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与地史学重点名词解释及论述题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 石化作用 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化石作用,形成化石。
2. 遗传:遗传物质是基因,基因具有自身复制的能力,能使种在各个世代中保持自身的特性。变异:同种个体的基因类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各个个体之间都有差异,基因的突变和重组是个体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
3. 地理隔离: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 生殖隔离:居群间由于基因型差异使基因交换不能进行
5.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性态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料,通过遗传积累加强适应环境的差异,促使居群的基因库发生重大变化,为形成新种准备了条件
6. 微进化:由线性分支(如种族分支或新种形成)或种系转换引起的发生在种内乃至新种形成的各种变化
7. 宏进化: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作用下引起的大尺度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化
8. 成种方式:渐变式,突变式,种的形成方式
9. 种的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
10. 集群灭亡:在一些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突然升高
11. 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的水平上
12. 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其正常发展水平的过程
13. 地缝合线: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和俯冲消减能留下其拼合碰撞的标志。
14.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15. 磨拉石沉积: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以大量的砂,砾岩(红色的)为主,即为磨拉石沉积。
16. 复理石建造:沉积建造的一种类型。形成于一个地槽演化的晚期阶段,造山作用主幕发生之前,由毗邻隆升山区快速侵蚀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内沉积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的沉积岩系。
17. 群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
18. 生物链:一定的环境范围内各种生物通过食物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9. 指相化石: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20. 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21,沉积相: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22. 瓦尔特相率: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地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大意是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和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23.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特征。
24. 小间断:指在沉积过程中比较短的间断,出现在一套连续的地层中。
25.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26.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27. 顶峰带:指某些化石属、种最繁盛时期的一段地层,不包括该类化石最初出现和最终消失时的地层。
28.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29.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30. 谱系带:含有代表进化谱系中某一特定化石的地层体。
二.简述题
1. 什么是化石?理解化石的概念需要注意哪两点?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注意要点:a 必须与古生物相联系,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是由生物生命活动所产生并保留下来的痕迹。b 古生物化石必须距今1万年以上,化石保存于地史时期地层中,埋藏在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生物遗体不是化石,人类史以来的考古文物一般亦不作为化石。
2. 化石的保存条件?
㈠生物本身条件: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较强。㈡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在高能的水动力环境下,生物遗体容易磨损。PH 值小于7.8时,碳酸钙组成的硬体容易遭溶解。氧化条件下有机质易腐烂,在还原条件下容易保存下来。此外,还会受到生活着的动物吞食、细菌腐蚀等因素的影响。㈢时间因素:生物死后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长期埋藏并发生石化作用才能保存为化石。㈣埋藏条件: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生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所掩埋,硬体部分易保存。但被粗碎屑物质埋藏,由于机械作用容易被破坏。在特殊条件下,松脂的包裹或冻土的埋藏,可以保存完好的化石。㈤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在碎屑岩中的化石很少能保持原始的立体形态,而化学沉积物在成岩中的重结晶作用,常使生物遗体的细微结构遭受破坏。
3.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原来的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2、模铸化石,就是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一类是印痕化石,即生物遗体陷落在底层所留下的印迹,遗体往往遭受破坏,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遗体坚硬部分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形态及构造;内模指壳体的内面轮廓构造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第三类叫做核化石,贝壳内的泥沙充填物称为内核,它的表面就是内模,内核的形状大小和壳内空间的性状大小相等,是反映壳内面构造的实体。第四类是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质全被溶解,而又被另一种矿质填入,使填入物保存贝壳的原形及大小,这样就形成了铸型。3、遗迹化石,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4、化学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有的虽被破坏,未保存下来,
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
4. 生物的自然分类
按照生物亲缘关系所做的分类称为自然分类。
5. 化石的命名原则?
属(及亚属)以上的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表示,即用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则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本名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应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大写。
6. 举例说明生物分类的单位?
以老虎为例:界1758(动物界)、门1874(脊索动物门)、亚门1758(脊椎动物亚门)、纲1758(哺乳纲)、目1821(食肉目)、科1817(猫科)、属1816(豹属)、种1758(虎种)
7. 生命起源的两个途径?
1)银河系别的星球的生命(细菌或孢子)通过辐射压力或者附着于陨石上传播于地球而后发展演化2)地球上的无机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后来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后转化为有机体。
8. 早期生物发展演化的四个阶段?
四大飞跃1)最早生物的出现2)早期少高恒无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3)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4)后生动物的出现。
9. 显生宙生物演化的形式?
⑴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第一幕,小壳动物群出现,从无壳到有壳的另一次飞跃;第二幕,5.3亿年前产于我国云南澄江寒武纪早期地层中的“澄江动物群”⑵ 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⑶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10. 简述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1)进步性发展,进化论已阐明,一切生物都起源于原始的单细胞祖先。生物界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同时生物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进化是指生物由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多细胞生物又逐步改善其体制的发展过程。2)进化的不可逆性,生物界是前进行发展的,生物进化历史又是新陈陈代谢的历史,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继兴起。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一灭亡的类型不可重新出现,这就是进化的不可逆型。3)相关性和重演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这就是相关性;个体发育时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这就是重演律。4)适应与特化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
11. 概括说明什么是原生动物?
1)原生动物是一类与多细胞动物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动物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2)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3)个体微小4)分布广泛。 原生动物门分类及各门类代表?1)顶复虫门2)微孢虫门3)纤毛虫门4)肉鞭毛虫门(Ⅰ放射虫纲Ⅱ有孔虫纲——筳目:小泽筳,古纺锤筳)
12. 蜓壳轴切面的形态?
1)纺锤形2)圆柱形3)球形4)方形5)透镜形
13. 简述蜓类的研究方法?
筳类具包旋壳,只能在各种切面上进行内部构造观察和研究。轴切面:即通过初房平行于旋轴的切面。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于旋轴的切面。弦切面:未通过初房而平行旋轴的切面
14. 横板珊瑚的基本特征?
横板珊瑚全是复体,也分为块状和丛状两类,块状复体个体横断面多为多角形、半月形,复体外形有球形、半球形和铁饼形等,丛状复体的个体为圆柱状,复体外形有苼状,枝状及链状等。横板珊瑚隔壁不发育或无隔壁,但横板是最发育的构造,其横板发育完整的有水平状、下凹状、上拱状,不完整的有交错状、漏斗状及泡沫状。横板珊瑚另一主要特征是具有沟通个体内腔或使个体相互连接的一种特征,为联接构造(共骨),分为联接孔,连接管,连接板3种。
15. 简述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
原生动物是一类与多细胞动物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最低等的真核细胞动物,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具有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繁殖等技能,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个体微小,其身体由一团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有些原生动物细胞质内具有骨架或具有坚硬的外壳。分布广泛,生活在淡水、海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有的营寄生生活。
16. 简述横板珊瑚的主要特征?
横板珊瑚全是复体,分为块状和丛状横板,珊瑚隔壁不发育或无隔壁,横板是最发育的结构,具有沟通个体内腔或使个体互相联接的一种特征构造即连接构造。
17. 菊石缝合线的类型?
1)鹦鹉螺型2)无棱菊石型3)棱菊石型4)齿菊石型5)菊石型
18. 软体动物壳体定向方法?
1)一般喙指向前方2)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3)放射线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防扩散4)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5)有耳的种类后耳大于前耳6)外套弯位于后部7)单个闭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两个闭肌痕大小不同时,前小后大。
19. 三叶虫:
身体扁平,披以坚固的背甲,腹侧为柔软的腹膜和附肢,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
20. 腕足动物和双壳类的区别:
腕足 双壳
1) 单瓣壳 大小不等 两侧不对称
2) 双瓣壳 大小不等 大小相等
3) 双瓣 分背腹 分左右
4) 对称 垂直两壳结合面 位于合面
5) 固壳 肉茎孔 足丝双凹
6) 齿槽 分别在不同壳 在同一壳上间列
21. 笔石枝生长方向可以分为几种形式?
1)上攀式2)上斜式3)上曲式4)平伸式5)下曲式6)下斜式7)下垂式
22. 脊索动物门的一般特征?
1)身体背部具一条富弹性而不分节的脊索支持身体2)具背神经管,位于身体消化道的北侧,脊索就在它的下方3)具咽腮裂
23. 两栖类的进步表现?
1)有肺,可以在空气中呼吸,也靠湿润的皮肤帮助呼吸2)具有支持身体和运动的四肢3)早期两栖类身披甲或硬质皮膜来防止水分蒸发,现在种类则靠生活于阴湿处和分泌粘液进行保护。
24. 爬行类的典型特征?
1)头骨高2)脊椎骨大部分或全部由侧锥构成3)原始的爬行动物有两块荐椎骨,进步的多达八块荐椎骨4)肩胛骨和乌喙骨显著加强匙骨锁骨缩小或消失
5)体外背覆角质的鳞甲
25. 哺乳动物的进步表现?
1)恒温、哺乳、脑发达、胎生(除单孔类外);2)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牙齿分化,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4)身体结构比爬行动物更为进化和坚固,一般具快速运动的能力。
26. 人类进化的几个阶段?
1)南方古猿,440多万-100万年前;2)能人,250万-160万年前;3)直立人,180万-30万年前;4)智人,早期20万-10万年前,晚期10万年前。
27. 简述几种生物环境分区方案:
1)按海陆分布情况分为陆地和海洋;2)按海拔高度和海水深度可分为高山区、平原区、滨海区、浅海区、半深海区和深海区;3)按纬度可分为极地生物区、寒带区、温带区、亚热带区和热带区等。
28. 海洋环境的分区(根据水深):
1)滨海生物区;位于海岸附近的高潮线和正常浪基面之间2)浅海生物区(正常浪基面至深度200米);3)半深海或次深海生物区(深度200-1000米);
4)深海生物区(深度超过1000米)
29. 论述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1)温度:决定水域中生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温度主要来自阳光的照射,一方面随纬度及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又随水体深度的不同而改变。表层水体温度变化较大,底层水体温度较稳定。温度还控制着生物的分异度和分区。
2)水深:深度同压力成正比,同光线投射度成反比。3)光线:光线与水深及水体的清澈度有关。与光照直接相关的是水底生物和浮游植物。分强光带、弱光带和无光带。4)盐度5)底质:水中底栖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分为软底质和硬底质。6)气体:氧、氮、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硫化氢、甲烷及氨等。7)海拔:同一纬度地带由于海拔的高低会造成生物(特别是植物) 的分带现象。8)生物因素:主要表现在各类生物在获取食物的相互关系上。包括获取食物的机制、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及共生的关系等。
30. 简述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1) 指相化石法:用指相化石推断环境条件2)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地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3) 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演化过程。
31. 群落的古生态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⑴在被研究的地层中尽可能多的采集古生物化石,对化石产出的层位和岩性进行登记和描述。⑵对每一层位上的化石组合进行解剖,识别出原地埋藏的化石和异地埋藏的化石。⑶在确定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之后,就要对原地埋藏的化石
进行群落的丰度和分化度的统计。⑷通过对群落的丰度统计,来确定群落中的优势种、次要种和特征种,并对各个群落进行命名,群落常以其优势种的名称来命名。⑸通过对群落的分异度统计,可以确定群落中种群的数量,根据各种群的生态习性来进一步弄清各种群中的营养结构及群落内部能量的流动情况。⑹根据群落在被研究的地层剖面上的垂直分布及群落类型自上而下的演替,就可以推断沉积环境从早到晚的沉积情况。
32.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
1) 物理标志:①沉积物颜色:大多数情况下沉积颜色与其所含色素类型及多少有关;②沉积物结构:包括粒度、圆度、分选、定向性和支撑类型等;③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层面构造、层理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生物及化学成因构造。
2) 岩矿标志:沉积物结构组分,自生矿物3) 其他标志:沉积相的纵向变化序列,横向变化关系,沉积体的空间几何形态。
33. 地表主要有哪些沉积环境:
1) 陆地环境:冰川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2) 海陆过渡环境:三角洲沉积环境3) 海洋环境:陆源碎屑滨浅海沉积,浅水碳酸盐沉积,次深海深海沉积 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横向堆积作用、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非旋回沉积作用
34. 古地理分析的主要内容?
陆源区分析、沉积区限定、古岸线确定、古水体物理化学条件分析、古水深(环境)分析等。
35. 地层划分:指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
36. 地层对比: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进行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
37. 论述地层的物质属性?
地层的物质属性是划分地层的依据,是划分地层和建立地层单位的基础,根据不同的地质属性可以划分不同的地层单位系统。在长期的地质演化历史中,形成的岩层被赋予许多特征,即为地层的物质属性。包括岩层的物理属性(如岩性特征、磁性特征、电性特征、地震特征)、生物属性(生物类别、丰度、分异性、生态特征、分子化石特征等)、化学属性(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龄等)、宏观属性(接触关系、旋回特征、事件特征、变形和变质特征、岩层组构特征等)。
38. 简述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1) 地层的物质属性相当的原则;2) 不同地层单位的地层对比不一致的原则。
方法:1) 岩石学的方法2) 生物地层方法3) 构造运动面方法4) 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划分对比5) 磁性地层对比。
39. 标志层的概念及类型概念:
指那些厚度不大、岩性稳定、特征突出、易于识别、分布广泛的特殊岩层。类型:1) 穿时性的标志层,如地层中的砂岩夹层、煤层、蒸发岩层等;2) 等时性的标志层,如火山灰层、小行星撞击事件及暴风岩层等。
40. 主要地层单位分类表
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带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
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组合带、顶峰带、谱系带、间隔带
41. 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
首先,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岩石地层单位具穿时性;其次,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也是不一致的,或者说生物地层单位也具穿时性。
历史构造分析的定义及依据?定义: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即为历史构造分析。依据:王鸿祯院士提出的大地构造活动论、大地构造单元论和构造演化阶段论。
42. 论述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
1) 沉积物组分和沉积组合:地壳构造状态时不均一的,不同地区的地壳垂直和水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不一,对沉积过程中的沉积物的迁移距离、分选程度和沉积速度都有重要的影响,也必然会影响沉积相分组。经长距离搬运磨蚀,大部分不稳定矿物分解,遗留下来的矿物经过反复冲刷磨蚀,从成分到结构均较成熟,其稳定的碎屑成分含量高、圆度和分选较好。沉积物组分分析的重要方法是沉积组合或沉积建造分析,根据构造活动程度可以把沉积组合划分为陆相和海相稳定型、过渡型和稳定型等2) 沉积物厚度分析:沉积物的古环境和厚度分析是判断地壳垂直运动的幅度和速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沉积环境和厚度分析去恢复沉积盆地的构造性质。3) 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分析既是地层成因研究的一种方法,又是地层形成的构造背景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由于沉积盆地类型和沉积环境特征的不同,其沉积相也不同。利用沉积相恢复地层的沉积环境可以帮助重建地层形成的古地理。4)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类型和特征与其所在大处的地构造位置密切相关,大地构造状态决定了盆地的类型和特征。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的沉积相及其时空组合不同。5) 构造运动面分析:构造运动面是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重要内容。构造运动面即不整合和间断面是地壳运动的直接记录。无论是角度不整合还是平行不整合,都是地壳抬升,遭受侵蚀产生的结果。
43. 构造运动面分析的内容?
构造运动面,即不整合和间断面是地壳运动的直接记录。不整合,无论是角度不整合还是平行不整合,都是地壳抬升,遭受剥蚀产生的结果。前者代表了早期形成的底层经过不同程度的变形,并通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变质改造,遭受剥蚀,而后再接受沉积;后者反映早期形成的地层经整体抬升,遭受剥蚀,而后接受沉积;二者分别反映了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的存在。沉积间断是指沉积过程中沉积作用停止,可能与沉积物的供给有关,也可能是地壳快速升降作用的结果。
44. 简述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
1) 地缝合线追踪法,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和俯冲消减能留下其拼合碰撞的标志—地缝合线,地缝合线本身是巨大而复杂的超岩石圈深断裂带,其两侧地块的地质发展史往往有大的差异。沿地缝合线则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和高压变质带等特殊的地质记录。2) 古大陆边缘的识别,在板块缝合线和大陆板块之间即为板块的大陆边缘部分。3) 古地磁学方法4) 生物古地理5) 古气候分析,主要研究古气候的各种生物和沉积标志,确定生物化石、矿物或岩石与气候(干湿、热冷)的关系,恢复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古气候。6) 岩浆岩组合特征
45. 构造旋回的概念及构造旋回的级别?
地球岩石圈的构造演化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旋回现象,我们把这种全球性的构
造旋回现象称为构造旋回。对全球岩石圈板块来讲,分两级,大陆板块的离合旋回(威尔逊旋回)是一级旋回,而大陆边缘或造山带旋回为二级旋回。
威尔逊旋回(洋盆演化的六个阶段)?大陆板块离合和大洋盆地演化的发展旋回模式即威尔逊旋回。洋盆演化分为六个阶段1)胚胎期,指在大陆板块内部伸展拉张形成大陆裂谷的时期,现代实例为东非大裂谷;2)初始洋盆期,陆壳分裂形成狭长的海槽,局部出现洋壳,现代实例为红海;3)成熟大洋期,由于大洋中脊向外扩张,大路边缘尚未出现俯冲消减,使大洋盆地迅速扩大,现代实例为大西洋;4)衰退大洋期,大洋中脊持续扩张,但大洋边缘出现俯冲消减,使洋盆出现萎缩,面积缩小,实例为太平洋;5)残余洋盆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洋盆快速消减,洋盆急剧萎缩,出现残留的小洋盆,实例为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终闭合,海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实例为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 伊迪卡拉动物群?无壳的后生动物群出现于新远古代后期南华纪全球性冰期之后,典型代表是产于澳大利亚南部伊迪卡拉山庞德石英砂岩,故称伊迪卡拉动物群。除澳大利亚之外,西南非洲、英国、乌克兰、俄罗斯北部、瑞典、西伯利亚北部也有该动物群的报道。中国鄂西、黔东、陕南、淮南、辽南及黑龙江等许多地区也发现了大量该动物群的分子,比较著名的有瓮安生物群和庙河生物群,这些生物群中主要有蠕虫、海绵及类水母,如皱节虫、古线虫,瓮安省生物群还见有古生物胚胎化石。这类分子的出现标志着后生动物的真正出现,生物界完成了植物到动物的演化过程,是生物演化史生的一个重要飞跃。
46. 论述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
1) 太古宙陆核的形成 华北地区太古宇可分为上太古界和下太古界,下太古界主要分布在北部,呈东西向排列,原岩为超基性、基性—中性到酸性火山岩为主,夹一些分异不好的碎屑岩类及多层硅铁质沉积,变质程度为高级变质麻粒岩相。华北地区上太古界分布较广,原岩为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硬砂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2) 古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 古元古代是古板块定型的重要时期。华北地区古元古代的地层以五台山区发育良好,古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吕梁运动。吕梁运动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地质事件,对华北地区岩石圈构造发展意义重大,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从而扩大了硅铝质路壳的范围,增加了地壳的厚度,提高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3) 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 中、新元古代是华北板块形成的时期,整个中原古界沉积物厚度巨大,夹少量火山岩相变明显,但未遭受区域变质,为稳定板块发展早期阶段的裂陷槽沉积,和典型的盖层沉积有一定的差别,因此称为似盖层沉积。新元古代华北板块范围较小,主要分布于东部以青白口群为代表。其厚度小,且无火山物质,属真正的稳定型盖层沉积。
47. 简述什么是吕梁运动以及吕梁运动的意义?
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吕梁运动。吕梁运动有两幕:Ⅰ幕(主幕)发生在1850Ma 左右,它使古元古代后期的主体地层(如豆村亚群,东冶亚群)遭受褶皱、区域变质和广泛的岩浆侵入。Ⅰ幕后的郭家寨亚群及其相当地层实际上已是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磨拉石堆积。大约1750Ma 左右发生了吕梁运动Ⅱ幕使上述磨拉石沉积也发生褶皱隆起和变质,上覆的中元古界或新的地层已属似盖层或盖层性质沉积。意义:吕梁运动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地质事件,对华北地区的岩石圈构造发展意义重大,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从而扩大了硅铝质的范围,增加了地层的厚度,提高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华北板
块——原地台。从此,华北地区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华北稳定的大陆板块基本定型。
48. 简述小壳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1-2mm ), 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壳等。小壳动物群始见于震旦纪末期,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过程。从地层学角度看,小壳动物群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志,目前国内外多数地质学者倾向以小壳化石大量繁殖为寒武系底界标志。澄江动物群包括多孔动物们、水母动物群、显性虫动物门、鳃曳动物们、动吻动物门、叶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群,它是在我国云南澄江及晋宁地区寒武系底部发现的一软躯体化石群,并命名为澄江动物群,其包括从低等的海绵动物到高等的脊椎动物的早期代表,该化石群比著名的加拿大吉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1000万年,从而证明了后生动物在寒武纪爆发式出现——寒武纪大爆发。
49.晚古生代的生物界的重大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1)脊椎动物相继发生重要进化,并逐渐征服大陆;2)陆生植物逐渐繁盛,改变了陆地的古地理景观;3)海生无脊椎动物丰富多姿,生物类别发生了重大改观。
50. 象州型沉积和南丹型沉积?
桂中地区的“象州型”地层以台地碳酸盐岩为主。其沉积厚度巨大,长达数千米之巨。生物丰富度高,分异性强,生物量巨大,尤其以腕足、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特色,并有双壳、腹足、头足、三叶虫、棘皮类、后壳竹节石、介形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以层孔虫、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反映了“象州型”沉积形成于清洁浅水、动荡富氧的条件下。滇黔桂地区的“南丹型”深水沉积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条带状分布,其明显受同沉积断裂控制。“南丹型”可以桂西北罗富剖面为代表。其下统莲花山组和益兰组以碎屑为主,内有腕足、珊瑚等浅水底栖生物,说明此时陈积分异还不明显。下统上部塘丁组为暗色泥岩,内仅有竹节石等浮游生物,说明同沉积断裂开始活动,沉积分异形成。中、上泥盆统均以黑色泥岩泥灰岩和硅质岩为特色,内有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化石。因此,“南丹型”是一套暗色的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中生代生物界的特点?中生代生物界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的繁盛为特征,所以中生代也称为裸子植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和菊石时代。白垩纪末期出现地史中著名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在陆地恐龙类海洋菊石、微体化石等门类中都有明确记录。中生代开始海生无脊椎动物呈现崭新的面貌,陆生植物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生态特征方面,脊椎动物首次占领了陆、海、空全方位领域,显示了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巨大进步。
51. 简述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特征?
第一是空间上的三分性,以秦岭—昆仑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十分注目。南部的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侧为华南稳定浅海,西侧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第二是发展历史上有明显的二分性,尤其在华南地区,以印支运动为转折,早、中三叠世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晚三叠世以海陆交互相碎
屑岩沉积占优势。
简述中国侏罗纪、白垩纪的古地理特征?受太平洋和特提斯洋板块俯冲影响,中国侏罗纪、白垩纪古地理特征也具有明显的三分性,但与三叠纪的三分性完全不同。东部濒太平洋地区,以小型断线盆地为特征,并发育火山岩沉积;川、滇及西北地区、,以大型盆地和山脉间列为特征;青藏地区仍为海洋环境。
52. 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与我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意义: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环太平洋金属成矿带,中国东部岩浆活动的高峰期为170-140Ma 和130-90Ma 两期,与此相关形成的铅、锌、锡矿及长江中下游的铜铁矿床,都是该成矿带的组成部分。
53. 印支运动对我国的影响?
在我国,印支运动在扬子板块西缘、西北缘的三江、巴颜拉—松潘、秦岭地区表现最为强烈,形成规模宏大的印支褶皱带使华南板块、羌塘微板块及三江地区的一些微板块与劳亚大陆拼合,并导致古亚洲大陆向南扩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扬子北缘的西秦岭和南缘的南盘江、右江地区,早、中三叠世还存在规模不等的深水盆地,直至印支运动才使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越北古陆真正拼合。
54. 中生代的气候特征?
从全球来看,中生代古气候明显分为三大阶段,早、中三叠世是地史上著名的干旱广布时期;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则以潮湿气候为特征,欧亚大陆上成煤环境广布,以膏盐沉积和风成砂岩为代表的干燥气候仅见于冈瓦纳大陆内部和北美西部;晚侏罗世—白垩纪气候又转为干燥,并由老到新,干燥气候带不断扩张。中生代气候的另一特征则是全球变暖,两极未见冰川沉积,珊瑚礁已延伸到北纬7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古生物与地史学重点名词解释及论述题知识点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