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题库

 中文

英文

解释

第一章 绪论

微生物

microorganism

因个体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微小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菌落

colony

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

lawn

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

纯培养物

pure culture

由同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所形成。

培养基

culture medium

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其中固化剂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3种。

无菌技术

aseptic technique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种微生物时,防止其被环境中微生物污染且其自身也不污染环境的技术。

培养平板

culture plate

冷却凝固后的固体培养基在平皿中形成的培养基平面,常简称为平板(plate)。

富集培养

enrichment culture

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真菌

fungi

有线粒体,无叶绿体,没有根、茎、叶分化,以无性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原核生物

prokaryotes

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核区”(无核膜包裹的裸露DNA)的原核单细胞生物。所有原核生物都是微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①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DNA环组成;②缺少单位膜分隔而成的细胞器;③核糖体为70S型。

细菌细胞壁

cell wall of bacteria

位于细菌细胞最外面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等多种功能。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20~80 n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由外膜(含脂多糖、磷脂和外膜蛋白)和一薄层肽聚糖(2~3 nm)组成。

肽聚糖

peptidoglycan

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无数肽聚糖单体以网状形式交联而成。肽聚糖单体由肽与聚糖两部分构成,其中的肽有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则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以β-1,4糖苷键相互间隔交联而成,呈长链骨架状。G+菌的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L-Lys和D-Ala 4个氨基酸构成,肽桥则由5个Gly残基构成;G-菌的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m-DAP和D-Ala构成,且无肽桥。

磷壁酸

teichoic acid

G+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可分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前者是与肽聚糖分子间进行共价结合的磷壁酸,后者则是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的磷壁酸。

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

位于G-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 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构成,是G-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成分。

缺壁细菌

cell wall deficient bacteria

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各种细菌的统称,包括支原体、L型细菌、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等。

L型细菌

L form of bacteria

指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因最初发现的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是在英国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原生质体

protoplast

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细菌等微生物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细胞,一般由G+菌形成。原生质体对渗透压敏感,无繁殖能力,在合适条件下,细胞壁可再生,并恢复其繁殖能力。

球状体

sphaeroplast

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有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G-菌一般只形成球状体。

芽孢

endospore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抗热、化学药物、辐射等)极强的休眠体。产芽孢的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两属。

糖被

glycocalyx

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糖被有数种:①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②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③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为黏液层,④包裹在细胞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菌胶团。糖被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被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吞噬。

细菌鞭毛

flagella of bacteria

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可旋转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鞭毛由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3部分组成。鞭毛在细菌表面的着生方式有一端生、两端生、周生和侧生等数种,它是细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

菌毛

fimbriae

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有菌毛者多属G-致病细菌。菌毛的功能是使细菌可牢固地黏附于寄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的黏膜细胞上,以利定植和致病。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

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

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水活度值

water activity,aw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值。大多数微生物只能在水活度值接近0.98或更高的环境中生长。

基础培养基

minimum medium

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加富培养基

enrichment medium

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用于培养营养要求比较苛刻的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differential medium

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特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特征性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

选择培养基

selective medium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

促进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营养物质在载体(透过酶)辅助下跨质膜扩散过程。

被动运输

passive transport

包括扩散和促进扩散在内的,利用被运输物质的膜内外浓度差的能量而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

active transport

在载体的帮助下,依靠细胞提供的能量进行的物质跨膜运输,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分解代谢

catabolism

也称产能代谢或生物氧化,是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合成代谢

anabolism

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并消耗能量的过程。

糖酵解

glycolysis

无氧条件下,生物降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该途径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

发酵

fermentation

广 义的发酵,泛指一切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过程,多指传统的与实际生产有关的工业化生产,多是好氧过程,如氨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单细胞蛋白质生产等。微 生物生理学上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

一种产生ATP等高能化合物的方式,即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可以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底物水平磷酸化可以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可以存在于呼吸过程中,但产生能量相对较少。

呼吸

respiration

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好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厌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一种产生ATP的方式,即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P)H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性化合物,并偶联着ATP的合成。

初级代谢

primary metabolism

微生物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次级代谢

secondary metabolism

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物质的过程。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迟缓期

lag phase

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时,其数量并不立即增加,这个阶段被称为迟缓期,又称为延滞期或延迟期。

对数生长期或对数期

logarithmic phase

微生物经过迟缓期后,以最大的速度进行生长和分裂,导致微生物数量呈指数增加的时期。在对数生长期微生物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微生物呈平衡生长。对数生长期也称指数生长期或指数期(exponential phase)。

稳定生长期或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

微生物经过对数生长期后,生长速度降低至零(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量)的时期。稳定期的微生物数量最大并维持稳定。

衰亡期或死亡期

decline phase or death phase

稳定期后,由于营养物质的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使微生物死亡速度逐步增加,活细菌减少的时期。

倍增时间

doubling time

群体生长中微生物数量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倍增时间。

代时

generation time

个体生长中,每个微生物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称为代时。

平板计数或菌落计数

plate count or colony count

将适当稀释的微生物样品涂布到琼脂培养基表面,或用适当稀释的微生物样品与融化的培养基混匀后倒平板,培养后活细胞能形成菌落,通过计算菌落数能知道样品中的活菌数,该方法称为平板计数或菌落计数。

菌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CFU

采用平板计数或菌落计数时,由于不能绝对保证一个菌落只是由一个活细胞形成,所以将计算出的活细胞数用“菌落形成单位”表示。

灭菌

sterilization

采用某种方法将物品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都杀死或消除。

抑制

inhibition

采用某种因子使微生物的生长停止,但移去该因子后微生物的生长仍然可以恢复。

消毒

disinfection

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病原微生物的措施。消毒可起到防止感染或微生物传播的作用。

消毒剂

disinfectant

用于消毒的化学制剂。一般用于对非生物材料的消毒。

高压灭菌

autoclave

在高压蒸汽的处理下(通常121℃,15 min)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灭菌方法。

巴斯德消毒法

pasteurization

短时间加热处理以杀死牛奶或饮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导致饮料变质的微生物的方法称为巴斯德消毒法。可采用低温巴斯德消毒法(low-temperature holding pasteurization,LTH pasteurization)——63℃处理15~30 min,或使用高温短时(high-temperature,short-time,HTST)处理——71℃处理15 s。也可用超高温(ultra-high-temperature,UHT)处理——141℃处理2 s。

抗生素

antibiotic

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抗代谢物

antimetabolite

能对代谢的某个关键酶产生竞争抑制而阻断代谢途径的化合物。抗代谢物通常与酶的正常底物或中间产物很类似,它与酶的正常底物或中间产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使反应停止,从而阻断代谢途径。

抗药性

drug resistance

微生物通过改变本身生理生化特性而变得对化学药物不敏感,即不被药物抑制生长或不被药物杀死。

第七章 病毒

致细胞病变效应

cytopathic effect,CPE

动物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引起的其显微表现的改变,如细胞聚集成团、肿大、圆缩、脱落、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细胞内出现包涵体,乃至细胞裂解等。

效价

title

又称滴度,单位体积(mL)待测病毒样品液中所含的病毒感染性单位的数目(IU/mL)。

噬菌斑

plaque

经适当稀释的噬菌体标本接种于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在细菌菌苔上形成的圆形局部透明溶菌区域。

蚀斑

plaque

又称空斑,经适当稀释动物病毒标本接种于动物单层细胞培养,并辅以染色,在细胞单层上形成的可识别的局部病变区域。

半数效应剂量

50% effect dose

使实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50%)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所需的病毒剂量,其值以使50%实验单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液的稀释度的倒数的对数值表示。

毒粒

virion

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亦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Dulbacco等(1985)指出,毒粒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蛋白质外壳包围,有的还有一附加膜(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宿主细胞的载体。

壳体

capsid

又称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

核壳

nucleocapsid

又称核衣壳,病毒的壳体与其包闭着的核酸和内部蛋白质一起构成的复合结构,一些简单的病毒的毒粒就是一个核壳结构。

包膜

envelope

又称囊膜,一些病毒核壳外所覆盖着的脂蛋白膜,系病毒自细胞质膜、核膜或高尔基体膜等以芽出的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病毒包膜的结构与生物膜相似,是脂质双层膜,在包膜形成时,细胞膜蛋白被病毒编码的包膜糖蛋白取代。

刺突

spike

又称钉状物,病毒表面的向外凸出的突起。包膜表面的糖蛋白突起称包膜突起(peplomer),或称膜粒。

正链RNA

plus strand RNA

若病毒的ssRNA可以作为mRNA直接进行翻译,则规定它为正极性(+意义),即为正链RNA(+RNA)。

负链RNA

minus strand RNA

若病毒的ssRNA序列与其mRNA互补,则规定它为负极性(-意义),即为负链RNA(-RNA)。

转染

transfection

将从病毒毒粒或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分离纯化的病毒核酸实验性地导入细胞,现在已用来泛指将外源核酸导入细胞。

感染性核酸

infectious nucleicacid

以转染方式导入细胞后能够完成复制循环,产生病毒子代的病毒核酸,否则为非感染性核酸。

非增殖性感染

non-porduetive infection

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没有子代病毒产生的感染。

限制性感染

restrivtive infection

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其结果或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细胞,病毒能繁殖,或是一个细胞群体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

缺损病毒

defective viruses

基因组有缺损,必须依赖于其他病毒基因或病毒基因组才能复制的病毒。有生物活性的缺损病毒包括干扰缺损病毒(DI颗粒)、卫星病毒、条件缺损病毒和整合的病毒基因组。

干扰缺损病毒

defective interfering viruses

完全病毒复制时产生的一类亚基因组的缺失突变体。在病毒以高感染复数感染时能以较高频率产生。由于其基因组有缺损,所以必须依赖于同源的完全病毒才能复制,同时亦能干扰其完全病毒的复制。

烈性噬菌体

virulent phage

感染细菌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的噬菌体。

溶源性

lysogeny

感染细胞后噬菌体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子代噬菌体产生的现象。

温和性噬菌体

temperate phage

能够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又称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vphage)。

原噬菌体

prophage

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

溶源性细菌

lysogeniec bacteria

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杀细胞感染

cytocidal infection

病毒的感染给细胞造成巨大的影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和裂解。与之相反的则为非杀细胞感染。

溶源转变

lysogenic conversion

由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表型改变,包括溶源性细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

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

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

使半数组织培养物发生感染的病毒剂量。

包涵体

inclusion body

病毒感染细胞内出现的特异性染色区域。不同病毒所形成的包涵体在细胞质和/或 细胞核内的定位不同;其染色性质亦不同,即有的嗜酸性染料,有的嗜碱性染料;并且其大小、形态和数量亦有所区别,所以包涵体对病毒的实验诊断具有一定的意 义。包涵体是病毒复制所产生的复制复合物,转录复合物、装配中间体,所合成的核壳和毒粒累积在宿主细胞的特定区域内而形成的、称之为病毒工厂的结构。

朊病毒

prion

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nus particle,PrP),系引起哺乳动物的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原因子。目前认为它们不含任何核酸,是一种细胞组成型基因表达蛋白PrPc构型发生改变所产生的同分异构体。

毒力

virulence

一种有机体(如病毒)致病性的程度或强度,以病例致死率和/或侵染宿主组织并致病的能力表示,是病毒株的特征。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拟核

nucliod

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称为拟核。

质粒

plasmid

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一类遗传因子,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质粒上一般不含宿主生长所必需的基因,即消除了质粒的宿主仍可正常生长。

转座因子

transposable element

也是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一类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营养缺陷型

auxotroph

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物或其前体(precursor)才能生长。

抗药性突变型

resistant mutant

由于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的一种突变。普遍存在于各类细菌中,也是用来筛选重组子和进行其他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正选择标记。这类突变类型常用所抗药物的前3个小写斜体英文字母加上“r”表示。

条件致死突变型

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

是指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这类突变型常被用来分离生长繁殖必需的突变基因。因为这类基因一旦发生突变则是致死的(例如为DNA复制所必需的基因),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这些基因的突变。

形态突变型

morphological mutant

是指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包括影响细胞和菌落形态、颜色以及影响噬菌体的噬菌斑形态的突变型。

Ames实验


现已发现许多化学诱变剂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的癌症,因此利用细菌突变来检测环境中存在的致癌物质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方法。该方法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Ames教授首先发明,因此又称Ames实验。

回复突变

reverse mutation or back mutation

指突变体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得到恢复,这种第二次突变称为回复突变。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进化

evolution

是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导致生物表型改变和对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表型特征

phenetic characteristics

主要指形态学(包括结构)、生理生化学、生态学及行为习性等特征。

分子系统发育树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系统发育学常用一种类似树状分枝的谱图来表示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谱图称之为系统发育树或树状谱。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信息构建的系统树称为分子系统树。

分类

classification

根据相似性水平或亲缘关系的远近对生物进行分群归类。

鉴定

identification or determination

借助于现有的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明确分类地位的生物所应归属分类单元的过程。

菌株

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有菌株相区别。

form或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第十一章 感染与免疫

病原微生物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又称病原体(pathogen)。

免疫

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称为免疫。

非特异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机体在种系过育过程中由遗传得来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可抵御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又称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补体

complement system

存在于机体正常血清中的一组多分子蛋白系统,通常处于不活化或微量活化状态,一旦活化后具有溶解靶细胞等重要的免疫生理学作用。

干扰素

interferon,IFN

宿主细胞在病毒等刺激下产生的一组小分子糖蛋白,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

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ity

机体出生后,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之后产生的特异性识别并消灭相关抗原的防御能力,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免疫原

imunogen

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原

antigen,Ag

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

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物质上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应答并与其产物特异反应的位点,又称表位epitope。

白细胞分化抗原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是各类白细胞在发育分化过程中表达的表面分子,每种细胞有其独特的标志性CD分子。有的CD分子在发育不同阶段出现或消失,有的持续终生。CDs具有各自不同的多种功能。

抗体

antibody,Ab

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

由B淋巴细胞所分泌的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体液免疫。

抗原提呈细胞

Ag presenting cell,APC

具有摄取、加工、提呈抗原能力的细胞称为抗原提呈细胞,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

超抗原

super antigen,SAg

不需经过加工提呈即可被T细胞识别的抗原。

抗血清

antiserum

经人工接种抗原或疾病后含有大量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又称免疫后血清。

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

来源于同一个B细胞克隆的抗体,其遗传背景完全一致,因此抗体分子的类型、抗原特异性等生物学性状均相同。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量电解质环境中相互作用,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reaction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适当条件下相遇,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现象,称沉淀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将可溶性抗体或抗原吸附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载体上进行免疫酶反应的定性定量方式。

人工免疫

artificial immunization

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以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或直接输入免疫细胞及分子,使获得某种特殊抵抗力,用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称为人工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给机体输入抗原物质,使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发生类似感染时所发生的应答过程,从而产生特异免疫力,又称人工自动免疫或预防接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题库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