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知识点名词解释

语言学: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并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专语语言学:又称具体语言学,是指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一具体语言的规律的语言学门类。它包括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两种。总之,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语言。
共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从一个横断面对一种语言在特定时期的相对静止状态进行静态研究的语言学分支。
历时语言学:又叫历史语言学,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研究某种语言从一个时代到令一个时代的发展彼岸花的语言学分支。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探究人类语言内部结构的共性即普遍规律的语言学门类,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语文学:又叫传统语言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阅读古籍和语言教学,从而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或为其他学科的研究而服务。用于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之前的语言研究,这是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是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而存在。也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
“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理论语言学:以侧重探索语言本身特点和规律为目的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语言教学、文字的创制和改革、正音正字、词典编撰等;广义的医用语言学还包括与计算机有关的机器翻译、情报检索、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语言学的重要流派,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具有共同母语的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它的出现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预览理论为背景而兴起于20实际30年代的语言学流派。该理论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脱离具体环境的语言符号体系,而不是语言体系;强调共事特征的价值,而轻视历时的意义。
转换生成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形成的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学派。强调从认知学的角度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解读,区分先天的语言能力和后天的语言知识,认为语言有生成能力,是有限规则的无限使用,转换则是生成的主要手段。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说话: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交际工具:人类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外,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与此相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
 
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象。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人义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它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语言符号的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对人们就有强制性,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即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 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组合关系:是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聚合关系: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它的社会功能。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声音和语言的意义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语言虽是一种声音,但又与一般的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
替换操作:指的是在分析语言的一种操作方法,用以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是否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性质。具体操作程序:在一个特定的结构位置上用一个语言代替另一个语言单位,替代后如果整个结构是合法的且不改变原有的句法-语义结构关系,那么即可证明这两个单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性质。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人能够说出或理解前所未有的、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能够判别表面形式相同而实际语义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实际语义相似的语句的掌握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运用能力。广义的语言能力指的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发音能力的结合。狭义的语言能力是从人类与动物区别的角度讲的,指的是人类大脑天生就具有语言装置/语言习得机制/语言器官。
语言结构的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即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是造句材料,是交际的基本单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次结构可以图示为:音位>语素>词>句子。
音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音节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
音节:由音位组成的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
音标:记录音素的符号,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如汉语拼音字母、英语的韦氏音标和国际音标等。
国际音标: 由国际语音协会1888年8月制订公布,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
宽式标音: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又叫做“音位标音”,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以不必记录。
严式标音:又叫做“音素标音”,是一种详尽记录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
基音/陪音:声音大都是由许多频率不同的纯音构成的复合波,其中频率最低的那个纯音叫基音,其它叫陪音。
乐音/噪音: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总是保持一种整数倍的比例关系的声音,它的波形总是有规律的叫乐音;不具备整数倍关系,波形不规则的叫噪音。
共振峰:一个音的陪音经过共振腔时,一部分引起共振腔里空气的共振,从而得到强化的一簇陪音聚集而成的高峰叫共振峰。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交际中执行不同的功能。语音的这种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音高: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形状及振动频率快慢决定的。
音重: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而振幅的大小与发音时用力大小有关。
音质:也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个性。
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元音: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发出的声音。
辅音: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在发音器官中,有些如唇、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主动发音器官;有些如口腭等不能活动的叫被动发音器官。
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受阻的部位。
发音方法:发辅音时形成和冲破障碍的方式。
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质)段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角度来分析的音位。
非音(质)段音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
超音段音位:在一些分析中,特别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分析中,超音段成分被看做是音位时,叫做超音段音位,它大致同普通音段音位相等。早些时候把它叫做次音位,用主音位指音段音位。
音位体系:一种语言的音位总是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独立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区别特征: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对立和互补:是语言里音与音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是考察一个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的根据。彼此对立的音素,起着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彼此相似而互补的音素,可能被语言社会当作同一个语音使用。
音位条件变体:各个音位变体出现条件受环境等条件的制约。
音位自由变体:音位之间的相互替换是自由的,没有条件限制。
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同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叫同化。
异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同或不相近,叫异化。
弱化: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叫弱化。
脱落:语流中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者为了发音 的方便而省去某些音,叫脱落
元音舌位图:四个极点围成一个四边形,变更口腔的形状所能发出的绝大部分元音都在这个图的范围之内。
四呼:韵母按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可分为四呼。齐口呼:以/i/为主要元音或介音;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撮口呼:以/y /为主要元音或介音;开口呼:没有韵头而以/a o e /为韵母的主要元音。
时位: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那样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做时位。
 
语法:是词法和句法的汇集,包含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词组合成句、名组合成句群的规则。
语(词)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要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分为词根、词缀、词尾三类。
词干 :一个词除去词尾的部分。
词根: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词根和词缀叫构词语素)
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前缀、中缀、后缀都是粘附在词根之上的附加成分,所以它们又称为前加成分、中加成分和后加成分。
词尾 (变词语素):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
词: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又叫短语。
句子:语言中最大的语言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语法研究现在一般分析到句子为止。
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有的语言里加上词尾)构成的词。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
复合词: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
派生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
组合的递归性: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
独体字和合体字:只有一个构字成分的字是独体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字成分的字是合体字。
通用词/专用词:不受语体限制,能在各种语体通行无阻的词叫通用词;专用于不同语体的词叫专用词。
表情--非表情词:只指称事物、表达概念,并不附带说者对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态度叫非表情词;附带说者态度的叫表情词。
语法意义: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词汇意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语法形式: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
直接(组成)成分:句子分析中,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
词类:具体说是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一类词的集合,抽象地说是一组分布环境的总和。
形态(词形变化):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包括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和异根等方面。
内部屈折 (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屈折。
异根: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
语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有性、数、格、体、时、人称、态、级等。
语法手段/方式:把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概括成的类别。
显性意义: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叫显性意义,分为陈述、支配、修饰、平行关系。
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动作和动作—施事"等关系。
上限结构和下限结构:单句与单句组合成复合句叫上限结构;下限结构即单句,包括非主谓句和主谓句,人称句和非人称句,名词句、动词句和形容词句。
直接成分:句子分析中,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直接成分。
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结构组合形式层次性的分析,把句子的各个部分不断地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切为止。
句子成分分析法: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为其代表。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
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同义;同一个句式所表示的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多义。
变换分析:是语言研究中勇于揭示句法多义和句法同义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常见的变换分析手段有移位、删除、添加、插入、替换、分合等,变换分析至少应保证句子在变换前后基本语意结构关系不变。
 
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基本词汇:词汇体系中,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以及表示事物关系的常用虚词的总汇叫…;…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具有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等特点。
一般词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的集合体,其特点是变化迅速,缺少历史稳固性。
词汇意义(词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词的理性意义: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词义的附加色彩: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附加色彩。词义还可以带有褒贬色彩。词义的这种附加色彩不是因人而异的个人现象,而是大家都这么使用的社会现象。
单义词和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象,前者叫单义词,后者叫多义词。
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它是产生其他意义的基础。
基本意义: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
派生意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
引申: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隐喻:反映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的比喻。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
换喻: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同义词和反义词: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叫同义词;语言中意义相反的词叫反义词。
上下位关系:上下位关系是语言学概念。特定性较强的单词叫做概括性较强的单词的下位词,概括性较强的单词叫做特定性较强的单词的上位词。
义素(语义特征):对词的一个义项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
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
义场(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或聚合体。
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
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关系意义:词组在组合时都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叫做关系意义,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意关系意义。
语气意义:指反应说话人使用橘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语义指向: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成分或者哪些成分发生语意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意成分。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词意的概括性:词意对显示对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应。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以便于人们把现实现象中特殊的东西当作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把复杂的东西当作简单的东西来掌握。
相对反义词:又称极性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在反对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这类反义词就叫相对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如果两个词处于矛盾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另一方就必然肯定另一方,两者之间没有非此即彼的中间状态,这类反义词就叫绝对反义词。
同音词:意义不同但语音形式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成为同音词。同音词在语言的运用中有它的积极作用。
言内意外:实际话语及其中的语句自身都是有字面意义的,这是“言内”的意义;除了这个意义之外还有许多话语还传达一些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这个现象就是“意外”,即真正的意图在字面意义之外。但任何言外之意的基础之上,所以合称“言内意外”。“言内意外”既是消极的“言不尽意”的结果,也是积极的“言不尽意”的一种表现。
 
文字: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字符: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单位,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笔画:现代汉字成形的最小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笔提起叫做“一笔”或“一画”。
偏旁:指的是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就是切分合体字而产生的一级部件。
字母: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
拼音文字: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
象形文字:是记事图画简化的结果,是标记语言中词的初期的文字体系。
复合文字:指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或有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意音文字: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我国的文字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
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出来的蚊子。它们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就叫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
表意文字: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
语素文字:指能够基本上把语言中的不同语素用不同的单字表示出来的文字。
形声字: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的意音文字叫做形声字。
自源文字:指从创立文字起就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他源文字:指借用或参照其他文字的形体或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
文字的创制:指现代社会里,政府或语言学家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文创制创过程。
口语: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
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语言的社会变体:不同社会集团在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叫社会变体,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语言的风格变体:语言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的变异。
语言的标准变体:是语言在统一过程中逐渐确立下来的以某种方言作为基础形成的民族共同语。共同语是一种标准语,在形成和规范过程中,都对基础方言的成分和用法等有所取舍。
语言的地域变体:是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分支,即通常所说的方言或地域方言。
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它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阶级方言:不同阶级所拥有的自己特殊的社会方言,主要表现在各阶级所用的一些特殊用语以及对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
地域方言(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母语/原始基础语/基础语:类似原始汉藏语那样的语言。
子语:类似汉语、藏语那样的语言。汉语和藏语是原始汉藏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延续。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谱系分类;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语族、语支、语群。
共同语:又叫"通语",它是一个民族或部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语言。
黑话:当社会上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隐秘团体后,就有可能产生隐秘语言,即“黑话”,也叫“隐语”。隐于世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有明显的排他性。
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称为基础方言。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国家通用语: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与“国语运动”的“国语”不同)。
民族交际语: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究竟是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则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竞技、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语言的规范化: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语严重的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它们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借词/外来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德律风。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如:电话。
仿译词:属于意译词的一种。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黑板、牛津。
语言联盟:又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音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布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
语言替换: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自愿替换: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这种情况叫做自愿融合。
被迫替换: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这种情况叫做被迫融合。
语言分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的状态。
语言整化: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逐渐接近、统一起来叫语言整化。
语言混合: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是几种言的混合,这种现象叫语言混合。
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世界语(Esperanto):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
洋径浜(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指当地人在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混合语(克里奥耳语):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耳语。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语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惟一交际语。
国际交际语/国际辅助语:不同国家间由于交际的需要,选择一种或数种语言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在国际会议上确定的不同国家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尖音和团音: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尖团合流: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做“尖团合流”。
浊音清化:“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这种现象叫做“浊音清化”。
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注意:语音对应并不等于语音近似。
语言演变规律/音变规律:语音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著名的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
类推作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就是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HSK: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准化考试。
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对外汉语教学,也称为汉语,相应专业为高等院校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文化修养且能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汉语和中国对外汉语教师,为旅游和各类涉外部门培养导游和翻译人才。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或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的教育。
潜能测试:这些能力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基本能力,包括模仿能力,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语音的模仿能力,词汇的记忆能力,和语言点的理解能力,以及归纳类推能力。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以及通用语。此外,第二语言亦可与第一语言并列为个人母语。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可能是由于第一语言不再具有优势引起。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输入假说:输入假说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象态范畴:“象态范畴”是组合汉语研究提出的新概念。“象”是指现象,“态”是指现象所处的状态,就是汉语对现象和现象所处状态的反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语言学纲要知识点名词解释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