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点复习资料

第一講
工具書 收字9353 ,重文1163
全書計133441字
一、工具書的排列法 徐鉉等校訂《說文》,稱“大徐本”
(一)按音序排列 鉉弟鍇作《說文解字繫傳》,世稱“小徐本”
1.漢語拼音 大徐本對《說文》的校訂,主要包括:
2.注音字母 (1)改易分卷
3.四聲和韻排列,字母排列 (2)增加標注
(二)按部首和筆畫排列 (3)增加新附字
(三)號碼排列 (4)增加注釋
二、常用工具書 (5)增加反切
(一)字典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小篆字典 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 全書分30卷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
按部首排列,分540部
2.《康熙字典》
籌 [廣韻]直由切[集韻] [韻會]陳留切[正韻]陳留切並音儔籌算也[儀禮鄉射禮]箭籌八十[註]籌算也又壺矢[禮投壺]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註]籌矢也又籌策[史記高祖紀]運籌帷幄之中又[集韻]徒刀切音陶[揚子方言]戴也又叶音除[蔡洪圍棋賦]攄妙思奮元籌飾服色玩騂駒 王引之《字典考證》 (《爾雅·释器》)
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②(西漢)揚雄《方言》
3.《漢語大字典》 娃,嫷,艶,窕,美
(二)詞典 也。吴楚衡淮之間曰娃,
1.綜合性詞典 南楚之外曰嫷,宋衛晉
《辭源》 鄭之間曰艶,陳楚周南
《辭海》 之間曰窕。(《方言》卷二)
《漢語大詞典》 ③(東漢)劉熙《釋名》
2.專門詞典 倉,藏也,藏穀物也。(《釋名·釋宮室》)
(1)古代詞典 廷,停也,人所停集之處。(《釋名·釋宮室》)) ①《爾雅》 (2)虛詞詞典
明明,斤斤,察也。(《爾雅·釋訓》) (清)劉淇《助字辨略》
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
籩,瓦豆謂之登。
楊樹達《詞詮》
式《詩·國風》:“式微式微。”《爾雅》云:“式微式微,微乎其微者也。”鄭箋云:“式,發聲也。”又《書·盤庚》:“式敷民德。"孔傳云:“用布示民,必以德義。”愚按:此式字猶爰也。孔訓為用者,用即用是,爰,辭也。(《助字辨略》卷五》)
第二講
漢字的形體結構和發展
一、漢字的形體結構——六書 (一)六書名稱的來源
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周禮·地官·保氏》)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漢書·藝文誌》) 鄭眾: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鄭玄《周禮注》引) 許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說文解字·叙》) (二)六書的定義 1、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2、指事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3、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4、形聲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1)形聲字的形體結構 ①一般結構形式 左形右聲版樹 左聲右形功視 上形下聲窈草 上聲下形蠶賞 內形外聲鳳辯 內聲外形囤閣 ②特殊結構形式 恭布在 2、省形字,省聲字 省形亭屨耇 省聲度覺恬 3、形聲兼會意字(亦聲字) 汲引水於井也。从水从及,及亦聲。 忘不識也。从心从亡,亡亦聲。 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聲。 5、轉注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二、漢字形體的演變與異體字、古今字、繁簡字 (一)漢字形體的演變 漢字形體的變化:結構和筆勢 (二)異體字(或體字)
1、異體字的形體分歧
(1)形符不同
暖煖嘩譁堤隄
牆墻溪谿醃腌
葬塟奔犇信訫 (2)聲符不同 萱蘐 猿猨柄棅 慷忼 遁遯 挂掛 妒妬柘樜 啖噉 (3)偏旁位置不同 峰峯略畧蟹蠏 秋秌鄰隣翅翄 (4)構字方法不同 畎甽膻羴 塊凷 創刅冰氷 繖傘 韍巿 (5)筆劃小異 厦廈弊獘駡罵 世丗吴吳叫呌 年秊 並竝天兲 2、辨別異體字 (1)古音不同,意義有交叉的字不是異體字 置去志知,之部①赦免②安置③栽培④廢弃⑤擱置⑥樹立⑦設立⑧確立⑨購置⑩驛站 寘去寘章,支部①安置②致力③廢止 (2)古今音都相同,意義不完全相同的字,也不是異體字。 遊游 沽酤 簾帘修脩 (3)有些字本來是異體字,但後來意義有來分工,不再是異體。 喻諭明白,比喻 (4)通假字和通用字不是異體字 女汝于於
(三)古今字(後起字,區別字) 1.今字産生的原因
“一則正義為借義所奪,加偏旁以別之者;一則本字義多,既加偏旁,則只分其一也。”(王筠《說文釋例》卷八) 求-裘莫-暮 取-娶反-返 弟-第,娣,悌
2、今字字形産生的方式 (1)古字的基礎上加形符 竟境卒猝
(2)古字的基礎上加聲符 自鼻食飼
(3)換古字的形符 鈔抄徇殉錯措 (4)換古字聲符 邪耶酢醋撝揮
(5)完全改換字形 身娠罷疲樹豎竪
(6)對古字略加改易增損 母毋大太沈沉 (四)繁簡字
1、簡化字形體來源 (1)采用已有字形 古字
雲-云採-采從-从 古代異體字
爾-尔棄-弃達-达 恍-怳 污-汙 船-舡捍-扞 俗字
劉-刘燈-灯這-这 同音代替
後-后衝-冲 薑-姜 采用廢弃或少用字形 聽-听嘆-叹舊-旧 驚-惊僅-仅體-体 種-种臘-腊僕-仆
第三講
古今詞義的異同
(2)改造已有字形 草書楷化 書為盡車門馬 繁體省形
離-离隸-隶 條-条 飛-飞鄉-乡 滅-灭 掃-扫懸-悬 奪-夺 符號代替
喪-丧 棗-枣協-协 師-师 喬-乔 養-养 區-区 風-风趙-赵 鳳-凤 權-权轟-轰 (3)新造字
憶-忆 遼-辽認-认 會-会倉-仓 盧-卢 義-义樂-乐衛-卫
2、關于繁簡字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有的簡化字與繁体字的字形一樣,但讀音和意義未必相同。 醫-医yì 價-价jìe 懷-怀 fù (2)同音代替的字在古代往往有通假關係 異异姦奸兇凶
(3)簡字和繁字往往不是一對一的關係 曲-曲,麯 須-須,鬚 筑-筑,築 获-獲,穫 钟-鐘,鍾 签-簽,籤 升-升,陞,昇 系-系,係,繫 干-干,幹,乾,榦 台-台,臺,檯,颱
(4)繁簡字不等同于異體字 臘-腊適—适 裏-里範-范
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荀子·議兵》)
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于宗丘。(《左傳·昭公十四年》)
百姓百姓兆民。(《國語·周語》)
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 《國語·周語》)
千金莊撫胐背曰:“真吾家千金。”(《南史·謝弘微傳》)
明目張膽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頼而生矣。(《晋书·王敦传》) 信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
古今詞義的異同
一、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基本詞彙)
人車馬牛日月東 一十萬隻尺寸枚
見笑釣漁獵有出 仿佛逍遙顛沛徘徊蹉跎倉皇
高多大赤綠勇難 我彼此於與
不必否非共已皆
二、古今詞義完全不同
綢素錦綢杠。(《爾雅·釋天》)
該招具該備,永嘯呼些。(《楚辭·招魂》)
嚴重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史記·游俠列傳》)
將無將大車,祗自塵兮。(《詩經·小雅·無將大車》)
尤見孟獻子,尤其室。(《左傳·宣公十五年》)
行李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左傳·僖公三十年》)
烈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揭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戰國策·齊策》)
三、古今詞義同中有異
(一)詞義範圍的差異
1.詞義範圍擴大
菜始食菜果,飯素食。(《儀禮·喪服》)
皮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年》)
響今与王言如響,國其如之何?(《左傳·昭公十二年》)
醒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伉儷非伉儷也,請君無辱。(《左傳·昭公二年》)
2.詞義範圍縮小
宮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戰國策·秦策》)
瓦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詩經·小雅·斯干》)
蟲毛蟲、羽蟲、介蟲、鱗蟲、裸蟲鷙蟲攫搏不程勇。(《禮記·儒行》)
白金銀,青金鉛錫,赤金銅,黑金鐵,黃金為之長。(《正字通·金部》)
金分府庫之金。(《呂氏春秋·懷寵》)
子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戰國策·趙策》)
朕穀禽丈夫丈人
3.詞義範圍轉移
湯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孟子·告子上》)
窮君子亦有窮乎?(《論語·衛靈公》)
走夸父與日逐走。(《山海經·北山經》)
購韓取聶政尸暴於市,懸購千金。(《戰國策·韓策》)
涕武王恐懼,太息流涕。(《呂氏春秋·慎大覽》)
(二)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
1、褒貶的不同
(1)由褒到貶
復辟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明史·王驥傳》)
爪牙祈父,予王之爪牙。 (《詩經·小雅·祈父》)
肥平為人長大美色,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 《史記·陳丞相世家》)
(2)由貶變褒
鍛煉鍛鍊之吏,持心近薄。 (《後漢書·韋彪傳》)
深刻是時趙禹、張湯以深刻為九卿矣。 (《史記·酷吏列傳》)
(3)中性變褒貶
祥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左傳·僖公十六年》)
勤勤而無所,必有悖心。(《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德有夏昏德,民墜塗炭。(《尚書·仲虺之語》)
謗厲王虐,國人謗王。(《國語·周語》)
賄孟獻子聘於周,王以爲有禮,厚賄之。(《左傳·宣公六年》)
小醜王猶不堪,況爾小醜乎?(《史記·周本紀》)
(4)褒貶變中性
征奉辭伐罪曰征。(《尚書·胤征》孔傳)
以守則固,以征則強,王者之事畢矣。(《荀子·議兵》)
慢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史記·淮陰侯列傳》)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之慢。(諸葛亮《出師表》)
2、詞義輕重不同
(1)由輕到重
聖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老子》第十九章)
恨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史記·商君列傳》)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反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誅於予與,何誅?( 《論語·公冶長》)
(2)由重到輕
餓宣子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左傳·宣公二年》)
怨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記·秦本紀》)
憾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左傳·宣公二年》)
(四)古漢語詞組今為雙音詞
羽毛范宣子假羽毛而弗歸。(《左傳·襄公十四年》)
消息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賈誼《鵩鳥賦》)
隂謀諸大臣相與隂謀,曰:“......”(《史記·呂太后本紀》)
交通麗山之徒數十萬人,布皆與其徒長豪傑交通。(《史記·黥布列傳》) 時髦孝順初立,時髦允集。(《後漢書·孝順帝紀》)
隂謀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戰國策·齊策》)
慈母喪慈母如母,禮歟?(《禮記·曾子問》)
第四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詞的本義
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一象丹形。 (《說文·丹部》) 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呂氏春秋·誠廉》) 析破木也,一曰折也。从木从斤。 (《說文·木部》)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詩經·齊風·南山》) 塾塾,門側堂也。( 《說文新附·土部》)
筮與席,所卦者具饌於西塾。 (《儀禮·士冠禮》) 搭搭,擊也。(《集韻·合韻》) 南臺中取我木手去,搭奴肋折。(《南史·李彪傳》) (一)本義不是原始意義 (二)本義不同於常用義 (三)字的本義不同於詞的本義 活 guō①《說文·水部》:“水流聲。” 《詩經·衛風·碩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huó①生存②活動③靈活④生動⑤非常 二、直接引申和間接引申 要腰部中間直接引申 半路攔截要挾 求取,要求需要間接 身中也.(《說文·臼部》) 昔楚靈王好細要。 (《墨子·兼愛》) 是王之地一任兩海,要絕天下.(《戰國策·秦三、詞義引申的方式 (一)鏈鎖式引申 習反復練習飛翔練習,復習熟悉,通曉習慣 數飛也。( 《說文·習部》) 鷹乃學習。(《禮記·月令》) 誰習計會,能為文收債於薛者乎?(《戰國策·齊策》)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數飛也。( 《說文·習部》) 鷹乃學習。(《禮記·月令》) 誰習計會,能為文收債於薛者乎?(《戰國策·齊策》)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二)輻射式引申 引開弓 延長,伸長後退,退却引導,率領拿來,取(三)綜合式引申 朝早晨 朝見朝政朝廷朝代拜見聚會朝向 策》) 吳人要而擊之。(《左傳·襄公三年》) 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論語·憲問》) 東方要幸於談優。(《後漢書·蔡邕傳》) 任負擔 擔子,行李責任,任務承擔,擔當直接責任,任務任用,委任任憑擔保信任間接引申 保也。(《說文·人部》) 是任是負。 (《詩經·大雅·生民》) 門人治任將歸。( 《孟子·滕文公上》) 重怒難任。( 《左傳·僖公十五年》) 任賢無貳。( 《尚書·大禹謨》) 使州里任之,則宥而赦之。 《周禮·(秋官·司寇》) 來 開弓也。(《說文·弓部》) 君子引而不發。(《孟子·盡心上》) 我君景公引領西望。(《左傳·成公十三年》)引兵欲攻燕。(《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兵引而去。(《戰國策·趙策》) 引酒且飲之。(《戰國策·齊策》) 節竹節 木節關節禮節節操節奏節制,節約節氣,時節,節日 竹約也。(《說文·竹部》) 竹,外有節理,中直空虛。(《史記·龜策列傳》) 其於木也,為堅多節。(《易·說卦》) 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捧其手而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 初一天 然後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後葬也。(《荀子·禮論》)
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昔者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呂氏春秋·求下》) 人》)
得丹之姬,婬,朞年不聽朝。(《呂氏春秋·直耆老皆朝於庠。(《禮記·王制》) 諫》)
四、引申過程中的詞義聯繫
(一)相似
1、形貌性狀相似
斗酌以大斗,以祈黃耇。(《詩經·大雅·行葦》)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淮南子·齊俗》)
永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周南·漢廣》)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詩經·周南·卷耳》)
2、功能作用相似
牢執豕於牢。(《詩經·大雅·公劉》)
故有畫地爲牢,勢不可入。(司馬遷《報任安書》)
牧今有愛人之牛羊而為之牧者。(《孟子·公孫丑下》)
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萬民。(《逸周書·常訓解》)
3、方式情態相似
獲田獲三狐。(《周易·解卦》)
古之伐國不殺黄口,不獲二毛。(《淮南子·泛論》)
擊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堯典》)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孫子·虛實》)
(二)相關
1.前義對後義有標識作用
齒唇亡則齒寒。(《墨子·非攻》)
古之立教,鄉里以齒。(《漢書·武帝紀》)
2、由動作行爲到發出動作行爲的人。
相周公相成王。(《尚書·大誥》)
相也者,百官之長。(《呂氏春秋·舉難》)
3、性狀特點和具有此性狀特點的人或物。
姝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詩經·邶風·靜女》)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陌上桑》)
狼冬獻狼。(《周禮·天官·獸人》)
趙王狼戾無親。(《戰國策·燕策》)
4、由方位處所到在此處所的人或物。
庖庖有肥肉,厩有肥馬。(《孟子·梁惠王上》)
良庖歲更刀,割也。(《莊子·養生主》)
官凡君召„„在官不俟屨,在外不俟車。(《禮記·王藻》)
志慮深而無財,才能高而無官。(《論衡·命祿》)
5.由事物到其相關事物
木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茂盛。(《莊子·山木》)
朽木不可雕也。(《論語·公冶長》)
6.由事物到与之相關的動作
策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戰國策·趙策》)
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前也。”(《論語·雍也》)
維中離維網。(《儀禮·大射》)
縶之維之。(《詩經·小雅·白駒》)
7、前義和後義有因果關係
嘉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詩經·小雅·東山》)
嘉乃丕績。(《尚書·大禹謨》)
媚媚兹一人。(《詩經·大雅·下武》)
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陸機《文賦》)
(三)相反
1、前義和後義是事情的兩方面
緒反覆始終,不知其端緒。(《淮南子·精神》)
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爲國家。(《莊子·讓王》)
乞乞諸鄰而與之。(《論語·公冶長》)
妻自經死,買臣乞其夫錢。(《漢書·朱買臣傳》)
2、前義和後義有內在聯繫
廢天之所廢,誰能興之?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於是為之調琴,廢一於堂,廢一於室。(《莊子·徐無鬼》)
擾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徳用不擾。( 《左傳·襄公四年》)
二曰敎典,以安邦國,以敎官府,以擾萬民。” (《周禮·天官·大宰》)
五、詞義引申的規律
(一)從具體到抽象 同於己者為是之,異於己者為非之。(《莊
(二)從個别到一般 子·寓言》)
(三)從實義到虛義
六、詞義引申引起的詞性變化和詞的分化
(一)詞性變化 (二)詞的分化
封布早虛素極 唱倡知智說悅
乳樹絕至 酷慘 要腰 昏婚 受授
孤①無父②特指為國事犧牲的人的後代③沒有子女的人④憐恤⑤單獨,孤獨⑥特出的,杰出的⑦古代王侯的自稱⑧古代官職,位于三公之下⑨遠⑩古代方術語(11)戲曲名詞 第五講
詞類活用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武丁朝諸侯。(同上)
朱熹注:言女平居則言人不知我。 1.不及物動詞使動用法
元·盧以緯《語助》 我能起死人。(《呂氏春秋·別類》)
清·劉淇《助字辨略》 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韓非子·外儲說左清·王引之《經傳釋詞》 下》)
馬建忠《馬氏文通》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季氏》) 傳天下不足多也。(《韓非子·五蠹》) 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史記·淮樓緩又不能必秦之不復攻也。(《戰國策·趙隂侯列傳》)
策》) 2.及物動詞使動用法
義不殺少而殺眾。(《墨子·公輸》) 嘗人,人死;食狗,狗死。(《呂氏春秋·尚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經·衛風·氓》) 德》)
一、使動用法 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孟子將朝王。(《孟子·公孫丑下》) 策》)
(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寡君以爲盟主之故,是以久子。(《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韓非子·說林下》) 三寸之管無當,天下弗能滿。(《淮南子·說林》)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 1、一般名詞使動用法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乘勢,則哀公臣仲尼。(《韓非子·五蠹》)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新序·節士》)
得其地,不可郡縣也。(《漢書·嚴助傳》) 2、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 令尹南轅反旆。(《左傳·宣公十二年》)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也。(《史記·蘇秦列傳》) 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二、意動用法 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一)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見棠姜而美之。(《左傳·襄公十五年》) 是以聖人不高山,不廣河。(《淮南子·脩務訓》)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莊子·秋水》) (二)名詞的意動用法 然則仲尼之聖堯,奈何?(《韓非子·難一》)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穀梁傳·僖公八年》)
君以爲雄,誰敢不雄?(《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三、名詞用如動詞
(一)一般名詞用如動詞 天帝使我長百獸。(《戰國策·楚策》) 范增數目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陸處者農。(《淮南子·齊俗》) (二)方位名詞用做動詞
我不可以後之。(《左傳·隱公十一年》)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三)名詞性詞組用如動詞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記·刺客列傳》)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之。(《史記·貨殖列傳》) 四、名詞作狀語
(一)普通名詞作狀語 1、表方位或者處所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蛟龍水居,虎豹山處,天地之性也。(《淮南子·原道》) 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山海經·海外北經》)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史記·秦始皇本紀》) 2、表工具、方式或者依據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
文王貌受,以告諸侯。(《呂氏春秋·過理》) 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
3、表對人的態度
彼秦者„„虜使其民。(《戰國策·趙策》)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4、表比喻
射之,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孫子·謀攻》) (二)時間名詞作狀語 1.表時間
長驅至齊,晨而求見。(《戰國策·齊策》) 2、時間名詞“日,月,歲”放在動詞前,表動作經常發生。 吾日三省乎吾身。(《論語·學而》) 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戰國策·趙策》) 3、“日”放在形容詞前,表情况逐漸發展。 事日急,諸公莫敢復明言於上。(《史記·魏其武安後列傳》)
鸞鳥鳳皇,日以遠兮。(屈原《涉江》) 4、“日”用在句首主語前,充當全句當修飾語,往往有追溯過去的含義。
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左傳·昭公七年》)
日者荊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後。(《漢書·高帝紀》)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城濮之湛,晉軍風於澤。(《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宋公不王。(《左傳·隱公八年》 五、詞類活用的條件(一)兩個名詞連用,如果不是幷列結構、偏正結構、同位結構,則其中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鄂侯爭之急、辯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 張子得出,徳子無已時。(《戰國策·楚策》)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顔淵》) 許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 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陵字立政曰:“少公,歸易耳,恐再辱,奈何?”(《漢書·李陵傳》) 臣竊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漢書·賈誼傳》) 陳人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二)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後,活用為動詞。
此非明主之所臣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日月所燭。(《漢書·武帝紀》)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跖》) 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鼂錯《論貴粟疏》) (三)名詞放在“者”前面,往往活用為動詞。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徃焉,雉兔者徃焉。(《孟子·梁惠王下》) 漁者走淵,木者走山。(《淮南子·說林》) 南溟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四)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足”,“欲”、“肯”等能願動詞後,活用為動詞。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論語·泰伯》) 竇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史記·絳侯世家》)
自上觀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莊
微二子者,楚不國也。(《左傳·哀公十六年》) 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者,何則?(《戰國策·秦策》)
(五)名詞放在副詞後活用為動詞。 微二子者,楚不國也。(《左傳·哀公十六年》) 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者,何則?(《戰國策·秦策》)
(六)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活用為動詞。 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左傳·定公十年》)
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 此匹夫之勇也,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孟子·梁惠王下》)
及見,乃始善我,何故去之?(《韓非子·說林上》)
(七)名詞前後有介賓結構,活用為動詞。 楚王死,太子在齊質。(《戰國策·齊策》) 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說苑·貴德》)
宋雍氏女於鄭莊公,曰雍姞。(《左傳·桓公十一年》)
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孟子·梁惠王下》)
(八)名詞用“而”連接,“而”的另一邊是動詞或者動詞性詞組,名詞活用為動詞。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微子》)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有十有一月耳。(張溥《五人墓碑記》) 為臣而君,過而不悛,亡之本也。(《左傳·襄公十年》) (九)名詞在“焉”、“矣”前,活用為動詞。 晉侯圍曹,門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 建可室矣。(《左傳·昭公十九年》)
且秦復得志於天下,則齮齕用事者墳墓矣。(《史記·田儋列傳》) (十)形容詞出現在名詞或者名詞性詞組前,卻不構成偏正關係,則此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史記·屈
原賈生列傳》) 君子正其衣冠。(《論語·堯曰》)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史記·高祖本紀》)
第六講
古代漢語的詞序 一、賓語前置
(一)疑問代詞作賓語(誰、何、奚、安、曷)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惧?(《論語·颜渊》) 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項王曰:“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曷為久居此圍城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1.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必須滿足的條件 子其怨我乎?(《左傳·成公三年》) 欲於何所王之?(《史記·三王世家》) 2.如動詞前有修飾語,則前置賓語可位於修飾語前後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吾敢誰怨乎?(《史記·吴太伯世家》) 3、疑問代詞做賓語前置的例外 子夏之门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論語·子張》) 丕鄭曰:“荀息謂何?”(《國語·晉語》) 握粟出卜,自何能穀?(《詩經·小雅·小宛》) 4、“何如(若)”、“如(若,奈)何”及相關固定結構 ①何如(若) 子木問趙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鄉人皆好之,何如?(《論語·子路》) 子觀越王之志何若?(《墨子·魯問》) 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史記·蘇秦列傳》)
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史記·張丞相世家》) 此為何若人?(《墨子·公輸》) 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告子下》) 僕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有功?(《史記·淮隂侯列傳》)
②如(若,奈)何
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戰國策·趙策》)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与不穀同好,如何?(《左傳·僖公四年》) 驪姬問焉,曰:“吾欲作大事,而难三公子之徒,如何?” (《國語·晋語》)
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吾无以酬之,若何?(《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非國家之利,若何從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王曰:“取我璧,不予我城,奈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懷王子子蘭勸王行,曰:“奈何絕秦之歡心?”(《史記·楚世家》) ③如(若、奈)„„何
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雖汰侈,若我何?(《左傳·昭公五年》) 吾城郭已治,守備已具,钱粟已足,甲兵有餘,奈无箭何?(《韩非子·十過》) 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公子吕曰:“國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我之不贤歟,人將距我,如之何其距人也?(《論語·子張》)
若之何其虐之也?(《國語·周語》)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不、未、無、毋、勿、莫
丘雖不吾誉,吾獨不自知邪?莊子·盗跖》) 鄰國未吾親也。(《國語·晉語》)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进》) 莫余毒也已。(《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1.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須滿足的條件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吾不先告子。(《左傳·定公十三年》) 若不許君,将焉用之?(《左傳·昭公四年》) 2.動詞前如有修飾語,則前置賓語可置於修飾語前後
是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國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墨子·節葬》)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3.用“弗”、“勿”的否定句,動詞後的代詞賓語若出現,也須置於動詞前 亟請於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大國亦弗之從而愛利。(《墨子·非攻》) 嗟夫,後人幸勿我傷。(《水經注·潜水》) 4.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在先秦并不嚴格 爱莫助之。(《詩經·大雅·烝民》)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論語·陽貨》) 無欺我也。(《呂氏春秋·貴因》) 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詩經·魏風·園有桃》)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三)賓語用代詞複指 之、是、焉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論語·先進》)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隱公六年》)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 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宋、衛實難,鄭何能為?《左傳·隱公元年》) 1.唯(惟)„„之(是)結構
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尚書·蔡仲之命》) 人有言曰:“唯亂門之無過。”(《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惟陳言之務去。(韓愈《與李詡書》) 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左
傳·宣公十二年》)
2.如前置賓語本身是代詞,則複指的代詞用“之”
吾斯之未能信。(《論語·公冶長》)
聞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3.若前置賓語是“是”,可用代词複指,也可直接前置
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孟子·滕文公上》)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狄應且憎,是用告我。(《左傳·成公十三年》) (四)為表强調賓語前置
1.介詞“以”的賓語往往可以提前。
將子無怒,秋以爲期。(《詩經·衛風·氓》) 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左傳·僖公四年》
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 2.受“唯(惟)”,“非”修飾的動詞之賓語往往在動詞前。 唯秦所命從也。(《國語·晉語》) 寧王惟卜用,克綏受茲命。(《尚書·大誥》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 二、數量的表示法 (一)物量的表示法 1.数词+名词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2.名词+数词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論語·學而》)
3.名詞+數詞+量詞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風·伐檀》)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左傳·隱公元年》)
齊為衛故,伐晉冠氏,喪車五百。(《左傳·哀公十五年》)
4.數詞+量詞+(之)+名詞
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今之為仁也,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
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孟子·公孫丑
第七講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主要格式 (一)„„者,„„也。 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彼吾君者,天子也。(《戰國策·趙策》) (二)„„,„„也。 楚,大國也。(《國語·魯語》)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僖公四年》) 此誰也?(《戰國策·齊策》) 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三)„„者,„„。 虎者,戾蟲。(《戰國策·秦策》) 粟者,民之所種。(鼂錯《論貴粟疏》)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四)„„,„„。 趙,秦之深讎。(《戰國策·秦策》) 荀卿,趙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農,天下之本。(《史記·孝文本紀》) 今晉公子之從者,皆賢者也。(《呂氏春秋·尚德》)
二、判斷詞“是”的由來和發展 形容詞
偃之言是也。(《論語·陽貨》)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春秋·察傳》) 代詞
是社稷之臣。(《論語·季氏》)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遙遊》)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戰國策·魏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
上》
(二)動量的表示法 1.數詞+動詞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傳·文公十六年》) 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2.動詞性詞組+者+數詞 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戰國策·秦策》)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彼路斯何?君子之車。(《詩經·小雅·采薇》)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 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左傳·成公三年》)
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戰國策·趙策》)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 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梁惠王上》)
兵革不完,戰車不修,此臣之罪也。(《說苑·臣術》)
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墨子·公輸》) 子曰:“隠者也。”(《論語·微子》) 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左傳·宣公二年》)
酣戰之時,司馬子反渴而求飲,竪穀陽操觴酒而進之。子反曰:“嘻,酒也。”穀陽曰:“非酒也。”(《韓非子·十過》) 語·為政》)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日月星辰瑞曆,是禹桀之所同也。„„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藏於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論》) 至攘人犬豕鶏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竊桃李,是何故也?„„至入人欄廄取人牛馬者,其不義又甚攘人犬豕鶏豚,此何故也?(《墨
子·非攻上》) 假令丹知而白之,此誣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經術惑左道也。(《漢書·杜欽傳》) 此是何种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穀梁傳·桓公六年》) 此是欲皆在為王,而憂在負海。(《戰國策·中山策》)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記·商君列傳》) 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問其人,果是偽書。(《史記·封禪書》)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買而置之田。(《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其是吾弟與?(《史記·刺客列傳》) 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史記·儒林列傳》) 是是帚彗。(馬王堆三號墓帛書) 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論衡·死僞》) 哀哉復哀哉,此是命矣夫!《後漢書文苑傳》) 若枯即是榮,榮即是枯,應榮時凋零,枯時結實也。(范縝《神滅論》)
此是鼂錯勸漢景帝早削七國事也。(《晋書·卞壺傳》)
夫殷、周之不革,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論》)
三、具有判斷意味的詞 (一)為
晉為盟主,諸侯或相侵也,則討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吾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戰國策·趙策》) 項燕為楚將。(《史記·項羽本紀》) 余為伯鯈,余爾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論語·微子》) (二)惟(維) 爾惟舊人。(《尚書·大誥》) 萬邦黎獻,共惟帝臣。(《尚書·益稷》) 我馬維騏。(《詩經·小雅·皇皇者華》)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 蚩尤惟始作亂。(《尚書·呂刑》)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孟子·公孫丑上》)
(三)必,即,則,乃,亦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梁父即楚將項燕也。(《史記·項羽本紀》)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孫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四)非
堯、舜者,非生而具者也。(《荀子·榮辱》) 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上》) 身非木石。(司馬遷《報任安書》)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 雖則如雲,匪我思存。(《詩經·鄭風·出其東門》)
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戰國策·魏策》)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史記·項羽本紀》)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傳·襄公八年》)
四、判斷句的語法意義 (一)謂語對主語進行解釋 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趙,秦之深讎。(《戰國策·秦策》) 臣之所好者,道也。(《莊子·養生主》) (二)表示比喻 晉人,虎狼也。(《左傳·文公三年》)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顔淵》)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三)表示主謂之間的某種聯繫 夫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 百乘,顯使也。(《戰國策·秦策》)
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史記·越世家》) (四)解釋原因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
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國語·魯語》)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古代汉语知识点复习资料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