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荣:20政治1000题浓缩整合背诵笔记毛中特多选完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革命军队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系统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他

l  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l  规定了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

l  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l  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2、9、毛泽东思想是

l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l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l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体现毛泽东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的是

l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l  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

l  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

l  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4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l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l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l  自我批评的作风

 

5、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有

l  实事求是;

l  群众路线;

l  独立自主

6实事求是

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l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l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l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7群众路线就是

l  一切为了群众

l  一切依靠群众

l  从群众中来

l  到群众中去

8独立自主

l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l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l  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10、11、毛泽东于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科学的内涵

l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l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

l  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12、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必须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的解决

l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

l  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

l  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

l  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l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l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

l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l  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l  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15、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在晋续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这两个时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概括的相同之处是

l  都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

l  都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大众的革命

16、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

l  它有新的领导力量,即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l  它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

l  它有了新的前途,即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17、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l  帝国主义

l  封建主义

l  官僚资本主义

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l  工人阶级

l  农民阶级

l  城市小资产阶级

l  民族资产阶级

19、毛泽东提出的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

l  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l  对同盟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

20、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21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关系

l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l  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2、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规定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l  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l  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l  人民当家作主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

23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主要内容

l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l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l  保护民族工商业

24、在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经济纲领是有原因的。其原因在于

l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

l  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l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

25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l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l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l  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261928-1930年,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些著作主要有

l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l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l  《井冈山的斗争》

27、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l  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l  中国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l  中国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28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l  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l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l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l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正确的政策

29、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l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l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l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

30、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

l  统一战线

l  武装斗争

l  党的建设

31、中国革命必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由

l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

l  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32、33、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l  无产阶级

l  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间是指

l  农民阶级

l  民族资产阶级

l  城市小资产阶级

3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是指

l  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l  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3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所建立的统一战线

l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l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同国民党顽固势力斗争时所遵循的原则

l  有理

l  有利

l  有节

 

 

3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

l  发展进步势力

l  争取中间势力

l  孤立顽固势力

38、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总结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l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l  自我批评的作风

l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3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

l  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l  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l  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40、毛泽东在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时归纳的既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特

l  统一战线

l  武装斗争

4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意义,主要有

l  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l  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

l  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

l  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l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l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

l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存在的社会

43、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

l  社会主义经济

l  个体经济

l  资本主义经济

44、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主要的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它们是

l  工人阶级

l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l  民族资产阶级

45、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

l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l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46对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及其他党的领导人先后有过思路

l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l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

 

47、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表现

l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l  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l  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4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

l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l  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l  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l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l  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l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l  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l  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5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

l  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l  立我对毛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l  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于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二、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他们。

52、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认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借以达到

l  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l  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l  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

53土地改革完成后,毛泽东分析我国农民的两大积极性是指

l  个体经济积极性

l  互助合作积极性

54、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是因为

l  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

l  对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方法

l  对农民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

l  对农民要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道路

55、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主要有

l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l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l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56、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l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l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l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57、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原则

l  自愿互利

l  典型示范

l  国家帮助

58、我国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逐步过渡的方法。在性质上相一致的过渡形式是

l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l  手工业供销小组

l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9、三大改造时,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表现为

l  委托加工

l  计划订货

l  经销代销

60“四马分肥”“四马”具体是指

l  国家所得税

l  企业公积金

l  工人福利费

l  资方红利

61、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其原因在于

l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l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l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强天的国营经济造成私不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l  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收督

62、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

l  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l  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l  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l  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63赎买就是

l  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

l  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6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具体做法是

l  以企业为基地,“量才使用,适当照顾”

l  政治上适当安排

l  工作上发挥作用

l  生活上妥善照顾

65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优点在

l  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l  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l  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

l  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6、我国在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其内容主要有

l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l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l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67、1956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l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l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l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l  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此开始

68、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同时

l  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已经被消灭

l  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l  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l  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6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在于

l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天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l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一

l  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土又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马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70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l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l  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l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71、1956年起,毛泽东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此相联系,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主要有

l  强调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l  提出以苏为鉴

l  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72、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说明中国共产党

l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l  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

73《论十大关系》提出

l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l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l  向外国学习”的口号

7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

l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l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75、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

l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

l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l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得到解决

7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主要有

l  统筹兼备、适当安排

l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l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77、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

l  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l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

l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

78、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主要有

l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l  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l  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79、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

l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l  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l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80、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是

l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l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l  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l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81、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

l  1.宝贵经验2.理论准备3.物质基础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82邓小平理论是在

l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l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l  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l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8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对社会主义本质

l  解放生产力

l  发展生产力

l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l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发展,这是因为它

l  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

l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l  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85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

l  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l  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l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l  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8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这一科学概括

l  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l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l  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l  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8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l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l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8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l  正确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从而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l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l  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89、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

l  党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得出的科学判断

l  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l  兴国之要

l  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90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91、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

l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l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l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2、邓小平这一重要论断蕴含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l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l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l  市场经济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9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l  它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l  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

94“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l  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l  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

l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l  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

9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l  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精神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

l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l  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l  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96邓小平理论

l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l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l  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l  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97、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l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l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8、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l  人民拥护不拥护

l  人民赞成不赞成

l  人民高兴不高兴

l  人民答应不答应

9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其基本特征

l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l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l  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100新的“三步走”战略的内容是

l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l  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l  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01依法治国,

l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l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l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l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0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l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l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l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l  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103、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

l  以人为本

l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l  统筹兼顾

l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04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l  第一要义是发展

l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l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l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5以人为本

l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l  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l  “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106坚持以人为本,就要

l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l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l  坚持发展成果由大民共享

l  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07“协调”是指发展要有

l  协调性

l  均衡性

108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容

l  生产发展

l  生活富裕

l  生态良好

109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

l  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l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l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l  正确处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

110、对科学发展观认识正确的是

l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l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l  科学发展观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11全方位是指5年成就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处处结果,是壮美中华的精彩呈现;开创性是指5年成就使我国各方面面貌为之一新,欣欣向荣、气象万千,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深层次是指5年变革具有以往无可比拟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在古今中外改革史上亘古未有、绝无他例;根本性是指5年变革直击要害、触及本质,对未来发展具有方向性和决定性的深远影响。

 

112、新的外交布局的内容

l  全方位

l  多层次

l  立体化

1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判断基于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l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

l  历史交汇期新的奋斗目标

l  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

114、115、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

l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l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l  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l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11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l  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l  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l  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l  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1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l  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l  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l  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118、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牢牢

l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l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l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条件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

l  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

l  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

l  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

120“八个明确”

l  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

l  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21、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作了生动诠释。

122、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

123中国梦的本质

l  1.国家富强2.民族振兴3.人民幸福

124“中国梦”

l  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

l  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l  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l  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

125实现中国梦,意味

l  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

l  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l  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126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l  走中国道路

l  弘扬中国精神

l  凝聚中国力量

127、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

l  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

l  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

l  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更加完整

l  不提GDP翻番之类的指标

 

128、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

l  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

l  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

l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l  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129、概而言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

l  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

l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l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l  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130、概而言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到那时,我国将拥有

l  高度的物质文明

l  高度的政治文明

l  高度的精神文明

l  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31新发展理念

l  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

l  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l  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

l  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

132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l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l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13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放在首位

l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l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l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34协调

l  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l  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

l  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135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推动

l  区域协调发展

l  城乡协调发展

l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l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136绿色发展,就是要

l  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l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l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l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137开放

l  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l  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

l  就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l  就是要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

13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其内涵包括

l  全民共享

l  新进共享

l  全面共享

l  共建共享

139、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l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l  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l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l  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40、我国经济正处在攻关期。攻关期攻关的内容是

l  转变发展方式

l  优化经济结构

l  转换增长动力

14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

l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

l  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l  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l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42实体经济

l  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

l  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

l  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l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143、我国要建立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内容

l  以企业为主体

l  以市场为导向

l  产学研深度融合

14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l  产业兴旺

l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l  治理有效

l  生活富裕

14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

l  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l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l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14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l  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

l  坚持农村王地的集体所有权

l  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

147、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l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l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l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l  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148、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着力构建的经济体制

l  市场经济有效

l  微观主体有活力

l  宏观调控有度

149、150、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l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l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l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Ø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Ø  必须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Ø  必须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15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l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l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152、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l  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l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15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l  个体经济

l  私营经济

l  外商独资经济

154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

l  支撑增长

l  促进创新

l  扩大就业

l  增加税收

155混合所有制经济

l  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l  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l  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l  是新形势下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156国有企业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l  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l  党和国家的重要依靠力量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57民营经济

l  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

l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l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

158、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

l  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

l  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

l  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159、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就要

l  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l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l  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160、之所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是因为

l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l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l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1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l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l  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l  是经过反复比较、长期探索、实践验证的“原版”

16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l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l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l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163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

l  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l  体现到党和国家各方面治理活动和工作上来

l  体现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164、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的一套制度安排,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l  长期发展的结果

l  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l  渐进改讲的结里

165、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l  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l  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

l  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

l  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166、作为我国政体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l  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l  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l  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16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l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前提,后者体现前者的性质和要求

l  前者是国家性质,后者是政治制度

l  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168、党所以如此重视协商民主,是因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l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

l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l  以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为支撑

169协商民主源自:

l  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

l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

l  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秀传统政治文化

l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

170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从渠道上看,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171、说它是新型政党制度新在

l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l  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l  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17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这一新型政党制度

l  符合当代中国实际

l  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

l  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17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这一制度有效避免了

l  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l  一党缺乏监督的弊端

l  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

l  旧式政党制度圈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174、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人民政协是

l  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l  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l  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75、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和局部之间,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上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176、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就是这种民主最基本的体现。

177人民政协工作

l  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l  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l  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

l  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17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l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l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

l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制度保障

179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

l  统一与自治相结合

l  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18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其主要的作用

l  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

l  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l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181、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l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

l  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个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l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表与区励因表相生么

18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其主要内容有

l  农村村民委员会

l  城市居民委员会

l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183、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

l  自我管理

l  自我服务

l  自我教育

l  自我监督

184、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l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l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l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百

l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85坚持中国化方向是

l  无论本士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要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充实时代内涵

l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

l  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

l  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

186、今天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包括

l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l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l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l  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187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要

l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

l  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

l  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

l  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188、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事实证明

l  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l  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

l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

l  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189、更好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l  一国”是根

l  一国”是本

l  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

190、更好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必须

l  牢固树立“一国”意识

l  坚守“一国”原则

l  正确处理特别行政区和中央的关系

l  做到在“一国”基础之上的“两制”和谐相处、相互促进

191、更好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这是因为

l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法律渊源

l  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

l  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基本法律,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法律化、制度化

l  基本法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

192、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与“两制”的关系

l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

l  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

l  两制”统一于“一国”之内

193、当前,“一国两制”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香港、澳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坚守方向、踩实步伐,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第一,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第二,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第三,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第四,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94、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是

l  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

l  落实好中央依法行使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履行主体责任

195、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l  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l  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l  民族大义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96坚持“九二共识”,就是

l  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

l  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197、郑重宣示了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主张,包括

l  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

l  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

l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

l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

198、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

l  关乎旗帜

l  关乎道路

l  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l  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199核心价值观

l  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l  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l  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20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l  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l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l  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l  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20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

l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

l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

l  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20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l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l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l  社会主义荣辱观

2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各有侧重,但两者方向一致,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两者都

l  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l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

l  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l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

204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l  更加突出核心要素

l  更加注重凝练表达

l  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20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l  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l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

l  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l  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206、中国共产党认为,文化

l  民族的血脉

l  人民的精神家园

l  政党的精神旗帜

207、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在于

l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l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l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208、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

国运兴衰的大问题;文化安全的大问题;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209、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l  熔铸于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l  承继于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

l  源自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l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10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l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l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

l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l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11、所谓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

l  强大的文化力量

l  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l  发达的文化产业

l  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1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l  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l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l  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1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l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l  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与阐释

l  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l  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214发展文化事业的要求

l  基本性

l  均等性

l  便利性

l  公益性

215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是因为

l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

l  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

l  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216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有

l  覆盖全民

l  城乡统筹

l  权责清晰

l  保障适度

217脱贫政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

l  不愁吃、不愁穿

l  义务教育有保障

l  基本医疗有保障

l  住房安全有保障

 

218健康

l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l  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l  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l  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219、我们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一治理体制的内容还包括

l  社会协同

l  公众参与

l  法治保障

220、确保公共安全必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

l  系统治理

l  综合治理

l  源头治理

221、以下关于加强相创新社会治理的选项中,内容正确的是

l  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l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l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l  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

22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平安

l  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

l  极重要的民生

l  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l  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223、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因为

l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l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l  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要求统揽国家安全全局

l  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224、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统筹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统筹

l  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

l  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

l  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l  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225、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是要

l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l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各项权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

l  为人民创浩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生产生活环境

226、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就是

l  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l  把制度安全、政权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l  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227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28、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l  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

l  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229、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

l  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

l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l  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230、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有

l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l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l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l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3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作为推动实现战略目标、被比喻为“鸟之两翼”或“车之双轮”的是

l  全面深化改革

l  全面依法治国

23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l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

l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23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23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是指

l  覆盖的领域要全面

l  覆盖的人口要全面

l  覆盖的区域要全面

235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包括缩小

l  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

l  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

l  基础设施通达水平的差距

l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差距

236、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主要有

l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l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l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l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237、面对各种严峻复杂的挑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到对的攻坚战有

l  精准脱贫

l  污染防治

l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238、要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防止

l  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

l  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

l  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239、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

l  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l  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l  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l  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240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l  重点是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

l  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l  是为了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241、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具体的举措主要有一

l  产业扶持

l  转移就业

l  易地搬迁

l  社保政策兜底

242、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

l  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

l  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l  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l  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243改革开放

l  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l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l  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44、40年的改革开放

l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l  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l  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245改革开放是

l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l  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l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l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46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l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l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4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如此重视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全面深化改革

l  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

l  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l  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l  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248、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坚持

l  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l  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l  政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l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249、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l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方现代化

l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50、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

l  通过好的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提高治理能力

l  通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251、要求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

l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l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l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l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52、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必须

l  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l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l  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53全面依法治国

l  关系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l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l  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5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

l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l  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l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l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55、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

l  领导立法

l  保证执法

l  带头守法

25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l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l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57、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做到

l  有权必有责

l  用权受监督

l  违法必追究

258、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完善立法体制,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259、党的十九大之所以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是因为

l  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l  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l  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

l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260、这是因为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

l  目的和目标

l  根本方针

l  工作思路

l  总体布局

261、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作为第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部署,这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

l  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l  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26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把党建设成为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内容还有

l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l  人民衷心拥护

l  勇于自我革命

l  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26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政治建设

l  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l  摆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

l  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统领

264、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是

l  由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决定的

l  深入解决党内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

l  有效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必然选择

l  有效应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必然选择

265、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党的领导、从严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

l  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l  必须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l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l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艰苦奋斗作风,必须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66、习近平强军思想

l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l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

l  标志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

l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时代课题

 

267、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

l  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

l  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

l  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268、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

l  到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l  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l  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269、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l  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l  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l  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

270党对军队的领导是

l  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l  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l  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

l  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271、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内容

l  军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l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l  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

l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272、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主要包括

l  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

l  实行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

l  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l  实行支部建在连上

273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

l  唯一的独立的领导

l  直接领导、直接指挥

l  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在内的全面领导

l  涵盖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建设各个领域,贯穿于完成各项任务的全过程

274、略

275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内容是

l  全要素

l  多领城

l  高效益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76、这是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首次对宪法中关于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进行充实完善。这次增加进宪法序言的内容有

l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77、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宪法序言。这一修改

l  以载入根本大法的形式反映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要成果

l  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理念在国家法治上的最高宣示

l  有利于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

l  为我国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78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

l  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l  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l  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l  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

279、走和平发展道路

l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l  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l  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

l  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280、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

l  既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l  既让中国更好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让世界更好分享中国的机遇

l  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

l  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281新型国际关系,“新”在

l  相互尊重

l  合作共赢

l  公平正义

282、中国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核心

l  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l  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l  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

l  开展对话、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共赢而不是单高

28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内容除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外,还包括建设

l  普遍安全的世界

l  共同繁荣的世界

l  开放包容的世界

l  清洁美丽的世界

28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l  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

l  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l  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l  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

285、共建“一带一路”

l  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

l  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l  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l  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286、坚持党的领导,是

l  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l  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87、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

l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l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l  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288、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

l  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l  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l  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

l  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28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

l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29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因为

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

l  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l  党以自身优势引领和锻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l  党的自身优势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效发挥

291、实现伟大梦想,必须

l  进行伟大斗争

l  建设伟大工程

l  推进伟大事业

292、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

l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

l  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l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

l  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附件
肖秀荣:1000题浓缩整合背诵笔记毛中特多选完.pdf
pdf
下载文件
附件购买
售价:0 积分
开通会员或更高级的会员可免费下载该文件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资料
登录
目录
  •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肖秀荣:20政治1000题浓缩整合背诵笔记毛中特多选完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