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问答题

现代文学三十年问答题
★一、为什么《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开端”是强调其不同于传统小说作品的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而“成熟的标志”是强调这种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的深刻性与独到性。具体分析如下:
(一)、《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表现的深切”
1、独特的题材、眼光
(1)、以反封建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思想贯穿始终。
(2)、寻找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乃是知识分子和庸众的隔膜。《阿Q正传》《药》《复仇(二)》
(3)、农民革命的狭隘性,《阿Q正传》中农民的“皇帝梦”。
(4)、鲁迅的立人思想、改造国民性思想。画出国民的魂灵。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独异的个人相对立于庸众,这两类典型形象是对现代文学的卓越贡献。
(5)、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①旧式知识分子。《白光》《孔乙己》;
②否定性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形象。《肥皂》中的假道学、《高老夫子》,《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③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伤逝》中的涓生的个人主义的失败,《祝福》中的“我”,《在酒楼上》中在空虚中妥协成为生命的空壳的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的以恶抗恶。
6)、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祝福》里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 ,《伤逝》是探索五四新女性的出路的名篇,子君的死的意义与娜拉的出走 。
(7)、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求索。鲁迅小说的鬼气,死亡意象。
概而言之,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农村题材);知识分子题材
2、独特的小说模式
(1)、看客模式:看/被看;吃/被吃
(2)、还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
3、挖掘的深入
如《祝福》中表达的两大悲剧: 社会悲剧: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吃掉 人生悲剧:生命个体对生命的无从把握
(二)、 《呐喊》《彷徨》的艺术价值——“形式的特别”
鲁迅的小说形式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典范,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小说的实验性、先锋性。
1、主张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以现实主义为主体,以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作为补充,三者相互制约,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其中,现实主义提供写实的基础;浪漫主义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情感,大胆的自我表现与客观写实的统一;象征主义使写实不至于堕入平板、呆滞,提高了写实的哲理深度和多义性。
2、圆熟的现代小说技巧:
(1)画灵魂、勾灵魂,“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化的人物塑造手法,善用白描;
(2)淡化情节,截取横断面。
①情节上,淡化情节。
②叙事时间结构上,扭曲时间;
③叙事角度上多采用限制叙事,关注表达个人感情,而不是全知叙事; ④叙事形式多样性。
(3)多样化的小说文体。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形式。
(4)新的白话文学语言。
二、《狂人日记》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新”在哪里?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成功地塑造出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艺术形象。
冲破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1) 、人物——奇特的内涵深广的艺术形象
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迫害狂患者: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虚幻的幻觉、错乱的语言和癫狂的行为„„
另一方面,狂人的精神品格,具有时代的先觉者、勇猛的反封建战士和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特征:喜欢刨根究底,研究问题。对吃人社会及吃人者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具有自省精神、为民族的前途忧心如焚而又怀着热烈希望„„
(2)、主题
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代表了中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对于“五四”反封建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2
三、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及描写意义
(1)人物形象:1、阿Q愚味无知而又圆滑无赖。如阿Q “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无知还不自知,愚昧可笑。另一方面,阿Q又表现出圆滑无赖,“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它答应吗?”2、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大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达到自负自傲的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又很能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自欺欺人,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3、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可怜而又可恨。阿Q欺软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得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无端迁怒小尼姑;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把不满发泄到小D身上;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4、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小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
(2)描写意义: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四、“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特点:着重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表现作家的自己境遇;突出地描写个人身边的琐事和心理活动;不重视背景和环境,不重视情节、细节的真实,而强调主观感受的真实,写人不重视其外表,而重视其内心世界;浪漫主义本质特征,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内心感受,常常采用热情的语言,瑰丽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豪放的夸张来塑造形象。
代表作:郁达夫 《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
五、《女神》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主要有哪些特点?
1、《女神》诗集的思想内容:(1)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始终。《凤凰涅槃》 《女 神之再生》
(2)饱含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情。《炉中煤-眷念祖国的
情绪》
(3)歌颂叛逆精神,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个性力量。
《天狗》
(4)对劳动和工农的景仰和颂扬。《三个泛神论者》
(5)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咏大自然《太阳礼赞》、《光
海》、《日出》
2、《女神》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1)《女神》中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常常高大雄伟,被人格化情绪化,充满传奇色彩。如《天狗》借民间传说中天上破坏者的形象来表现对世界的反叛和破坏情绪。
《女神》中的“我”是中华民族时代觉醒的自我形象,也是诗人自我灵魂与个性的真实袒露,是民族精神与诗人心灵的和谐统一。许多方面“大我”与“我”是统一的,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2)奔放豪迈的主观抒情、气势磅礴的格调。《女神》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其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大多经过极度夸张和传奇化。这些“开辟洪荒”的“我”所抒之情奔放豪迈,语调粗犷雄浑,再经诗人的修辞的渲染,如奔腾的海涛、震怒的雷霆、急骤的暴风雨,充满阳刚之气、雄浑之美。
(3)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创造出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女神》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体、半格律体、诗剧体等等,其中自由体是诗人最得心应手的。《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
《女神》在思想与艺术上的不足:自我抒情的主体形象与社会现实有相当的距离。 有些诗篇过于直露、单调,缺少诗歌应有的暗示、含蓄和曲折.缺乏耐人咀嚼的魅力。
(六)(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处理方法
1.人物形象分析:屈原形象: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因为他早看透了秦国的野心,认为唯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廷”之类的罪名。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冲破一切思想 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坏了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的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
2.剧作处理方式:
1、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等取材于战国时代。
2、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大多是悲剧。但是他的历史悲剧作品,都不是单纯地使人“悲”,而是激发人们把悲愤的情绪转化成一种奋发和抗争的力量。
3、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虚构,是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的自由虚构和改造,也是艺术创作本身的需要。其史剧观念是“失事求似”。
4、诗意抒情是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
六、结合闻一多、徐志摩的创作谈谈对新格律诗的认识
新月派诗歌主张:(1)理性节制情感
(2)诗的形式格律化:音乐美(音节、平仄、韵脚),绘画美(诗画相通),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下面以徐志摩为例:
徐志摩具有轻灵、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他的诗体现了格律诗的“三美”的理论: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辞藻华美,音调轻柔,如梦如幻,弥散着淡淡的哀伤。意象新颖、美妙,具有飘逸的美感。徐志摩的诗主要摄取大自然中各种运动着的生命现象,作为诗情寄托物,因而风雨、日月、山水、草木、花朵,诗人都赋予它生命和动态之美。音韵和谐,旋律优美、飘逸。
我现在以他的《再别康桥》谈谈对新歌律诗的认识。 1) 全诗七节,用语言彩笔,展现了康桥旖旎风光,把情感表现得醇厚真挚。 2) 诗的起笔,轻快自然,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迭唱,既写出了诗人 与康桥难以割舍、依恋不尽的细腻感情,又为全诗定下轻柔缠绵的基调。 3)以“西天的云彩”喻康桥理想,点出诗题,轻快的起笔融入一丝怅惘,表现了复杂的心绪。 4)第二、三、四、五节描绘了美丽的康河风光,层次分明地勾画了康河的妩媚、清幽 。画面简单,而诗感真纯浓烈,内涵丰富。 “章节的匀整和流动”造成了音乐感。
七、结合周作人的散文创作谈谈“言志派”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特征
“言志”散文最初是由周作人提出,“言志”即抒我之情,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然而隽永的意味,周作人的散文很好的体现了“言志派”散文的特点:1)感情上的淡化,周作人在文章中极力淡化感情,根植于他整个的人生审美标准:爱好天然,崇尚简素
2)清淡与腴润的统一:亲切与温暖之情。
a.对读者的亲切温暖——朋友之间的漫谈。
b.对生活的亲切温暖:如《卖糖》
3)诙谐趣味:战斗性与谐趣统一
4)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如《菱角》
5)冲淡平和,自然隽永。《故乡的野菜》不正面述说对故乡的思念,而是通过对故乡野菜的叙写,委婉地 抒发了隐隐的、淡淡的怀念之情
八、老舍《骆驼祥子》主题意蕴深刻性的表现
1、小说真实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阶级行列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批判了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社会学)
2、小说通过探索祥子“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善良愿望的毁灭原因,揭示和批判了祥子自身固有的缺陷,从而批判了国民性。(社会学和心理学)
3、小说通过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艺术思考,表现出更深刻的意蕴,即小说主要是写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即揭示出生命在城市畸形文明里的萎顿。现代城市的文明衰落、道德沦丧,以及作为其副产品的变态人性加给祥子的灾难:虎妞、夏太太、白房子等;道德批判:金钱腐蚀下的畸形人伦关系对祥子的致命一击:刘四与虎妞;二强子与小福子)(文化学)
九、《家》的杰出成就表现在哪里?
1、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系统描写封建家庭的崩溃过程,矛头直指专制主义,并号召青年投入社会革命洪流,在当时有极大的感召力。
2、人物塑造的成功。(1)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比如,觉慧对抗高老太爷的旨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支持觉民逃婚,追求婢女鸣凤,刻画出一个热情、叛逆、勇于追求的叛逆者形象;(2)运用传统的对比手法突出人物个性,如觉新,觉慧的性格对比,觉慧热情、叛逆、勇于追求,而觉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运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二人性格的强烈反差,使二人的命运更具震撼力;(3)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直接剖析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人物的日记书信等,通过他们的幻觉、梦境的描写来深入解释人物的内心世界。
3、构思精巧,结构紧凑凝练,线索单纯明细,情节发展自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是觉新、觉民和觉慧三人的爱情,以及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压制及新旧两代人的抗争。在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战士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4、热情奔放的风格,清新自然的语言。《家》的语言清新明丽,朴实无华,不尚雕琢,在朴实的叙述中含有浓郁的抒情因素,《家》只求与青年读者的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热情、坦率,情感汪洋恣肆。
十、结合沈从文的创作谈谈《边城》的小说主题思想
(1)《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般的世界。这里,人人勤劳,乐于为他人作奉献,其中虽有贫贱之分,富人却乐善好施,商人也好义远利,包括妓女、船工各色人等均待人以诚,表现出醇厚、淳朴的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2)沈从文一方面把“边城”描绘成一个人性美、人情美的理想化的世界,寄托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把其间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即对边城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边城》的创作是作者由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进行批判。
十一、戴望舒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①诗作内容: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现代诗派以诗歌作为痛苦灵魂解脱、净化的途径,表达的是“浊世的哀音”。
②从诗的体式上看:
A.审美原则:隐藏自我与表现自我,朦胧美。
B.表现方法:意象化,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意象抒情诗”。 C形式体制:散文化的自由体。情绪节奏代替字句节奏。
十二、结合作品谈谈曹禺话剧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一、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
(1)强烈的抒情性;《雷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原野》——“讲人与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
(2)人与人之间心理抗衡形成的持久张力;如《北京人》《家》,情感的激流虽转入地下,但依然如岩浆运行
(3)原始生命的还原与彰显
二、象征性意象与诗意特征
(1)以场景、道具等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 如《北京人》 中曾皓的棺材等;
(2)以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如《北京人》中的机器匠;《雷雨》中的繁漪
(3)作品命名构成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既是实存之物,又是某种观念的象征
三、广泛地吸收了希腊悲剧、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及奥尼尔、契诃夫等外国剧作家的艺术养分,并与民族戏剧传统相结合,把中国现代话剧推向成熟。
十三、赵树理小说的主要特点
1、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道路,具备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采用传统的话本形式,重故事情节,以连贯的情节结构全文,为中国的老百姓主要是农民喜闻乐见。
2、塑造人物时,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即使是要揭示人物心灵的秘密,也极少用静止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人物言行加以含蓄地刻画,至于借助绰号以刻画人物,那更是赵树理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常有理”、“二诸葛”、“小腿疼”之类的绰号令人过目不忘。
3、对农民精神弱点进行善意嘲讽。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当他认为县里来的老杨是“官”时,对老杨既害怕又毕恭毕敬,可是一知道老杨也是个“住长工出身”的人时,马上就又看不起他了,最后阎家山的问题解决,他又跪在地上对老杨等人磕头,善意嘲讽了老秦的封建等级思想,迷信“官”。
4、诙谐幽默的轻喜剧风格,叙事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语言明白如话,
十四、《围城》主题意蕴的丰富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部小说基本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总体结构却又是象征的,是很有“现代派”味道的寓意小说。第一层:生活描写层面,如该书出版序言所说,是“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具体讲,就是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写,包括对内地农村原始、落后、闭塞状况的揭示,对教育界、知识界腐败现象的讽刺。第二层:文化反省层面,《围城》从“反英雄”角度描写知识分子主人公,其视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同类题材作品中显示出独特性:不只是揭露“新儒林”的瑞典,或探求知识者的道路,而企图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第三层:哲理思考意蕴,这个层面蕴含着类似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出现的那种人生感受或宇宙意识,那种莫名的失望感与孤独感,似乎有看破红尘的味道。方鸿渐的行为=进城→出城→进城→出城„„这就是说,方鸿渐永远都不安分,永远都不满足,因而永远都苦恼,因为他总想摆脱困境,人生旅途中无处不是“围城”,这样的结构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
十五、艾青诗歌的主要特征
1、独特的意象与主题。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的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情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如《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
2、忧郁的诗绪。艾青的诗神是忧郁的,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旷野》,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这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3、提倡“自由诗体”和诗的“散文美”。艾青诗体的特点是,奔放与约束之见的协调,即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他的诗在形式上不拘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十三节,少则四行一节,多则十六行一节,少则每行两字,多则每行二十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短而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基本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
4、强调捕捉瞬间感觉、印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1.追随时代的主题:A对旧世界的叛逆和诅咒 B对民族深重灾难的思索 C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2.独特的艺术风格:A .深沉的感情:从农民的忧郁到民族的忧患 B .丰富的意象群:写实意象、象征意象、写实与象征结合的多重含义的复合形象 C .特有的散文美:散文的自由句式,内在的节奏美
3.忧郁的诗绪:“艾青式的忧郁”正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文化与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
问题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
特点: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1)劳动者的命运问题
(2)妇女地位问题
(3)青年恋爱婚姻问题
(4)教育问题
(5)探索人生意义问题
3.缺失:具有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代表作:冰心 《两个家庭》 《超人》 《悟》;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 《倪
焕之》;庐隐 《一个著作家》 《两个小学生》 《海滨故人》 《或人的悲哀》 《丽石的日记》《象牙戒指》;王统照 《雪后》 《沉思》 《微笑》 《湖畔儿语》;许地山 《缀网劳蛛》
新诗的主要类型:早期白话诗 胡适与《尝试集》 ;浪漫主义诗歌 创造社——浪漫诗派、湖畔诗派、诗的“规范化”——新月派、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
《呐喊》集结了鲁迅1918至1922年15篇小说,后抽出1922年写的《不周山》一篇改名《补天》,放入《故事新编》,于1936年1月出版。共14篇小说,1923年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录写于1924――1926年的小说11篇。
《故事新编》的总体创作情况:1922—1935年间创作的8篇小说。《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1922-1926年间;《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1935年间。把神话、历史融入现实之中进行重新解构。它是超历史、超时空、超逻辑的文学形式。
文学革命 产生时间:发生于 1917 年 最早倡导:胡适、陈独秀 重要文章:1917 年 1 月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917 年 2 月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四大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1921.1北京)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 被看作“为人生而艺术”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题材:人生、社会问题 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戏剧》月刊
创造社(1921.6东京) 代表人物: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穆木天,张资平等 文学主张: 前期“为艺术而艺术”本着“内心的要求”进行文学活动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新月社(1923北京) “新格律诗派” 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朱湘等 刊物:《诗镌》
语丝社(1924.12 ) 代表人物: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等 刊物:《语丝》周刊 “语丝体” 杂感小品
湖畔诗社:1922.3 成立于杭州 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 以写爱情诗闻名
新浪漫主义包括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现代文学三十年问答题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