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1、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2、菌落:由单个细胞或少数几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3、鉴别性培养基:指一类在成分中加有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4、NAD+:组成呼吸链中传递氢或电子载体的物质,除醌类是非蛋白质类和铁硫蛋白不是酶外,其余都是一些含有辅酶或辅基的酶,其中的辅酶如NAD+或NADP+,辅基如FAD、FMN和血红素等。
5、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6、准性生殖:是在自然条件下,真核微生物体细胞间的一种自发性的原生质体融合现象。(P234)
7、真核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的细胞核有固定的形状,有核膜、核孔,染色体数目大于1,DNA中有组蛋白;细胞内有多种细胞器。
8、G+染色法:用结晶紫、碘液、酒精和蕃红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以鉴别细菌种类的一种染色方法。
9、转化:指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DNA的交换,从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0、核糖体:是细胞质中的一种核糖核蛋白的颗粒状物质,由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常以游离状态或多聚核糖状态分布于细胞质中。
11、烈性噬菌体:侵入寄主后能将寄主裂解的噬菌体。
12、EMP途径:EMP途径(糖酵解途径)有氧时,与TCA连接,将丙酮酸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丙酮酸进一步代谢成有关产物。
13、补体:实为一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主要成分是β球蛋白)。
14、裂解量:平均每一个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数量。
15、菌落形成单位:把稀释后的一定量菌样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内),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cfu。
16、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17、培养基: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营养物质。
18、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性状,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19、NADH•H+:即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又称还原辅酶Ι。
20、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联系。
21、噬菌体:
22、基因突变:指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突然发生可遗传的变化。
23、cfu(菌落形成单位):把稀释后的一定量菌样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内),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cfu。
24、水活性值(水活度):表示天然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定量表示是同温同压下,某溶液的蒸汽压和纯水蒸汽压之比。
25、DCA循环:
26、拮抗: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27、密码子:遗传密码的信息单位(codon),每一密码子由3个核苷酸序列即一个三联体(triplet)所组成。一般都用mRNA上3个连续核苷序列表示。
28、衰退:是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
29、微生物:是一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的
病毒和亚病毒。
30、同步生长: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状态,称为同步生长。
31、ATCC: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用液氮法保藏菌种)(P244)
32、裂殖:少数酵母菌如(裂殖酵母菌)的种类具有与细菌相似的二分裂繁殖方式。
33、酵母菌: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34、克隆载体
35、COD:化学需氧量,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36、拮抗: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37、野生型
38、基内菌丝:当其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叫做基内菌丝。
39、TCA循环:即三羧酸循环,是指由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循环式反应而彻底氧化、脱羧、形成CO2、H2O和NADH2过程。
40、传染:又称感染或侵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41、内含子
42、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43、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44、假酵母菌:
45、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性状,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6、 NADH•H+
47、抗体(Ab):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8、核糖体:是细胞质中的一种核糖核蛋白的颗粒状物质,由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常以游离状态或多聚核糖状态分布于细胞质中。
49、化学需氧量
50、PCR
51、转化
52、朊病毒
53、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微生物变为优势微生物,从而提高该微生物的筛选效率。
54、F质粒:又称F因子、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或性因子(sex factor),其大小约100kb,为cccDNA,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接合作用)有关的质粒。
55、感染
56、菌物界
57、单批培养
58、腐败
59、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其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60、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透明胶状物质。
61、光能自养微生物:以光作为能源,能以二氧化碳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
62、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 纯培养的概念:微生物学中将从一个细胞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1、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是um2、G+菌细胞壁化学组成以肽聚糖(peptidoglycan)为主。这是原核微生物所特有的成份,占细胞壁物质总量的40-90%。磷壁酸又名垣酸,是大多数G+菌所特有的成分,约占细胞壁成分的10%。 3、G-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比G+更复杂。主要成份为:脂多糖、磷脂、脂蛋白、肽聚糖。
4、外壁层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它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蛋白。

附件
扬州大学微生物名词解释.pdf
pdf
下载文件
附件购买
免费内容(注册登录后即可免费下载)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资料
登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扬州大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