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荣:20政治1000题浓缩整合背诵笔记马原多选完

目录

马原多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二章错误修正:

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八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马原多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2、3、4、6、7、8、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在于,“考研云分享”它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创立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

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奥妙所在是: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5、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考研云分享”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10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考研云分享”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来的在人以外存在的“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万物皆备于我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1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发展以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为重要依据区分为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考研云分享”(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力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

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个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共性),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考研云分享”指出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本质规定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在于: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13、14、15、16、17、18、20物质、实践、意识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自然科学关于“考研云分享”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有些事物,如电磁场等,是人们感官不能直接感觉的,但人们可以通过科学仪器感知它,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它。

哲学的物质范畴正确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物质都是人们感官可以直接感觉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考研云分享”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人们头脑的鬼神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人脑思维的器官,但不是思维的源泉。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人以自己的活动来改造世界,而动物只能以本能来适应环境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考研云分享”这是因为: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20、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这段话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服选;物质运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这段话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考研云分享”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牛顿力学所没有的新现象。这说明: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22、23、运动、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考研云”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王船山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内涵上一致的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理解正确的是: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考研云分享”前者肯定绝对运动,后者否定相对静止

24、社会发展

社会及其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又离不开人及其活动,没有人及其活动,也就没有社会历史及其发展。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不存在独立于人之外的社会客观过程。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5、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揭示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6、物质世界

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考研云分享”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因此,在这样的场合费尔巴哈从来不谈人的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但是,每当有了一项新的发明,每当工业前进一步,就有一块新的地盘从这个领域划出去,而能用来说明费尔巴哈这类论点的事例借以产生的基地,也就越来越小了。”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和二者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27、人与自然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考研云分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这些原本被人类丢在海边或海里的垃圾,被一场台风“还”给了人类。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8、29、30、31、32、33、规律、社会基本矛盾、人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

规律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考研云分享”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既不能创造也不可能改造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沙荒地改造的成功说明: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主体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考研云分享”

人与规律的关系人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人可以利用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稻田养鱼”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正确的实践方式

人像复原技术的成功说明: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4、意识、唯物主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作用“考研云分享”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5、36、联系

联系具有的特点是: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37、规律

规律客观的不能创造也不可能消灭或者改变规律

“生态调度”说明“考研云分享”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38、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的联系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39、新事物、实践、发展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考研云分享”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实践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

40、偶然、必然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考研云分享”“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偶然是化了妆的必然”的哲理在于:没有纯粹的偶然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

41、可能性、不可能性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42、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本质与现象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列宁曾经把现象比作河水上面的泡沫,而把本质比作下面的深流。说明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43、内容与形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统一一方面内容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形式内容有反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考研云分享”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事物存在的基础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

45、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6、47、48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其本质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考研云分享”因为它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这句话:肯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承认事物在它自己的时间和条件下存在的历史正当性

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49、50、51、52、53、矛盾

矛盾同一性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矛盾双方“考研云分享”: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考研云分享”度的两端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根本标志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在当今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零和博弈,主张以合作共赢为基本价值取向,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考研云分享”从哲学角度讲,这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解决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解决矛盾的形式有: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55、矛盾的个性与共性

“先试点再推广”就是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考研云分享”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先试点再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一般和个别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二者的对立统一表现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57、58、59、矛盾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新事物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考研云分享”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白马非马”式招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60、真理和谬误

真理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统一“考研云分享”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超出这个范围,失去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在确定的条件下,一种认识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误存在着原则界限

61、62、63、量变质变原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下列选项中与老子的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似的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量变质变事物变化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它们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考研云分享”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统一体。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64、65、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否定是: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主观、任意的否定

形而上学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进行思维,其信条是: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就是只承认克服,不承认保留,就是否定一切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在于“考研云分享”它只承认克服,不承认保留;它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进行思维;它认为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66、扬弃

“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克服,就是克服旧事物中的陈旧的消极的东西,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就是吸取和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是发展中的连续性“考研云分享”所以,“扬弃”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扬弃”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联系和发展的统一;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67、辩证法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68、事物的辩证发展、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考研云分享”团结一批评一团结;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古代朴素辩证法一形而上学一唯物辩证法

69、事物发展、社会形态

发展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发展前进性曲折性统一。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结果

70、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关系“考研云分享”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在本质上统一的,在表现形式上不同的

71、认识、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72、真理、矛盾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客观性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考研云分享”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矛盾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73、历史、逻辑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包含着差异和对立。“考研云分享”

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

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第一二章错误修正:

1、考点变化:发展性改为发展开放性

还有发现有错误的及时反馈哦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74、75、76、77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75、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

实践的基本类型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考研云分享”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摹写性创造性

77、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总是要经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考研云分享”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暗物质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一个暗物质可能存在的证据。未来,“幅空”号预计可以在太空继续服役3~5年,采集更多的数据,相信它的“火眼金睛”可以找到更多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以上材料说明: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中介联结起来;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7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考研云分享”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9、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但不能改造规律。

80、81、82认识论

8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8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把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同时,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83、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间接经验指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知识,直接经验亲身实践

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理性)具体过程

84、85、86、87、感性、理性、感觉

8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表现在:感性认识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考研云分享”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85、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导致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86、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个命题: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忽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8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考研云分享”这表明: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8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孟子的原话,意思是仅有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不够的,还要重视直接经验,重视实践。其内涵涉及理论与实践、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亲身体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89、90、感知、认识

89、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接触同样的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对客体信息的选择会表现出差异,“考研云分享”这也就是人的认识的能动性

对于同一棵大树,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90、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两点论”“考研云分享”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看到网络技术的优点,也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本质与现象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本质与现象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

91、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人作为认识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整体,不仅有认知能力,还有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考研云分享”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

92、共性、认识、意识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考研云分享”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93、实践、真理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94、意识、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从意识、思维第一性前提出发“考研云分享”以不同的方式把真理说成是某种精神实体自身的属性,是意识、思维自身的同一。

 

95、真理、矛盾、价值

真理内容客观的形式主观的

真理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超出这个范围,失去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考研云分享”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96、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考研云分享”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

97、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98、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大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99、多数人认同的不一定是真理真理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100、这种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由于客观实践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101、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其中相互包含体现在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考研云分享”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102、具体的认识过程可以与一定的实践不完全同步进行,比如预测、假说、规划等都超前于直接的实践。

10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式,是正确思维和表达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

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并最终服从实践检验的结果。

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4、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任何实践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

105、实践的决定性及相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106、价值具有的基本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

107、客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而与主体无关。主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就是主体的欲望、情感和兴趣,而与客体无关这两种观点都只看到了矛盾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因而都是片面的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108、真理相对绝对转化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多元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109、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主要有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110、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看待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必然既是自由的根据,也是自由的限度

111、意志自由并不就是唯意志论

自由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不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就得不到自由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

112、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关系中实践创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理论创新应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1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114、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15、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首要前提劳动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116、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117、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首先不懂得自然环境同社会生活是两种不同质的事物,它们变化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其次地理环境决定论只把人和社会看作在自然界面前消极适应的被动者,而看不到自然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118、119、120、121、12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次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的原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23、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12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125、生产力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

126、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127、经济基础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社会的“血肉系统”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28、经济基础的性质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性质决定”

129、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

130、政党属于政治上层建筑,不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131、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13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33、新的“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旧的“遣送办法”的废止,属于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国家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是上层建筑的不断变革完善,是政治文明的进步,也是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但它不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13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是生产方式

135、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意思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36、规律的客观性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过程。

13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138、阶级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关于阶级内容:阶级是历史范畴;阶级是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

139、因为科学技术不是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称得上决定性力量的有生产方式、人民群众等,所以更谈不上“唯一”)。

140、“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表明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人的社会关系

141、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142、唯物史观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43、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它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

自然经济: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

14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45、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的不同在于:它是为别人、为社会的使用价值;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46、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价值两个因素,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所以,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性表现在: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147、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而不是使用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4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49、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150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

151、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152、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5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生产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15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交换价值”);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55、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156、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在清偿债务或延期支付时执行的职能

15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58、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其一,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的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其二,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

其三,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具有了拜物教性质。商

159、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其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160、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61、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162、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采取生产资料劳动力两种形态。

163、资本主义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是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164、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5、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

16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167、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唯一源泉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168、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16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这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中不仅有固定资本,还有流动资本。

170、马克思之所以把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称为不变资本,是因为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171、生产剩余价值的最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7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相对剩全价值生产需要缩短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

173、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174、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其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175、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176、“无人工厂”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参加产品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77、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178、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显然,这些因素都是加强和扩大对工人剥削的因素

179、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

180、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有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18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运行,是保证产业资本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它说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82、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能够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183、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18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85、为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实质或程度的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剩余价值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与工人形式上的“自由”“平等”的关系

186、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m'=m/v),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垫付资本的比率(p'=m/(c+v)),全部垫付资本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且二者同方向变化。

187、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生产价格

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大于该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小于该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18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实际上是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实现问题的途径;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特点

18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190、资本主义法制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宪法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191、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92、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193、垄断产生的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194、垄断下的竞争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195、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在竞争的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不仅采取经济手段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更加复杂、激烈。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在国内市场上进行,而在垄断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196、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一是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二是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三是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197、198、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是金融寡头在经济中实现统治的方式“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是金融寡头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进行控制的主要方式; 

199、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加强对国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通过控制市场占有非垄断企业的利润;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通过资本丰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200、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其公式是: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20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应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深化的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要求

20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203、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社会经济规制;公共事业规制;反托拉斯法

204、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表现有: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实体经济部门不得不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领域;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

205、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生产资本输出三是商品资本输出

206、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经济动因一是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在别国谋求高额利润;二是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三是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四是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207、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即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国际卡特尔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谋求垄断利润

20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209、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210、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一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211、导致经济全球化迅标发展的因素种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212、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213、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214、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之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15、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属于政治制度的变化

216、法人资本所有制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21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上出现的新变化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职工选举管理者制度

218、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219、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220、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体现的是金融寡头(不是普通民众)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影响

221、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222、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没有改变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没有改变

223、224、225、226、2008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出现了各种问题,表现为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在这场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失调”,表现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福利风险增加债务负担沉重

在这场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失灵”表现在: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民主陷阱”会阻碍国家治理;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

在这场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社会融合机制“失效”,表现在社会极端思潮抬头;社会流动性退化;社会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增多

227、资本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起经济危机;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后和冲空

228、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解决的

第七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229、230、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苏东剧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兴起的过程

231、莫尔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现按需分配

232、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在理论上的贡献体现在: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233、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恰恰在于对未来社会作了过于详尽的细节描绘

234、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35、特别是公社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用以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一是定所有公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和撤换制二是消高薪制,规定任何工作人员年薪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薪水平

236、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首先,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再次,极大地推动了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欺凌压迫的国家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力量的崛起,有力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整体瓦解,深刻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237、十月革命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38、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特征和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239、240、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允许私人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采取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发展生产

241、列宁晚年虽然病魔缠身,但仍然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思考。他在被人们称为“政治遗嘱”的文章和书信中,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

2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通向繁荣昌盛的正确道路,鲜明地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正在开拓新的历史征程。

243、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主要内容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244、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在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得到了证实、丰富和发展

245、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字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246、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

247、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48、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第一,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二,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三,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249、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实践探索中出现某种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

第八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250、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25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252、253、254、255、256、257、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

在共产主义社会,为生产而生产的利润动机不复存在,物质生产不再不顾人的实际需要而盲目扩张,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将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附件
肖秀荣:1000题浓缩整合背诵笔记马原多选完.pdf
pdf
下载文件
附件购买
免费内容(注册登录后即可免费下载)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资料
登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肖秀荣:20政治1000题浓缩整合背诵笔记马原多选完

2 评论

  1. 啊湫

    不是买了辅学班送白银吗?我怎么还不是

    1. 网站用户

      需要微信私聊领取vip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