004)男性,60岁,有慢性咳喘史35年,多次血气检查PaCO2在55 mmHg~60 mmHg。近来因着凉后症状加重,入院时紫绀明显。血气分析PaCO286 mmHg,PaO250 mmHg,拟行机械通气。其治疗目标是:
A 使PaCO2降至完全正常            B 使PaCO2降至55 mmHg~60 mmHg 
C 使PaCO2降至低于正常    D 使PaCO2维持现状         E 使PaCO2正常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因素
解析:二氧化碳是兴奋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因素,因此适当增加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有助于兴奋呼吸,增加肺通气量。但是,动脉血中过高的二氧化碳分压反而会抑制呼吸,即二氧化碳麻醉。题干中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过高,为了兴奋患者的呼吸,应将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一个略高于正常的水平,即55~60 mmHg。
83.    (2010)麻醉中发现CO2蓄积,如排出速度过快,最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是:
A 血压下降,呼吸暂停                B 血压下降,呼吸变快
C 血压上升,呼吸变快                D 血压上升,呼吸变慢
答案:A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呼吸和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解析:通过化学感受性反射主要是兴奋呼吸,此外,也能够通过调节心血管的活动升高血压。当二氧化碳排出速度过快,使体内二氧化碳分压迅速下降,将使化学感受性反射被抑制,出现血压下降和呼吸暂停。
X型题
84.    (1994)动脉血中CO2分压的增加:
A 在适当的体育锻炼时出现                B 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
C 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        D 引起血压的反射性下降
答案:BC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呼吸和心血管的调节作用;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因素
解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因呼吸兴奋后,二氧化碳排出增加,因此适当的体育锻炼并不会出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此外,化学感受性反射可使血压升高。
三、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血液中H+:外周化学感受器 
脑脊液H+: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高)
85.    (2008)动脉血中H 浓度升高引起呼吸运动加强的感受器是:D
A 中枢化学敏感区                        B 包钦格复合体
C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D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氢离子调节呼吸运动的机制
解析: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动脉血中的氢离子不容易进入脑积液,因此主要是通过刺激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
四、缺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轻度缺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并且不会出现适应 
重度缺氧:抑制呼吸中枢,抑制呼吸 
A型题
86.    (1995)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38、PaCO2 81 mmHg,给予吸氧后,PaO2维持多少较为合适:
A 95 mmHg        B 85 mmHg        C 65 mmHg        D 50 mmHg        E 35 mmHg
答案:C        层次:综合(应用)考点:氧解离曲线+缺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解析:1、通过氧解离曲线可知,当氧分压维持在60 mmHg以上时,血氧饱和度可维持在90%以上,可满足机体安静状态下对氧的需求;2、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均可通过化学感受性反射兴奋呼吸,但是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储留会产生适应现象,而对缺氧则不会发生适应,因此,长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二氧化碳储留已无法兴奋患者的呼吸,而缺氧成为兴奋患者呼吸的主要机制,如果纠正缺氧有可能对患者呼吸产生抑制。综合上述两方面原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的PaO2应维持在65 mmHg较为合适。
87.    (1998,2009)低氧时期呼吸活动增强的作用机制是:
A 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B 刺激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C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D 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刺激脑桥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缺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解析:缺氧通过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运动。
88.    (2014)在给肺心病患者应用氧疗时,宜予吸入气体的氧浓度是 
A 15%~20%         B 25%~30%         C 80%~85%         D 95%~100%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低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解析:严重肺气肿、肺心病患者,由于其肺换气功能障碍,导致低氧和CO2潴留,而长时间的CO2潴留使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刺激作用发生适应,而化学感受器对低氧刺激作用的适应很慢。此时,低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成为驱动患者呼吸运动的主要刺激因素。因此,给这类患者吸氧时要注意控制吸氧的浓度。如果吸氧浓度过低,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缺氧;但是,如果吸入浓度过高的氧,有可能因为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被解除,导致呼吸运动暂停。这类患者适宜的吸氧浓度是25~30%。
B型题
A 刺激颈动脉体感受器                    B 刺激主动脉体感受器
C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D 直接刺激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E 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89.    (2003)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时引起呼吸加强的主要机制是:
答案:A        层次:综合(记忆)考点:化学感受器+缺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解析:缺氧通过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运动。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侧重于调节呼吸运动,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侧重于调节循环系统。因此,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主要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
90.    (2003)动脉血氢离子浓度增加时引起呼吸加强的主要机制是:A
答案:A        层次:综合(记忆)考点:化学感受器+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解析:动脉血氢离子浓度增加通过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运动。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侧重于调节呼吸运动,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侧重于调节循环系统。因此,动脉血氢离子浓度增加主要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
C型题
A 延髓呼吸中枢    B 中枢化学感受器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91.    (1997)低氧引起呼吸兴奋,主要是直接作用于: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缺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解析:缺氧通过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运动。
92.    (1997)二氧化碳过多引起呼吸兴奋,主要是通过刺激: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二氧化碳兴奋呼吸作用的机制
解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兴奋呼吸的机制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位于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

知识点10:肺牵张反射 

一、概念: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二、肺扩张反射 
感受器:牵张感受器,分布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
传入神经:迷走神经 
生理意义:加速吸气向呼气转换,使呼吸频率增加,但在成人平静呼吸时,不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A型题
93.    (1994,2010)切断家免双侧颈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的改变是:
A 变浅变快            B 变浅变慢            C 变深变快            D 变深变慢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肺扩张反射的传入神经、生理意义
解析:迷走神经为肺扩张反射的传入神经,该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加速吸气向呼气转换,使呼吸频率增加。因此,切断迷走神经,即切断肺扩张反射后,吸气时间延长,呼吸幅度加深,而频率减慢,即深慢呼吸。
X型题
94.    (2012)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人平静呼吸调节的基本反射        B 其感受器位于肺泡壁内
C 迷走神经为其传入神经                D 反射的效果是使呼吸变浅变决
答案:CD        层次:记忆        考点:肺扩张反射
解析: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分布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而不是肺泡壁(选项B错误),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选项C正确),其生理意义是加速吸气向呼气转换,使呼吸频率增加(选项D正确)。但在成年人平静呼吸时,该反射不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选项A错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学知识点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之呼吸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