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80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本主义的分配

资本主义的分配
一、    名词解释
1、产业资本(04)2、资本有机构成(97、05、15)3、生产价格(98、10)4、级差地租 
二、    判断
1、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不仅是一种质的转化,而且二者在量上也不相等。(03)
2、在资本主义社会,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需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绝对地组,而租种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则只需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级差地租。(07)
3、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平均利润率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这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07) 
4、绝对地租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10) 
5、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与工业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一样,都是由中等生产条件的企业的产品价格决定的。 (11)
三、    简答
1、    简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98)
2、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和联系(00)
3、简述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12) 
2、    论述
1、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出现是否违背价值规律?(99)
2、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15)
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指投放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最能表明资本运行的本质。产业资本有两大类,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出来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资生产要素,它们通过投资而由货币资本转化而来;另一类是以商品形态表现的包含资本增值额在内的待实现的产出品,即商品资本。
2、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是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和在一起的概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3、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4、答:级差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是指生产条件较好的资本主义农场以地租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剩余利润,即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级差地租的来源是农业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由于耕地有限,优等地和中等地不能任意增加,为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还要同时耕种劣等地。获得平均利润是资本家在劣等地上投资的前提,劣等地生产率所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就成为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资本家因生产率较高、单位产品成本价格较低,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这些资本家经常获得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利润。这种剩余利润通常以地租形式由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二、    判断
1、答:全部预付资本,不管是劳动资料,还是原材料和劳动力,要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即固定资本中未曾磨损的价值部分,虽然不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但由于它们作为物质要素同样参加了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它们也就都被看作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一来,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了。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即转化为了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仅仅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因此,说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是一种质的转化是正确的。但是两者在量上是一样的。
2、答:错误。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所以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者不会把土地无偿交给别人使用,无论是劣等的土地,还是优等或中等的土地,都要求获得一份地租,即绝对地租。这与土地的优劣及生产率是没有关系的。而租种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不仅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还要交纳因土地的有限性而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所产生的级差地租,必须把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的一部分让渡给土地所有者。
3、答:正确。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总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是因为,资本积累与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相伴而生的,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积累的不断增大、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又会进一步造成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为了减少这种压力,资本家只得更多地积累。正是这样一种机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又不断加剧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4、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这样等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支配更多的活劳动,在剥削率相同的情况下,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农产品按价值出售,就可以在扣除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后有一个余额。这一余额不会像在工业部门那样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因为,农业中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阻碍着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农产品不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样由于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成为绝对地租。因此,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高于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不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5、答:命题错误。因为土地数量有限,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还必须投资经营劣等地。若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中等地生产条件决定,则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将因得不到平均利润而将其资本转移到其他部门中去,农产品会因为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涨至投资劣等地也能获得平均利润时为止。因此,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三、    简答
1、    答:(1)级差地租是指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它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较好土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土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土地优劣不同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产生的原因却是土地经营垄断。(4)级差地租具体来自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即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从表面来看,好地带来的超额利润似乎应当归功于土地的自然条件。其实不然,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并不能创造出价值和利润。形成级差地租的农业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因为这些农业工人的劳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起着加强的劳动的作用,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来,在特定的条件下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2、答:(1) 利润率是利润即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体现利润与为获得这一利润而预付的资本的比率。利润率的高低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① 劳动的因素。剩余劳动占全部活劳动的比例越大,利润率就越高;② 资本的因素。在利润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的节省可以使利润率相应提高;③ 市场的因素。市场形势,包括竞争形势、需求形势等都会影响产品的一般销售状况,从而影响利润率;资本经营者自身的市场经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也同样会局部改变自己产品的市场实现状况,从而使利润率发生相应变化。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是两个不同的范畴:① 两者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新创价值占有的比率,而利润率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② 二者在量上也不相同,由于全部预付总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③ 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好像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3、答:(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是利润平均化的前提。
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则利润率高低不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反之则较低。即同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利润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因而利润在数量上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的资本家,无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生产,都能够大体上获得与他们的资本量相应比例的利润,即同量资本应获得同量利润。 
(2)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部门间的企业竞争是资本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其表现形式则是资本从发展缓慢、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向成长性强、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
四、    论述
1、答:生产价格指的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而形成的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态,它等于商品的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本来是按照价值来出售的。等到形成了平均利润以后,由于各个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m)发生了量的差别,所以这时商品不再是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来出售了。
由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就整个社会来说,平均利润总额同剩余价值总额相同,生产价格总额同价值总额也相同。因此,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过程。其一,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额大于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额。其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额小于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额。前者所多得的利润,正是后者所少得的部分。当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的市场价格就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时就形成了商品的价值、生产价格、市场价格之间的几层关系,生产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其三,中位的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生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高位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生产价格高于价值,低位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生产价格低于价值。而市场价格则直接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但归根结底仍是以价值为基础。
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情况下,从一个部门所看,生产价格与价值通常是不一致的。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因而生产价格高于价值;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平均利润小于剩余价值,因而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中等的部门,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与价值才大体上相同。尽管从一个个部门来看,生产价格与价值有这种不一致的现象,但从整个社会来看,生产价格和价值还是相等的。这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1)从个别生产部门来看,资本家得到的平均利润高于或低于本部门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从整个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2)从个别生产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或者低于价值,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3)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而且两者的变动的方向是一致的。
    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以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摆动;现在则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着生产价格而上下摆动。
因此,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卖,绝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的一种发展。即使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仍然是价值规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因为生产上必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或增加,会使生产价格下降或提高。
2、书后思考题
 

附件
1998-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80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本主义的分配.pdf
pdf
下载文件
附件购买
免费内容(注册登录后即可免费下载)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资料
登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1998-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80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本主义的分配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