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考20考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考 20 考点

思修考点 1: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如车之两轮或鸟之两翼,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 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撑和法治保障。

①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②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


思修考点 2:

人生观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人生目的的重要作用:

①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③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思修考点 3:

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 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思修考点 4:

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表现在:

①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②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①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②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③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民族精神包括:

①伟大创造精神;

②伟大奋斗精神;

③伟大团结精神;

④伟大梦想精神。

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为:

①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

②体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 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思修考点 5: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基本要求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思修考点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是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①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②人民性体现在它所代表

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

③源于它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实现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和制度保障,使得自由、民主、公正成为真切、具体、广泛的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


思修考点 7: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①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②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③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

④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 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道德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


思修考点 8: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等。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③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④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⑤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思修考点 9: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始终注意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公私之辨,而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此外,中华传统美德还体现在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廉洁自

律,以及刚健有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方面。


思修考点 10: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思修考点 1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道德建设的核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思修考点 12:

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个人品德的功能:

①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③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思修考点 13:

道德模范的优良品质道德模范的优良品质:

①学习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高尚情怀;

②学习他们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

③学习他们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崇高品格;

④学习他们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

⑤学习他们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


思修考点 14:

我国的立法活动法律运行的环节主要包括:

①法律制定(立法)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②法律执行(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

③法律适用(司法)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合理、及时。司法原则主要有: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等;

④法律遵守(守 法)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思修考点 15: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①党的领导原则;

②人民主权原则;

③人权保障原则;

④法治原则;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包括:

①宪法相关法;

②民法商法;

③行政法;

④经济法;

⑤社会法;

⑥刑法。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

①诉讼法;

②非诉讼程序法。

我国的三大诉讼法:

①刑事诉讼法;

②民事诉讼法;

③行政诉讼法。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

①自愿;

②仲裁独立;

③一裁终局。

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

①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②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③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思修考点 16: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并作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部署。

①科学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

②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③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④全民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思修考点 17: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对国家和社会治理而言,法治和德治都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 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思修考点 18: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①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②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③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④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⑤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思修考点 19: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法律义务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②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③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④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

(1)辩证统一。

①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③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

(2)一律平等。

①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这里的平等讲的就是权利和义务平等。

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③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3)互利互赢。从表面上看,法律权利表现为“需要”、“获得”、“占有”等属性,似乎只对权利人有利;法律义务表现为“必须”、“给予”、“付出”等属性。



思修考点 20:

外商投资法中国颁布《外商投资法》,此举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规范外商投资管理,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而且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①《外商投资法》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②《外商投资法》颁布过程经历了长时间的审定和公开征求意见,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③《外商投资法》的制定体现了中国从地方治理经验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的立法过程。

④《外商投资法》反映了中国探索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外资实现自主发展的雄心。


附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考20考点 .pdf
pdf
下载文件
附件购买
免费内容(注册登录后即可免费下载)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资料
登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考20考点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