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简答题知识点

简答题
1:中国宫殿建筑的礼制含义?
答:根据《礼记》“乐结同,礼辨异”证明:维护上下有别的等级秩序,辨别尊卑贵贱的差异,是礼制---“礼”的职能,利用建筑来区别尊卑的办法是用宗庙殿堂的数量.规模.高度等加以体现如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依次宗庙“七.五.三.一”座;殿堂台阶高度“九.七.五.三”尺等。
(2)《礼记》还提出“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的看法,高度概括了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对于烘托尊贵地位的重要。主要殿堂必须建在中轴线上接近中心的最重要位置。这一观念又称“择中论”,故洛邑王城及其宫城的规划
(3):除上外,作为儒学经典之一的《易经》,还对建筑提出了“大壮”的要求,即所谓“阳刚壮大之美”,在宫殿中就是要体现巨大,宏丽,华美和威严,这与突出君权的观念是遥相呼应的。 2: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艺术?
答:(1)所谓私家园林一般是指士大夫的府宅园林,这类园林均是当时达官贵人退隐和享乐之处,大多布局精巧,小中见大,曲折幽深,反映主人的审美兴趣和艺术修养。
(2)私家园林主要是以大自然景观作为师法的对象,最初如秦汉,梁翼私园“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后汉书 梁绕列传》)。中国园林作为风景式(自然式)园林的特点即以此为开端,因园林规模小更要精细经营。
(3)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经营的私家园林,使诗与画的造诣抒发于大自然的山水的改造之中。出现诗书园的结合,如王维的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堂 村居都是文人私家园林的典型,亦即其艺术特色。
3:魏晋山水诗对园林的影响?
答:(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托于山水之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居地 经营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就是私家园林的开端。而追求与大自然在一起,最典型的是东晋陶渊明在其代表作《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所表现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渲。”
(2)这一时期真正走出帝王园林的豪华风格,发展当时的民间的造园艺术,从文人墨客(如王羲之的兰亭诗集,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等)的诗词中明显地咏出这种真实,朴素的自然境景,讴歌了大自然之美

4:我国古代城市设置集中的市场何时出现根本变化?哪幅写实画反映出来?
答:我国古代集中的市场开始于战国时期各国的都城,至西汉长安有九个市场分布城内,而且多建有重楼,有的“列楼为道”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加形成多行业聚集的街道,并设官吏管理。魏晋洛阳则在宫西有金市,城东有马市,城南有羊市,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至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首先是都城布局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和夜禁制度,如南方商业城市已经有灯火辉煌的夜市(如扬州),有些城市的外部还出现了自由形成的草市(如汴州,洛阳等)
(2)某些城市的大寺观还附有园林或有集市,成为当时市民活动场所之一。这些 显示出工商业发展使得市民生活,城市面貌和政治结构都发生变化,从而城市规划的结构出现了若干新的措施,即用街巷制代替里坊制.
从宋张择瑞所绘写实画<<清明上河图>>即可放映出来.
5:”中国固有形式”的建筑思潮的实质?
答(1)19世纪20—30年代于己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南京为政治中心,以上海为经济中心,1929年分别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筑的
建设活动.在这一批官方建筑中,渗透了中国本质的文化方针,明确指定公署和公共建筑物要采用”中国固有形式”便使中国建筑师集中地进行了一批”传统复兴”式建筑设计探索.
(2)新与旧,中与西这两对矛盾的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但是这种新都不是从中国传统建筑内部自然演化出来,而是列强用刺刀强加到中国的土地上,一大批西方式样-----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以及后来的”摩登建筑洋房”相继在大多城市的租界出现.其建造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财富,炫耀西方文明,使中国承受屈辱.这个现实刺伤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艺术是感情的产物,于是一批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爱国建筑师自然会起来与之抗争,于是与完全西化的建筑潮流相对抗,使近代中国建筑掀起一股声势不小的”民族形式运动”.这个运动还得到了当时政府出于维护其法规正统地位需要的支持,甚至还有外国教会,为便于其文化观念的宣传,也置身其中.这实质上就形成了”完全西化”与”民族形式”所构成的近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两条主线.
(3)总的来说”中国固有形式”是近代建筑处在一个大转折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方面新的功能要求,新的建造条件和手段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就近学习的机会,在中国土地上建造的西式建筑对于促进中国建筑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新一代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国建筑师并不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在新健壮伤害探索着多种民族化的道路.如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海中国银行,北京交通银行,北京协和医院,武汉大学等都是成功的实例.当然还有经验教训,但是近代建筑“中国固有形式”仍是现代中国建筑的整一发展的直接基础是中国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过渡.
6:关于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创作指导思想?
答:解构主义又称“解体构成派”最初出现在哲学范畴,称作消解主义1978年开始引入建筑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广泛的影响,它在创作中的指导思想是主张”
8:砖技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以砖材为主要结构的嫁妆是砖构结构.砖是一种经人工烧制的建筑材料,具有强度大.耐压.耐水耐腐等优点.且由于砖体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故在古代建筑中应用甚广.根据不同形状可以分为方砖.条砖.空心砖和异形砖等.目前发现最早的是陕西扶风县出土的西周铺地砖,砖技术经历的重要阶段有:
(1) 砖结构建筑物早期主要为墓葬如战国,秦汉时的空心砖墓,东汉开始流行的砖空墓,同时也用于水井和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工程等。
(2) 砖构建筑成为地面建筑,虽然从南北朝就开始了,但出现完全的砖结构只有佛塔,且多采用叠涩砌筑方法(如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此后一直到宋,元仍局限于建塔,或者少见于用作木构建筑的防水易腐的基础部位。(3) 直到明代,砖构建筑才完全应用于地面上。且由梁式的空心砖逐渐发展为顶部采用拱券和穹窿结构。如完全砖墙的民居,砖城墙,特别是出现了象南京灵谷寺“无梁殿”这样的不用一点木材的纯粹的砖结构建筑。这标志着我国砖构建筑技术至此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
9:绘出简图阐述《考工记》所载“匠人营园”制度,并回答什么是“左祖右社”和“面朝后市”?
答:是周王城制,又称周营园制,见于《周礼 考工记 匠人》:“匠人营园(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园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城正方形,长宽各九里,每边城门三座,城内有南北向,东西向干道各九条,与城相通:城中央前为王宫,后为市场,城左宗庙,右面社稷坛,这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建造影响很大。如元大都便是附会此制规划的。其中:
(1)左祖右社: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一种规制。即祖庙在左,社稷坛在右。据文献考证,祖宗庙和社稷坛为周代都市的主要建筑物,亦即周王城的规制。隋唐长安,元大都,明中部,尤其是明清北京因循周制,把祖庙,社稷坛
两大礼制建筑对称布置在宫城两侧,以烘托宫城的中轴地位,构成了皇权,宗法,农业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典型的象征符号。
(2)面朝后市:是周代城市规划对王宫和市场布局的一种形式,即规定社稷,宗庙,朝寝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群必须位于城市中心的前市,而平民所需的商品交易市场必须位于朝寝的后面。这是古代宗法礼制所致。但市虽在后却与朝并存在轴线上。
足见古代对于市场的重视。其布局意图是:前以明礼,后以明利;布局效果则是:前静后闹,前呼喊后拥。在人事简单的古代,城市能如此配置整齐,也可算得十分完备。
10:宋代城市为何采用街巷制,其内容如何?
答: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交换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原来隋唐时期封闭式的里坊制(又称城坊制)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新的需要,逐步为开放式街巷所取代,成为城市街道布局的流行形式和制度。其制是拆除里坊制的坊墙,使城市交通成为格网状街道。城市则沿街设店,建宅,十字路口建钟鼓楼,跨街建牌坊,从而改变了过去城市里坊制规定的只有衙署,寺观和府邸才可以在坊墙上对正大街开门的旧制。从此,街道逐渐被侵占变窄,但繁华街景也随之出现。因此城市的规划制度是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分不开的。
11:何谓“三朝五门”制?
答:此为周代宫殿建筑制度,三朝为:大朝,常朝,日朝;五门为: 。大朝是遇国家庆典,节日和接见贵重宾客时所用,常朝用于对待次要庆典或宾客,日朝是日常议事处。此制度经过隋唐沿用后,对后代宫殿建筑影响很大,唐代并且将三朝改为外朝中朝内朝,五门改称为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明代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以及大清门(明称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便是附会三朝五门制。
12:现存的最早的木构建筑是佛光大殿还是南禅寺大殿?
答: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而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同为唐代建筑的佛光大殿早75年,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木构建筑。
13:园林中赏石的标准是什么?
答:园林中赏石头的标准是根据置石(点石)的方式不同而定有三种:(1)特置(点石):因孤立峰石的姿态玲珑,古以瘦,皱,漏,透者为上品,挺拔优美供人赏玩,特称孤赏石。
(2)群置(聚点)
14:以拙政园为例分析江南园林的主要艺术成就?
答:拙政园始建于明中叶分东西中三部分,中部是全园精华所在,设计意匠有以下几点,可代表该类园林的主要艺术成就:
(1) 突出水主体:布局
15:何谓“黄肠题凑”?
答:这是陵墓型制,在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作墓室,其构造有两种;一是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一至数层,内置木棺;另一种是用短方木垒成墓室,内布置棺以及随葬品称作“黄肠题凑”。
16:“方城明楼”在何处?
答: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始于安徽凤阳皇陵,有内外陵墙,内陵墙四面辟门,其上有楼形似城楼,分别称为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新建明孝陵,依曲折自然地形处山环水抱,仅南向有一座明楼称为“方城明楼”。以后明各帝均仿孝陵(明太祖陵)之制。北京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也是,明代特有的做法。
17:“三房一照壁”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住宅形式?
答:“三房一照壁”是我国纳西族的住宅形式。布局为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其特点是墙身的处理不是垂直砌筑,而是向内作适当的倾斜;四周围墙一律不砌筑屋顶,楼层窗台上设有“偏窗”。为了保护木板不受雨淋,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打上裙板,称“风火墙”有的还加有 杆而成走廊形式。整个建筑高低参差,主次分明,构成均衡对称,富于变化的外景。
20:试叙述佛教建筑的发展历史,并说明其中主要的建筑类型和著名实例。
答:我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从东汉传入而发展起来的 。主要的建筑类型是:(1)石窟:这是最古老的佛教建筑-,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的艺术造型结合中国的传统形式建造的。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北宋以后逐渐衰落。它是以石洞窟为主,附属的木构筑很少;并依崖壁作节形展开,与一般寺观沿纵深布置不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建筑史简答题知识点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