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建史背诵版

中国古代部分

1.    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

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2.    秦咸阳

(1)营建背景:

时代背景:

①无序到有序的转型时期

②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

城市背景:

①战国秦都为基础

②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山,八水环抱

(2)营建特点:

①打破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约束,扬弃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②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③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

(3)历史意义:开创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3.    汉长安——杨城延

(1)修建过程:

①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②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③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

①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②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③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④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汉长安区域规划思想:

①沿袭了秦的京城区域规划体制,及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

(京畿称为“内史”,统领关中之地,汉武帝时将其分为京兆伊,左凤翔,右扶风三部,称为“三辅”)

②京畿同京城互为依托,京城的繁荣稳定,是京畿地区郊县经济发展的前提,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起着组织整个区域的主导作用,而广阔的三辅地区则是长安城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后盾,而这些郊县又作为一道屏障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③三辅地区的构成:三辅地区由京城、陵邑、郊县、上林苑组成。

(4)汉长安城区域规划的特点:

①由概念性的城市群组合演进为实体城市组合

②革新区域宏观规划,协调区域内各级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分工配合,进一步强化京城和京畿相结合的规划体制

③扩大渭南离宫范围,发展渭北陵邑及重点郊县的工商业基地,从区域层级进行功能分区

4.    曹魏邺城

(1)布局特点:

①布局规整,严整的方形,中轴对称布局

②分区明确

③园林较多,宫廷禁苑比例大

(2)历史意义:划时代的意义

①严格的功能分区结束了宫室与闾里杂处局面,实现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②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③改正了东汉洛阳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    北魏洛阳——李冲

(1)评价:历史上第一个完整在礼制规划制度指导下建设的城市,封建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特点:

①多重城墙,分宫城,内城,廓城

②中轴对称

③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④集中设市

⑤封闭的里坊制

6.    南朝建康

建设特点:

①不规则城市平面,没寻求南北向轴线,追求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②宫城皇城并置

③开创了人工湖的先河

④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对北宋东京街巷制启示

⑤地理条件影响,没有修建里坊,街巷式布局比较自由

7.    唐长安——宇文恺

(1)背景

①全国统一,政治军事力量强大

②大运河的修建,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③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

④异域民族的融入增加城市建设的特色。

(2)建设特点:

①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②中轴对称布局,突出宫殿的位置

③棋盘式方格路网,宽度超过实际需求

3.实行严格坊里制度和市肆制度,严格管理市民,各阶层严格分开

(3)影响:

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影响

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8.    唐东都洛阳——宇文恺

建设特点:

①讲求均衡,宫城居西北角,轴线偏西

②三个市,规划适于居住,考虑百姓,较唐长安好

9.    北宋东京

(1)布局特点:

①平面不方正规则,宫城几何中心偏北。三套城墙与三条护城河,形成宫、内、外城(皇、内、罗城)

②道路井格分布。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灌都

③集中的市转变为商业街,破除里坊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④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成就:

①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②御街千步廊,景观好

③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④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10.元大都

特点:

①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

②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③皇城由三座宫城围绕太液池鼎立而成

④左祖右社位于大城的东西内侧,而非皇城的东西内侧

⑤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⑥道路系统由街道、胡同组成,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⑦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⑧体现《周礼·考工记》

⑨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11.明清北京

(1)两重性:

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2)明北京特点:

①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②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③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④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⑤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⑥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3)清北京特点:

①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②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③商业进一步发展

④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4)明清北京:

①布局方正、以围绕宫城核心,采用棋盘式路网格局。

②由内及外四重城墙: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建立了以三朝五门主导的轴线关系。

④以宫城为中心,左为宗庙右社稷坛,前为朝后建市,并在城外建天(南)、地(北)、⑤日(东)、月(西)四坛。

⑥居住保持里坊式管理、胡同式形态。

⑦由于商业发展,城市布局更为灵活,城外出现关厢

⑧商业布局灵活,会馆增加

⑨城市园林建设,数量大,水准高,大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12.宋朝城市中出现的新现象

①随着农业农副业的发展,一些交通要道出现市,发展成市镇,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集市,市镇)

②商业发展突破城垣,形成城内商业区,或者城外关厢。坊里制度崩溃,街巷制出现:重大转变

③攻守技术有发展(火药),一些城市修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

④宗教建筑十分发达

⑤城市规模扩大,比欧洲中世纪大

⑥水系的建设,大运河发挥重要作用

⑦城市中商业发展使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13.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特点,从平江府看南方城市特点

1)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

2)   以子城为中心,子城以南为官署

3)   以水系为脉络道路为骨架的水陆双棋盘格局

4)   5座城门,皆水路城门并列

5)   河道82公里,桥梁314座

6)   全城65坊,无严格坊里制

南方城市特点:

1)   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

2)   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

3)   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

14.隋唐以来中国社会格局的重大变化

1)        经济中心南移,长江中下游经济中心地位确立

2)        东北等政治势力的崛起,导致政治中心北移

3)        明清时期军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状况继续,大运河成了联系两个中心的命脉

1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特点总结

1)        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2)        道路系统由礼制转向满足实际需求

3)        防御设施不断强化

4)        城市建设总体上反映社会经济状况

16.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城墙:

1)  最早是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城用势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

2)  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宋以后的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的某些防御的重点地段包砖。

3)  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

城门:

汉 长安三门并列,中间为御道通过,唐长安明德门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门有二重城或设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曲屈相对”,这些都 是为了加强防御目的。城门上一般都建有城楼,以便组织防守火力;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的建有吊桥,城的防御重点设施均在城门。

17.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出于政治军事原因

汉长安便于防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边防城堡。

2)唐以来,由于都城人口众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较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唐改善漕运,才驻长安。汴梁漕运方便,供应充足,建宋临安。

3)有些与统治集团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关,如东汉移都洛阳,明永乐迁都北京。

4)有少数是原来便利的商业都会——宋开封、南宋临安。

5)因城市位置优越,经济有生命力,且城市骨架,河道利用值大,长期在原址发展如苏州(平江)。

18.中国古代居住的演变

1)  唐之前,闾里制

2)  唐代,坊里制,宵禁,严格管理,有坊门坊墙

3)  宋代,开封80余坊,无坊门坊墙,是居住地段及管理单位

4)  清代,以胡同划分长条形居住地段

5)  城市多为方型,街巷与住区划分整齐;自发形成的则较乱,如关厢地区,山区

6)  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网系统有直接关系

1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征

a.  两类城市

规划新建—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洛阳,元大都等。处于军事政治上的考虑,经济基础不大好

扩建改建--处于交通要道,经济基础好,改建扩建而成的如宋东京,平江府

b.  周礼考工记对于古代城市有一定影响,但不是贯穿规划的主线

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隋唐长安—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但宫城偏北

元大都—按周礼城制建设,全面体现

随着儒教越来越收推崇,城制在汉代以后新建都城中体现出来,

20.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唐长安

汉长安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

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

居住

坊里制,与宫城分开

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商肆

东西二市

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21.唐长安与北宋东京比较

唐长安

宋东京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布局不甚规整,对称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

道路宽度小,密度高,与商业结合

居住坊里

坊里制,严格管制,与宫城分开

街巷制,厢

商肆

东西二市

商业街

城市功能

帝王意志

市民市俗生活

建设过程

规划兴建

逐步扩建

22.《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

答: 《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如西 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 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23.《管子》

1)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   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3)   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 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管子》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典 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

24.风水理想模式的构成要素

a. 平原:众山环抱的漫山坡状的平原。1)平整的土地是营建的需要,特别是都城一类的大规模城市。2)平原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自古以农为本;3)漫坡提供了理想的排水条件。

b. 山系: 理想的基址应由群山环抱。1)周围群山可阻挡寒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2)良好的植被可保持水土,提供果实、木材燃料,3)群山自身是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层次、4)群山提供周围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c. 水系: 城址选择的根本:

一:提供城市用水同时也是城市排水的途径;

二:运输的考虑——古代物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靠漕运;

三:渔业基础及水生植物生长的良好的环境;

四:提供工业、农业用水;

25.风水理想模式的景观特征:

封闭围合的景观;中轴对称的景观;富于层次感的景观;曲线美的动态的景观。

中国近代部分

26.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鸦片战争后,青岛为德国占领。由于德国在青岛有长远打算,因而有建设计划,在1900年编制城市规划图,按图进行市政工程建设。

1910年又编制“城乡扩张规划”,规划范围较以前增加四倍,取消了中德居住的分界线。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1937年后,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企图扩大城市,成为华北的战略基地和掠夺物资的港口。

青岛在德占和日占时的发展

德占时期

日占时期

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

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

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总方针偏重于工业及交通建设

规划分区

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

在四方,港口建工业区,工人居住区在铁路两旁条件恶劣                 

道路系统

与地形结合较好,路图没有明确分工,绿化较好

解决路网分工问题

居住区

建筑密度低绿化多,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

建大量日本式小住宅重实际功能也有很多差的工人宅

市政及公用

城市道路标准高上下水管用环式电灯在开始建设时就有绿化较多没有林务署

建筑风貌

德国建筑形式

“仿德式”的集体主义和资本主义“新形式”建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建史背诵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知识点,第1张

27.中国近代城市特点

1)发展与改进(良性)

⑴城市功能结构发生改变

由于工业区的出现,交通枢纽的出现,资本主义商业街区的出现,新的城市中心等原因,致使城市功能结构改变,由原权力中心结构变化,向经济中心结构转变。

⑵城市公众生活的多样化

西方新的公众生活方式的引入,使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内容。

⑶城市市政建设有了新的内容(自来水,排水,气电等)

2)落后与矛盾

⑴整个国家版图上城镇分布的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和政治中心周边的快速发展,广大内陆地区的落后。

⑵城镇的建设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消费性和寄生性。

⑶在城市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在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或租界地,发展迅速,而国人居住地却是十分落后简陋的。

  在城市中,城市中心、公共建筑、服务设施大多集中于租界地区,服务于外国侵略殖民者。

  在城市面貌上的半殖民地化,建筑面貌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建史背诵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知识点,第2张

28.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虽有选择的进行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但并未纳入到区域的范畴进行综合考虑

  (2)、考虑到了人口因素的对城市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但更多的偏重于主观臆断。

  (3)、受到现代城市建设理论的影响,比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等,但在有些缺乏对现状的客观认识。

  (4)、对城市有了较完善的认知,进行了一定的区划,但缺乏系统性、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

  (5)、城市道路逐渐开始了分级别、分性质的研究,注重形式感。

  (6)、在城市建设中注意民族风貌的强调。

外国近代部分

1.    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美国二战后大城市偶遇聚集不经济产生了一系列大城市问题,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而郊区化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基础设施不齐全,公共设施分布散落,交通组织混乱,居住与工作距离远,导致人们过分依赖私人小汽车,造成环境污染。

新城市主义认为应让城市恢复二战前的城镇模式,倡导人们使用公共交通,提倡公共交通导向发展(TOD),城市沿交通线发展,站点附近开发高密度的住宅,并以便利的公交将各点联系。

强调城市应注重朴素性,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各方面的问题,社区(区划法规)步行范围和人性尺度;混合用途的土地。

其社区特点包括:

1.    社区设计与交通系统设计结合起来——道路利用率和市,区域性交通与土地使用相结合的方式,街道公平服务于步行者和汽车。

2.    较高的规划和设计密度——低层的多样化的建筑设计,有效集中居民,节省投资,土地使用,另一方面避免过于拥挤现代主义方式。

3.    日常生活相关商品,设施设置在——减少居民对汽车依赖,能耗,步行距离同时在社区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    朴实,实用建筑、多样化——避免能源能耗

5.    设计上鼓励人际交往——场所,人的尺度,功能混合使用,步行

6.    回收,重复利用生活水的系统

2.    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

芒福德主张将城市置于范围更大的区域中,对其进行思考、认识和规划,主张城市是区域的部分。

在城市规划中应有区域整体观点,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结合

1)  继承了盖迪斯生态区域论观点

1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

2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相互联系、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

2)城市——区域研究: 1提出从城市之外更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

2区域是一个整体,城市是其中一部分

3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

4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3.    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作用2005

背景:伦敦人口不断集聚,需要疏解伦敦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

规划要点:规划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结构,在交通组织上采取放射路和同心环路直交的道路网,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增加绿化,区外绿地楔状插入市内,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在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而外划分为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和外圈。

内圈:改造和恢复功能,降低密度

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空地尽量绿化

绿带圈:宽约8公里,制止城市向外蔓延

外圈:疏解伦敦过剩人口。

借鉴:大伦敦规划的绿圈,严格限制建设,在限制城市任意蔓延的同时,保证了伦敦整体的绿化环境。我国新城规划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对于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绿化的控制,规划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城市的过度蔓延和无序发展。大伦敦的绿圈规划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大伦敦在实现一系列目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新城并没起到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城市周围交通负荷,对于我国新城规划来说,更应该重视对于新城的发展和经营,在产业结构上和中心城市形成互补,从而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同时重视联系中心城市的交通规划。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2003

相对于雅典宪章的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观点,认为规划应对人的需要作出反应。

从雅典宪章认为规划结果是一种终极思想到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强调规划的工程性,不仅包括规划的实施。

马丘比丘宪章重新认识规划师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提倡公众参与的作用。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雅典宪章所倡导的城市功能分区使城市部分地失去活力,提出应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环境。

5.    华盛顿规划(朗方规划---华盛顿2000年规划)

a.朗方规划

1)        借鉴欧洲八个城市,选择两条河的交叉处,北面地势较高用水方便处作为城市发展用地

2)        设计以国会和白宫为中心,国会位于最高处,作为全城核心和焦点

3)        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一条通向托马克河的轴线,并连结白宫和法院,形成三角形放射布局,构成全城结构中心

4)        方格型路网和放射路网结合,形成美丽的街道景观

5)        大胆的人口预测

b.华盛顿2000年规划—放射长廊发展战略(图)

1)        以现有城市为中心,向外建6条放射交通线,即长廊形地带。沿长廊建居住区或卫星镇,长廊之间楔形绿地或农田

2)        鼓励公共交通

3)        限制建设高速公路

4)        改造大部分地区

5)        限制市区人口增长

6)        就业机构集中在市中心

6.    田园城市相关内容(图)

霍华德1898《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

a.社会背景:

1)        政府获得政治资本

2)        社会问题:土地,税收,环境,人口

3)        Howard全面地卷入到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他们的口号与方法是民主和合作。他们要打破土地所有者的权力,然后开始全面的土地改革。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

b.田园城市概念:

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城市四周有永久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c.空间模式(城乡磁体):

1)        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

2)        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

3)        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

4)        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

5)        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6)        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

d.社会目标:

1)        通过土地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息压力

2)        自主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        土地出租利息归公众所有

4)        提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

5)        创造各种就业岗位

e.意义:

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先驱性的城乡结合模式。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后来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7.    工业城市理论(戛涅)

a.  原因:19世纪,产业革命破坏了原有的以家庭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结构,居住与工作地点分离

b.主要内容: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1)        人口32000人

2)        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中央为城市中心,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各分区之间用绿带隔离

3)        有先进的城市交通

4)        重视城市规划的灵活性,为各功能区发展留有余地

5)        建筑采用先进的材料钢筋混凝土

8.    带形城市理论(索里亚•伊•马塔)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SORIA提 出带型城市设想。他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 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主要内容:

1)        城市依靠一条交通轴呈带形发展,宽度有限,理想情况下为500米,长度无限

2)        沿交通脊布置一条或几条电气铁路和市政管线

3)        将城乡结合

4)        从一个或若干城市做多方延伸,可形成有机网络

但从后来华盛顿与巴黎改建都证明,在面临私有经济者企图在指状或轴线式布局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的情况下,这种规划是很难保持住的。

9.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延伸)

a.目的:缓解城市功能过于集中而产生的弊端

b.内容: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那一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1)        同时便于人们交往和接近自然

2)        城市是个有机体,不能任之凝成一团,而是将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远离中心的区域。

3)        将重工业和轻工业从中心城市疏散,开辟绿化

c.实践: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在大赫尔辛基中心城周围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控制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改建的目标:

1)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2)   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

3)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d.影响:有机疏散理论对其后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的工作均起着重要影响

10.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1)        澳大利亚首都规划的国际竞赛方案

2)        很好的利用了地形,使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

3)        人口密度:30平方公里,2.5万人

4)        南政北住

5)        一系列广场,放射路,蛛网路

6)        有田园城市的美誉

11.勒•柯布西埃的明日城市

代表作:1922《明日的城市》  1933《阳光城》

思想:城市集中主义

1)        通过技术改造完成集聚功能

2)        提高密度解决拥挤问题,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

3)        合理分布城市各区密度

4)        采用一种高效、新型的交通系统

300万人的城市

12.卫星城镇理论与实践

提出:翁温 1922《卫星城市的建设》

概念:卫星城镇是在大城市周围,并在生产、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大城市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实践:英国,威顿肖威—第三座田园城市

1)        人口10万

2)        依靠母城

3)        公共交通体系

4)        邻里单位的实践

影响:莫斯科卫星城市规划—100公里范围内

第一代卫星城:卧城以及半独立的卫星城对于疏散大城市人口没有显著效果。

第二代卫星城:1928年大伦敦规划,采用外围建设卫星城镇的方式,提出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和人口分布的规划入手,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和区域规划思想相结合。如哈罗等。

第三代卫星城是独立的新城,米尔顿-凯恩斯。规模大,完善城市公交及福利设施,特点参照14题。

从卫星城的发展来看,从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规模由小到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有条件设置大型的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减少对于母城的依赖。

13.邻里单位的理论,雷德朋规划

a.佩里 邻里单位—居住区的组成细胞。

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1)        一个邻里单位应按照小学的服务半径来设置,最远不超过0.8-1.2公里

2)        每个邻里单位包含1000户,约5000人

3)        邻里单位四周为主干道,不使儿童穿越

4)        内设置商业服务设施

5)        建筑布置自由,保证日照通风

b.Radburn规划中引入“大街坊”(superblock)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从而希望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并通过人行地道跨越交通干道而与相邻的大街坊相互联系;设置尽端式的汽车路。

14.广亩城产生背景、内容

赖特1932提出广亩城,是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平等思想,有机建筑

1)        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

2)        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他反城市模型也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

3)        广 亩城市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 在广亩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 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15.1967年后第三代新城代表:密尔顿•凯恩斯

规划目标:

1)        建立一个可以提供多种就业,自由选择住房和服务设施的城市

2)        建立一个平衡的社会,避免成为某一阶级的聚居地

3)        有便捷的交通

4)        社会生活,城市景观能吸引居民

5)        公众参与,重视规划的灵活性

6)        使规划具有经济性,利于高效的运行和管理

特点:

1)        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结合,没有明显的分区

2)        活动中心设在环境区边缘

3)        交通系统的高效性,采用最经济的1公里间距的棋盘式布局

4)        突出的景观效果,具有田园城市风貌

16.50年代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规划(图)

规划者:勒-柯布西埃

布局特点:

1)        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思想

2)        规划分区明确,体现雅典宪章

政治中心:孤立于北侧

商业中心:位于近期规划的中心

文化设施:靠近商业中心,构成全市公众的活动中心

工业区:东侧,独立

文化区:西侧,大学及其他文化机构

居住区:与各区不相混杂,分布于全城

3)        道路、建筑整体设计精美

问题:

1)        功能分区导致社会分化

2)        脱离印度国情

17.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特点:

1)        单中心变成多中心,分成8个片区

2)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问题,相应制定地区郊区规划

规划:

1)        单中心转变成多中心,规划分成8个片区,每个片区等级规划分布

2)        限制主城的森林绿带

3)        交通:放射+环

18.城市意象的意义、主要思想和内容

Lynch对城市意象的研究改变了城市规划领域内对城市空间分析的传统框架。空间不仅仅是容纳人类活动的容器,而是一种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空间以人的认知为前提而发生作用。

    Lynch认为,意象是直接感受和以往经验的记忆两者的产物,它被转译为信息并引导人的行动。人并不是直接对物质环境作出反应,而是根据他对空间环境所产生的意象而采取行动的。

——城市意象的五要素:

路径(path);边缘(edge);地区(district);节点(node);地标(landmark)。

19.J. Jacobs的城市活力论的主要内容

街道和广场是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城市街道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

1) 街道必须是安全的;

2) 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

3)  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

保证街道生活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1)  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用于两种基本的功能,且越多越好;

2)  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

3)  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

4)  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并且作为街道的“所有者”而行动。

1、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

(1)“礼”文化——起源于《周礼》,周礼是周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至孔子被发扬光大,以“礼”为中心建构起了儒家文化,以后“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为稳固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起着很大的作用。

(2)礼的核心内容:“别尊卑,明贵贱,区别上下,高低,亲疏,长幼,男女,所谓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夫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措”。

儒家文化――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的思想―――不仅反映在封建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体现在城市建设上。产生了制象征统治,典型的例子是四合院建筑。

2、礼制秩序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A形式:明清建筑形式多样一屋顶为例。重檐为尊,单檐为卑。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依次由尊――卑。

B数字等级的象征

C色彩,彩画 中国古代,五行,五方,五色都是相互关联的,各个朝代的尊都是选择“五行”中某一“行”为尊。以正色为尊。

D方位  居中为尊,营建大都中轴对称体现尊中思想,北尊南卑,东尊西卑。

2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

常出现在地方小城,地形变化大,气候多样的地方。

追溯到(管子)提出星的城市规划思想:

A城市规模  不同于周礼之以爵位而定,而是从农业和战争的需要出发,要求城市规模应和城市人口与周围土地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B打破了周礼的“乡遂制”

“乡”――城市及其附近;“遂”乡之外,居民为农业奴隶。不再按阶级划分区域,而是按照不同的生产方式进行土地划分。

C关于城市布局的主张

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城市布局走向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形式,注重环境需要,因地制宜不为礼制制度所约束。

D城市选址

凡国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相对择中论而言,从城市的实际需要选址,更注重选址的实用性。

 (管子)的思想理论在南方多丘陵,多雨水的地方是很实用的。

3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合一和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并以此为最高理想。为了达到这一理想,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

“道”的最初含义事具体的道路途径,其后道的含义逐渐上升而有了方法,原则,规律的一思。经老子的改造于提升,它第一次成为了哲学的最高范畴,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本体”概念。

老子认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根”是影射宇宙、自然、人生的本体――中国古代“象天法地”的思想。影响深重,与礼制、管子等思想相辅相成。打破理礼制思想营建城市和管子之中实用是有力的补充。

A象天法地的理论基础

异级同构论――世间万物不分大小与宇宙,天,地结构相同(天人合一)

同类相应论――同类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反应关系的高度概括,被认为是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自然法则。(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天与人关系的认识,(宇宙与人)

天人关——包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顺应天时三个方面。

B象天法地的结果——制器尚象

制器尚象――按照天地的形象来制造器具,或建筑房屋,这一传统始于西周。

C象天法地的基本表现

人间在天上倒景——天象,天极,三垣,四象

天上星体变幻,明暗喻示着人间变幻,形成了天与人的对应关系――象天法地:人事应天事,又以天事喻人事。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的最终体现。

D象天法地的内在含义

古代人以人事喻天事,把天人性化,又以天象作为指导人事的依据,这一过程是互动的相互的,其实是一种“古制”行事的做法,早期的人们对天象的认识和理解不断的指导着后人的行事。其最根本的目的是统治阶级为提高其统治的权威性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E象天法地的渊源

老子是“道”的创始人,老子是楚国人,“道”其实是楚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楚文化是象天法地意匠的源泉。

F天法地在历代都城建设的体现

1)  从春秋时楚都纪南城已开始,并影响了其它城市的建设,伍子胥在吴国营建阖闾大城,范蠡在越国营建越王小城皆采用了“象天法地”的做法。

2)  至秦汉,则开始用宇宙象征思想布局城市,将银河系中的主要星座与横桥附近主要宫苑一一对应,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布局特色。

3)  隋唐长安(宇文恺),最为突出,可以说是象天法地意匠的丰碑。

a.          隋唐长安城外郭每边各三门,符合“匠人营国”的王城形制,但其平面呈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与呈正方形的王城形制不同。唐长安城外郭平面乃“法地”而成,是大地的缩影。

b.         郭城东西中门分别为春明门和金光门,宫城北为玄武门,皇城南门为朱雀门,正是古代天象的东西南北四象的体现。

c.          宫城和皇城置于北面正中的位置,而不是居外城平面的几何中心,这是法天象“北辰”意匠的体现。

d.         唐代将隋“大兴宫”改名为“太极宫”。太极宫内前有治朝太极殿,后有燕朝两仪殿。

4)  元大都(刘秉忠),

a.       依王城之制,南北略长,近似正方形。其东、西、南依王城之制,“旁三门”,但北边设二门。

b.       宫城作为太微垣,位于全城中轴线之南,城中央紫宫和位置让给了总领百官的中书省。

5)  明清北京城(象天法地,安定统一,达政治雄心,附会天授神权的思想)

a.       呈古制,制天地日月四坛,分别设在里城的南北东西四郊,分别祭祀日月,其方位符合乾南坤北日升月降的顺序。

b.       呈宋元旧制,宫城内外分别置外金水河。

c.       宫城居紫微垣之位,位于内城中央偏南,命名“紫禁城”,其南边的各部分衙署居太微垣之位。

d.       内廷的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地;其两侧的日精,月华二门,象征日月;东西六宫及其它建筑象征天上众星,拱卫着象征天地合璧的乾清,坤宁二宫,两宫之间为交泰殿,取交“天地交泰”。

e.       外朝的三大殿,清代命名为“中合”,“保合”,“太和”。太和取义《易·乾》,中合取义《礼·中庸》,“保合”即“保合太和”之意。

目录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建史背诵版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