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考研植物学知识点整理

1,病毒(Virus)由一种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对病毒的定义是只能在活着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感染源。
2,类病毒:类病毒与病毒不同的是,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为共价闭合的单链RNA分子,呈棒状结构,这和朊病毒相反,由一些碱基配对的双链区和不配对的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而成。1971由美国植物病理学家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potatospindletuberdisease)病原时发现。能侵染高等植物,利用宿主细胞中的酶类进行RNA的自我复制,引起特定症状或引起植株死亡。类病毒的分子量在0.5~1.2×10^5左右。
3,噬菌体能够杀死细菌的现象在1915年由弗德里克·特沃特(FrederickW.Twort)发现(但弗德里克·特沃特并未进行深入研究也未命名)。1915年8月加拿大医学细菌学家费利克斯·德赫雷尔(Felixd’Herelle)也发现了这种病毒并把这些病毒(virus)称为噬菌体。噬菌体是一类病毒,原指细菌病毒,近年来发现真菌、藻类都有噬菌体。(bacteriophage)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藻类、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本世纪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作为病毒的一种,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不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只含有单一核酸。可视为一种“捕食”细菌的生物。噬菌体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体都是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
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其特别之处是专以细菌为宿主,较为人知的噬菌体是以大肠杆菌为寄主的T2噬菌体。跟别的病毒一样,噬菌体只是一团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的遗传物质,大部分噬菌体还长有“尾巴”,用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体内。噬菌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体,而且经常都伴随着细菌。通常在一些充满细菌群落的地方,如:泥土、动物的内脏里,都可以找到噬菌体的踪影。目前世上蕴含最丰富噬菌体的地方就是海水。
4,植物细胞的特点:具纤维素性质的细胞壁;具有质体及中央大液泡;高等植物体内的生活细胞具有潜在的全能性(低等植物细胞是否有全能性)。
5,大多数动植物细胞直径一般在10~100μm。【人眼分辨极限是73μm】
6,显微结构(microstructure)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7,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也称亚显微结构。
8,原生质(protoplasm):指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的总称,它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基本化学组成为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9,原生质体(protoplast):细胞内由原生质组成的各种结构的统称。【除却细胞壁以外的部分】
10,单位膜(unitmembrane):电镜下膜的剖面表现为两条暗带夹一明带结构,这三层结构合称为单位膜。厚70-100Å。
11,生物膜分子结构的三个重要特征:流动性、不对称性、不均匀性。
12,质膜的功能:1.物质跨膜运输(具选择透性);2.信号转换;3.细胞识别;4.纤维素的合成和微纤丝的组装。
13,细胞壁:胞间层(intercellularlayer)与胞间隙(spacebetweencells)
胞间层:为相邻细胞间的粘接层,主要成分为果胶质(多糖)。
胞间隙:有些细胞在生长过程中,果胶质分解,彼此间形成的大小、形状、位置不一的空隙。
初生壁(primarywall):在细胞停止生长之前形成的,常较薄而柔软,有韧性,适合细胞生长。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蛋白质。分生组织、多数生活的薄壁细胞只有胞间层与初生壁。
次生壁(secondarywall):细胞停止生长或部分停止生长时形成,位于初生壁之内,均匀加厚或部分加厚。常呈现不同层次,具抗张强度。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14,初生纹孔场:初生壁上的若干个凹陷的小区,小区内有成群的具胞间连丝通过的小孔,每个凹陷的小区称初生纹孔场。
15,胞间连丝:在初生纹孔场上集中分布着许多小孔,细胞的原生质细丝通过这些小孔,与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体相连。这种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称为胞间连丝。是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通道中有一连接两细胞内质网的连丝微管。
16,木质化:细胞壁由于细胞产生的木质素(苯基丙烷Phenylpropane)的衍生物单位构成的聚合物)的沉积而变得坚硬牢固,增加了植物支持重力的能力,树干内部的木质细胞即是由于木质化的结果。
木质化的细胞壁加间苯三酚溶液一滴,待片刻,再加浓盐酸一滴,即显樱红色或红紫色。
17,矿质化(植物学定义):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向两个方向转化。一是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变成无机化合物,即矿质化过程。
矿质化(生物学定义):细胞壁中含有硅质或钙质等,其中以含硅质的最常见,如木贼茎和硅藻的细胞壁内含大量硅质。由于二氧化硅的存在,增加了细胞壁的硬度,可作摩擦料应用。
18,角质化:表皮最重要的生理功能就是形成一层保护性外皮,即角质层,以抵御外界而来的各种刺激。表皮细胞会依基底细胞→棘层细胞→颗粒层细胞→角质层细胞的顺序形态集资转变,并向表层逐渐移动,最后变成角质细胞。这种表皮细胞的分化过程叫做“角质化”。
19,栓质化(suberization)细胞壁中增加栓质(suberin)的变化叫栓质化,栓质是一种脂类化合物,栓质化后的细胞壁失去透水和透气的能力.因此,栓质化的细胞原生质体大都解体而成为死细胞.栓质化的细胞壁富于弹性,日用的软木塞就是栓质化细胞形成的.栓质化细胞一般分布在植物老茎,枝及老根的外层,以防止水分蒸腾,保护植物免受恶劣条件的侵害.根凯氏带中的栓质是质外体运输的屏障.
20,角质层(stratumcorneum,Latinfor'hornylayer')是表皮最外层的部分,主要由10至20层扁平、没有细胞核的死亡细胞组成。当这些细胞脱落时,底下位于基底层的细胞会被推上来,形成新的角质层。以人类的前臂为例,每平方厘米表皮在每小时会有1300个角质层细胞脱落,形成微尘。会脱落的角质层外层又称为分离层(stratumdysjunction)。
21,胞质环流:胞基质在细胞内作定向流动。
22,细胞器:细胞质的基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功能的小单位。
23,溶酶体(lysosomes)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为单层膜包被的囊状结构,大小(在电镜下显示多为球形,但存在橄球形)直径约0.025~0.8微米;内含多种水解酶,专为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1955年由比利时学者C.R.de迪夫等人在鼠肝细胞中发现。
24,微体(microbody或cytosome)是一些由单层膜包围的小体,直径约0.5μm。它的大小、形状与溶酶体相似,二者区别在于含有不同的酶。微体内含有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类。另外,有些微体中含有小的颗粒、纤丝或晶体等。[1] 微体中都存在过氧化氢酶,因此有人建议改名为过氧化物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含有黄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系统,可氧化尿酸和乙醇酸,同时可避免过氧化物对细胞的毒害作用。在植物细胞里,还存在另一种过氧化酶体,特称为乙醛酸循环体,能使贮藏性脂肪经过乙醛酸循环等一系列变化转变为糖。根据微体内含有的酶的不同可以将微体分为过氧化物酶体、糖酵解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
25,内质网:主要功能是蛋白质的合成、修饰、加工和转移。
26,微管:由微管蛋白(tubulin)和少量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细长、中空的管状结构,外径25nm。微管在维持细胞性状、控制细胞壁内微纤丝方向、细胞内物质运输和分泌、细胞分裂面的确定、染色体运动及构成纤毛和鞭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27,微丝:主要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的直径6~8nm的细丝。肌动蛋白可以和肌球蛋白结合,肌球蛋白能水解ATP,将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引起运动。
微丝能参与细胞质流动、染色体运动、胞质分裂、物质运输及与膜有关的一些重要生命活动。
28,组蛋白(histones)真核生物体细胞染色质中的碱性蛋白质,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特别多,二者加起来约为所有氨基酸残基的1/4。组蛋白与带负电荷的双螺旋DNA结合成DNA-组蛋白复合物。因氨基酸成分和分子量不同,主要分成5类。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质,有六种类型:H1、H2A、H2B、H3、H4及古细菌组蛋白,它们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能够同DNA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
29,非组蛋白是高等动植物的核蛋白质中,除组蛋白之外的其他蛋白质的总称。非组蛋白主要是指与特异DNA序列相结合的蛋白质,所以又称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sequencespecificDNAbindingprotein)。利用凝胶延滞实验(gelretardationassay),可以在细胞抽提物中进行检测。
30,核糖体主要功能:核糖体RNA合成、核糖体亚基装配。
31,后含物:细胞代谢活动的产物,包括贮藏的需要时可动用的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
、脂类),和代谢废物及次生物质(晶体、单宁(酚类)、色素(类黄酮)、生物碱),是非生命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32,胞间连丝(plasmodesma):穿过相邻两个活细胞的细胞壁,连接原生质体的丝状结构。
33,共质体是由胞间连丝将各个细胞原生质连接起来的原生质连续体。
34,质外体是水和溶质可以自由扩散移动的自由空间,包括细胞壁、木质部导管等。
35,细胞周期(cellcycle)连续分裂的细胞从第一次分裂结束到第二次分裂结束之间所经历的过程。包括分裂间期(G1期、S期和G2期)和分裂期(M期)。36,无丝分裂(amitosis)又叫核粒纽丝分裂,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指处于间期的细胞核不经过任何有丝分裂时期,而分裂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雷马克(Remak)在鸡胚的血细胞中看到了。1882年,弗来明(Flemmng)发现其分裂过程有别于有丝分裂,因为分裂时没有纺锤丝与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又因为这种分裂方式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直接分裂,所以又叫做直接分裂。
37,细胞分化: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的过程。分化的
细胞分化(celldifferentiation)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产生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与其从前的状态有所不同。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通过不同基因表达的开启或关闭,最终产生标志性蛋白质。
38,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因素作用下可恢复分裂机能,重新具有分生组织细胞特性的过程。
39,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是指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40,细胞坏死necrosis):由某些外界因素,如物理、化学损伤和生物侵袭的极度刺激造成的细胞非正常死亡。特征:细胞器肿胀破裂、溶酶体破裂、原生质膜破坏、细胞浆外泄。
41,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细胞凋亡(apoptosis)
PCD是细胞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主动连续结束其生命的过程,是正常的生理性死亡,是基因程序性活动的结果。它是生物界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
42,植物体中PCD发生的部位和主要功能1.消除完成功能不必要的细胞:如根冠细胞、胚柄细胞等2.死后执行功能:如管状分子、木栓细胞等3.抗病、抗逆:阻止病原物侵染,产生过敏性反应和系统性反应及抗旱、抗盐等。
43,植物组织是由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种或数种类型的细胞群构成的结构或功能单位。 
成熟组织分:薄壁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
44,分生组织(meristem)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分裂所产生的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细胞壁薄,细胞质浓厚,细胞体积较小,一般呈等径多面体,细胞核大,一小部分仍保持高度分裂的能力,大部分则陆续长大并分化为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细胞,构成植物体的其他各种组织,使器官得以生长或新生。分生组织是产生和分化其他各种组织的基础,由于它的活动,使植物体不同于动物体和人体,可以终生增长。
按位置分:顶端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
按性质分: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
45,原分生组织:由来源于胚的、没有任何分化、始终保持分裂能力的胚性细胞——顶端原始细胞及相邻的接近原始的细胞组成的原始细胞层组成。位于根、茎及其分枝顶端的最前部分。当一个原始细胞分裂时,其中一个子细胞继续保持原始细胞的持续分裂能力,维持自身的存在,另一个子细胞经过几次分裂产生许多衍生细胞。
46,、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衍生的细胞组成。存在于根、茎及其分枝顶端最前方的原分生组织后面。细胞形态上已出现了最初的分化,它们在离根或茎的顶端一定距离处,可区分出原表皮层(由它分化产生植物的表皮系统)、原形成层(由它分化产生植物的初生维管组织)和基本分生组织(由它分化产生植物的基本组织)三部分,但仍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是由未分化的原分生组织向完全分化的成熟组织过渡的组织类型。
47、次生分生组织:由成熟组织细胞,经历生理上和形态上的变化,脱离原来的成熟状态(即脱分化),重新恢复细胞分裂能力而转变成的分生组织。木栓形成层是典型的次生分生组织。
48,薄壁组织以细胞具有薄的初生壁而得名,它是一类较不分化的成熟组织。 薄壁组织(parenchyma)又称营养组织,是由一群具有活的原生质体、初生壁较薄的细胞(薄壁细胞)组成的组织。
薄壁组织细胞的形状一般为直径近乎相等的多面体,但也可以分化为星芒、分枝以及臂状等。薄壁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化较少,但在发育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故在植物体发育过程中,薄壁组织能进一步发育为特化程度更高的组织。
分类(功能):同化组织(assimilating tissue)、贮藏组织(storage tissue)、吸收组织(absorptive tissue)、通气组织(ventilating tissue)、传递细胞(transfer cell)、贮水组织。
49,同化组织(assimilating tissue):细胞中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分布于易受光部位。如叶片中的叶肉。
同化薄壁组织因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而得名,多存在于植物体表的易受光部位。其特点是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又称绿色薄壁组织(chlorenchyma)。例如植物叶上、下表皮之间的叶肉中都含有叶绿体,尤其是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细胞中,叶绿体更多。
50,传递细胞:一类特化的薄壁细胞,具非木质化的、内突生长的细胞壁,质膜紧贴于内突壁,构成壁-膜器结构;具丰富的细胞器和发达的胞间连丝,执行短途运输物质的生理功能。
51,周皮是存在于有加粗生长的根和茎的表面的次生保护组织。在根和茎加粗生长时,次生分生组织木栓形成层的细胞进行平周分裂,形成径向排列的细胞列,这些细胞向外分化成木栓层,向内分化成栓内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者合称周皮,代替破坏、脱落的表皮行使保护功能。
52,表皮是包被在植物体幼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表面、直接接触外界环境的细胞层。一般由单层活细胞组成。不含叶绿体的无色扁平的普通表皮细胞是其基本成分,表皮细胞间往往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细胞,如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表皮毛等。
表皮来源于初生分生组织,细胞排列紧密,除气孔外,不存在另外的细胞间隙。表皮细胞外壁较厚,外壁外面一般还有一层角质层,使表皮具有高度不透水性,有效地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并且在防止病菌入侵和增加机械支持能力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不同植物,表皮角质层厚度不一。生长在干旱环境下的植物,角质层通常较厚。有些植物器官,如甘蔗的茎,葡萄、苹果、李的果实的表面,在角质层外面还被有一层蜡质的“霜”,使表面不易浸湿,可防止病菌孢子在它上面萌发。在叶、果实、多数单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上,表皮可长期存在。在具明显加粗生长的器官,如裸子植物和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表皮会因器官增粗而破坏脱落。
表皮脱落后,其保护功能由周皮所取代。植物体表面的结构,是选育抗病品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时需考虑的因素。角质层表面的结构和纹饰,可作为植物分类鉴别的依据之一。
在植物体气生部分的表皮上有许多气孔,尤以叶表面为多,这是气体进入植物体的门户。其开启和关闭受围绕气孔的两个特化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控制。另外,表皮上常有一些毛状附属物表皮毛存在。人们所熟知的棉花纤维即是种皮上的表皮毛。表皮毛具有保护、避免水分丢失及分泌等功能。具分泌功能的表皮毛称为腺毛,与粘液、挥发油、树脂等的分泌有关。
53,保护组织(protectivetissue)是覆盖在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组织,由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其功能主要是避免水分过度散失,调节植物与环境的气体交换,抵御外界风雨和病虫害的侵袭,防止机械或化学的损伤。
54,机械组织(mechanical tissue),是对植物起主要支撑和保护作用的组织。它有很强的抗压、抗张和抗曲挠的能力,植物能有一定的硬度,枝干能挺立,树叶能平展,能经受狂风暴雨及其他外力的侵袭,都与这种组织的存在有关。根据细胞结构的不同,机械组织可分为厚角组织(collenchyma)和厚壁组织(sclerencnyma)二类。
55,输导组织:植物体内长距离运输水分和溶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的组织。
56,管胞:是单个两端斜尖的管状死细胞,端壁无穿孔。
57,导管:一系列端壁穿孔的管状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每一细胞称为一个导管分子组成。
58,筛管(sieve tube): 由一系列端壁具筛板的管状活细胞组成,每个细胞称为筛管分子。
59,伴胞(companion cell):与筛管分子由同一母细胞不等分裂形成,为生活细胞。

60,筛胞(sieve cell):仅存在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韧皮部中,为单个细长、两端尖斜的管状活细胞,不形成筛板和筛孔,只有侧壁的筛域。

61,组织系统(tissue system):植物器官或植物体中,由一些复合组织进一步在结构和功能上组成的复合单位,称为组织系统。eg:皮系统(表皮、周皮)、维管组织系统(韧皮部、木质部)、基本组织系统(营养组织、机械组织)

62,根的功能:支持、固着;吸收、贮藏、疏导;合成、分泌等。

63,不活动中心:不属于分生区,通常不分裂,是细胞分裂素合成的地方。不活动中心的细胞实际上并未停止细胞分裂,只是它们的细胞周期较周围的细胞要长的多。当它与相邻的分生组织细胞失去了活动能力或受到损伤时,不活动中心的细胞能够恢复正常的细胞分裂予以补充。。另外,由于细胞处于不活动状态,能够抵制不利的环境条件,所以它可能是原始细胞度过不良环境的贮能场所。

64,凯氏带:

65,外始式 :是老细胞分裂出的细胞排在里面自己被推到外面外始式是一个植物学词汇,是根的初生木质部在发育过程中,是由外向心逐渐分化成熟的,外方先成熟的部分为原生木质部,内方后成熟的为后生木质部的方式。

66,通道细胞:在单子叶植物根中,内皮层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径向壁与横向壁因沉积木质和栓质而显著增厚,而且在内切向壁(向维管柱的一面)上,也同样因木质化和栓质化而增厚,只有外切向壁仍保持薄壁。于是根部吸收的物质无法从这些细胞及其间隙通过。少数与初生木质部相对的内皮层细胞,不出现细胞壁的木质化加厚,而保持物质能通过,成为吸收的物质进入中柱的仅有通道。这些内皮层细胞称为通道细胞(passage cell)

67,叶的常见形态:

68,叶裂:浅裂、深裂;半裂、全裂。

69,叶缘:

70,复叶:一个叶柄上生有多个小叶片的叶。分羽状复叶【偶数羽状复叶(皂角),奇数羽状复叶(国槐),二回羽状复叶(合欢)】、掌状复叶(刺五加)、单身复叶(柑橘)、三出复叶(胡枝子)等。

71,叶序:也在茎上的排列方式。分:对生(女贞,芝麻,薄荷,丁香)、互生、轮生(夹竹桃,梓)、簇生(银杏,枸杞,落叶松)、基生(蒲公英)等。

72,禾本科植物叶:叶片,叶鞘,叶舌,叶耳。

73,对生:每个节上着生两片叶的叶序。分:二列对生和交互对生(最常见)。

74,互生叶序: (学名:alternate phyllotaxis)为叶序的一种形式,即茎的每节着生一片叶时,不论其如何排列,均称为互生叶。

75,叶的发育顺序:顶端生长-边缘生长-居间生长-分化成熟。

76,叶脉的形态与结构
  叶脉是指叶片中的维管组织,有时也包括其周围连接着的基本组织(薄壁或厚壁、厚角组织)。石松、木贼和某些针叶树的叶片只有一个叶脉;然而大多数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叶片中却有许多粗细不等,并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叶脉。叶脉在叶片中排列的方式称为脉序。
  1.叶脉的形态
  被子植物的脉序一般分为网状脉与平行脉两种基本类型。网状脉即大、小叶脉错综分枝,彼此交织成网状者,一般为双子叶植物所具有;少数单子叶植物,如穿龙薯蓣、七叶一枝花的脉序也为网状脉。平行脉即主脉与侧脉及细脉作纵向平行排列,各纵向脉之间有横向细脉相连,但在叶基、叶尖处则聚集成弧状。平行脉是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特征,只有少数双子叶植物,如车前、柴胡等具有平行脉。
  1.1 网状脉的形态特征 网状脉可分为掌状网脉和羽状网脉。掌状网脉是从叶柄顶端射出数条主脉,如葎草、葡萄等的叶脉。掌状网脉下分5种类型,即掌状达缘脉、辐射达缘脉、掌状网缘脉、掌状环缘脉和掌状弧形脉。
  其中掌状达缘脉属于开放型脉序,它除了一级脉达叶缘外,二、三级脉不达叶缘,同时彼此也不通连,因此叶脉的终端是开放的。而在掌状网缘脉和掌状环缘脉中,其二、三级叶脉在叶缘处交织成网状或环卷联合成环状,因此这两种类型的叶脉属于闭锁型脉序。羽状网脉,即叶片中有一明显的主脉,其两侧有多数侧脉,主脉与侧脉的排列状如羽毛者,如苹果(Malus pumila)、夹竹桃(Nerium indicum)等的叶脉。羽状网脉可分羽状达缘脉、羽状网缘脉、羽状环缘脉和羽状弧形脉4种类型。
  1.2 平行脉的形态特征 平行脉可分为直出平行脉、弧形平行脉、射出平行脉和侧出平行脉4种类型。
  直出平行脉即各叶脉自叶片的基部伸出,直向叶尖,叶脉大部分彼此平行,例如小麦的叶脉。弧形平行脉即叶脉呈弧形状排列,例如玉簪的叶脉。射出平行脉自叶柄顶端辐射而出,例如棕榈的叶脉。侧出平行脉即侧脉自中脉横向平行至叶缘,例如芭蕉的叶脉。

77,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叶片结构的异同:

78,原核生物类群:蓝藻、原绿藻、细菌、古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

79,原核生物的基本特征:

细胞中有核质,没有核膜、核仁;

DNA为环状,而非似真核生物为线状;不与组蛋白结合;

没有膜围细胞器;

没有发现有性生殖;

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

80,蓝藻门仅1纲,即蓝藻纲(Cyanophyceae),4目,约150属,2000种。4目为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颤藻目(Oscillatorales)、念珠藻目(Nostocales)和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

常见的属有色球藻属(Chroococcus)、微囊藻属(Micracystis)、螺旋藻属(Spirulina)、颤藻属(Oscillatoria)、鱼腥藻属(Anabaena)和念珠藻(地木耳,发菜)属(Nostoc)等。

90,蓝藻的生态分布:

分布广;绝大多数蓝藻都生活于淡水中,陆生的、海生的种类较少。

生活习性多样化:漂浮于水体、附着或固着在水生动植物体表或水底物体表面、岩石、树干、土表、土壤中,或其他植物体内,或与菌类共生形成地衣。

91,蓝藻的原始性:

原核生物

    无叶绿体和其他具膜围的细胞器

    仅含叶绿素a而无叶绿素 b

    核糖体为70s

    无有性生殖

92,真核藻类的一般特征:

  (1)具有光合色素

  (2)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

  (3)生殖多有单细胞进行,通过单细胞产生的孢子或有性生殖形成的合子进行繁殖

  (4)合子发育成植物体时没有胚阶段

93,藻类分门(真核藻类):红藻门(Rhodophyta)

隐藻门(Crptophyta)

黄藻门(Xanthophyta)

金藻门(Chrysophyta)

甲藻门(Pyrrophyta)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褐藻门(Phaeophyta)

裸藻门(Euglenophyta)

绿藻门(Chlorophyta)

轮藻门(Charophyta)

94,绿藻植物的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相似: 

A. 具核和叶绿体; 

B. 有相似的光合色素(以叶绿素a、b为主,还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C. 贮藏养分(淀粉及油类); 

D. 细胞壁成分(纤维素)

95,接合生殖:水绵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有梯形接合和侧面接合两种.

96,轮藻门:多细胞藻类,植物形态类似高等植物,直立具分枝,主枝分化为节和节间,具假根。

97,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和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有规律的循环交替就叫世代交替。

98,同形世代交替:配子体与孢子体形态构造基本相同的世代交替。 如石莼 

99,异形世代交替:配子体与孢子体形态构造不相同的世代交替。 如海带。

100,配子体:指有世代交替生活史中的单倍体植物体,由减数分裂产生的孢子发育而来,配子体经有丝分裂产生配子。

101,孢子体:指有世代交替生活史中的二倍体植物体,由合子发育而来,孢子体经减数分裂产生孢子。

102,配子体世代:从孢子开始,经配子体到配子结合前,这一时期是配子体世代。 细胞核中是单倍染色体,出现的植物 体是单倍体配子体,这一世代为有性世代。

103,孢子体世代:从合子开始,经孢子体到减数分裂产生孢子前(即到孢子母细胞),这一时期是孢子体世代 。细胞核中是双倍染色体。出现的植物体是双倍体孢子体,这一世代为无性世代。

104,高等植物-有胚植物:

大多数为陆生植物。

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具维管系统(苔藓除外)。

由多细胞构成生殖器官。

受精卵发育形成胚。

共分四个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及被子植物门。

105,苔藓门特征:

1.  苔藓是一类结构较简单的高等植物,多生于阴湿环境。

2.  植物体(配子体)为扁平的叶状体或有类似茎、叶分化的拟茎叶体,植物体均无真正根,只有假根。

3.  无维管组织的分化。

4.  生活史中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着生在配子体上。

5.  有性生殖器官由多细胞构成,雌性的为颈卵器,雄性的为精子器。精子具鞭毛,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106,苔藓门分类:

1  苔纲(Hepaticae):植物体有叶状体和茎叶体之分,有背腹之分,具单细胞假根。代表植物:地钱。

2  角苔纲:叶状体。

3  藓纲:植物体(配子体)具有拟茎、似叶的分化,茎中有中轴分化,叶中有中肋分化,假根由单列细胞组成。代表植物:葫芦藓,为直立、丛生的小型藓类,有拟茎、似叶及假根的分化,配子体雌雄同株但不同枝。

107,苔藓植物小结:

一、植物体(配子体)

1、结构简单,为叶状体或类似茎、叶分化的拟茎叶体,植物体无维管组织,具假根。 
  假根:单细胞或是单列细胞,固着和吸收。 
  茎:无中柱,略有皮层与中轴的分化。 
  叶:单层细胞,无叶脉或有中肋。

2、有性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的精子器和颈卵器 
颈卵器 :外型如瓶状,上部细狭,下部膨大。 具 颈部、腹部、颈沟、腹沟 
精子器:多成棒状或球型,外壁为单层细胞构成。精子具两条鞭毛,能游动。 
精卵结合于颈卵器,合子萌发形成胚,再发育成孢子体。

二、孢子体  :寄生在配子体上 由孢蒴、蒴柄、基足组成
孢蒴:孢子体上端的孢子囊 。  
蒴柄:位于孢蒴下的柄。 
基足:位于蒴柄最下部,深入配子体的组织中吸收养料。

      孢蒴中由孢子母细胞发生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孢子萌发形成原丝体,在原丝体上长出配子体。

      原丝体: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的丝状体。

三、生活史:生活史属配子体发达的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寄生于配子体上。

分纲

藓纲

苔纲

角苔纲

配子体

拟茎叶体,辐射对称;假根单列细胞;茎内多有中轴的分化;叶常具中肋,在茎上螺旋状排列

叶状体或拟茎叶体,两侧对称,有背腹之分;假根单细胞;茎内常不分化出中轴;叶不具中肋

叶状体, 左右对称,有背腹之分 ;假根单细胞;精子器和颈卵器埋于配子体中

孢子体

蒴柄坚挺,在孢蒴成熟之前伸长;有蒴盖、蒴轴、蒴齿、环带构造,孢蒴盖裂,外具蒴帽

蒴柄柔弱,在孢蒴成熟之后伸长;无蒴盖、蒴轴、蒴齿、环带构造,孢蒴多纵裂,内具弹丝,无蒴帽

无蒴柄;无蒴盖、蒴齿、环带构造;孢蒴自上而下2瓣开裂,具蒴轴、内具弹丝,无蒴帽

原丝体

发达,1个原丝体可产生多个配子体

不发达,1个原丝体仅产生1个配子体

不发达,1个原丝体仅产生1个配子体

叶绿体

叶绿体内无淀粉核,无油体

叶绿体内无淀粉核,有油体

叶绿体少(1-8个/cell),有淀粉核,无油体

108,原丝体:由孢子萌发形成的丝状体,形如丝状绿藻.原丝体上形成新的配子体.

109,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多为多年生的陆生或附生植物;
植物体(孢子体)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
具有真正的维管组织(维管束  );
生活史中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也能独立生活;
配子体有性生殖时产生雌雄生殖器官颈卵器及精子器。
分类
石松亚门(石松,卷柏,中华卷柏)
水韭亚门(水韭)
松叶蕨亚门(松叶蕨)
楔叶(木贼)亚门(问荆,木贼,节节草)
真蕨亚门(蕨,肾蕨,满江红,苹,槐叶苹)
前4个亚门为小型叶蕨类(叶外起源,无叶隙,叶柄,仅一条叶脉)
真蕨亚门为大型叶蕨类(叶有叶柄,叶隙有或无,叶脉多分枝)
110,总结高等植物特征:
苔藓植物特征
1. 生活史中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着生在配子体上。
2. 植物体(配子体)为扁平的叶状体或有类似茎、 叶分化的拟茎叶体,植物体均无真正根,只有假根。
3. 无维管组织的分化。
4. 有性生殖器官由多细胞构成,雌性的为颈卵器, 雄性的为精子器。精子具鞭毛,受精过程离不开水。受精卵发育成胚
5. 苔藓是一类结构较简单的高等植物,多生于潮湿环境。水生到陆生过渡类群。
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生活史中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原叶 体)也能独立生活;
植物体(孢子体)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具有真正的维管组织(维管束 )
多为多年生的陆生或附生植物;
配子体有性生殖时产生雌雄生殖器官颈卵器及精子器。精子具鞭毛,受精过程借助于水。受精卵发育成胚。
裸子植物特征
孢子体发达,多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具形成层和次生生长。木质部只有管胞而无导管(买麻藤纲植物除外)和木纤维,韧皮部只有筛胞而无筛管和伴胞
孢子叶聚生为孢子叶球
胚珠裸露,形成种子而不形成果实
配子体构造简单,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孢子体之上
雌配子体中形成结构简化的颈卵器 (买麻藤纲一些植物无颈卵器) 
雄配子体形成花粉、并产生花粉管, 受精过程摆脱了水的限制(银杏、苏 铁具游动精子)
单受精
具多胚现象
被子植物门一般特征
1·具有真正的花,典型的被子植物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组成。
2·雌蕊由心皮组成,胚珠包藏在子房中,形成果实。
3·具双受精现象。
4·孢子体高度发达,木质部有了导管,韧皮部有了筛管。
5·配子体进一步简化,不能脱离孢子体生活。
111,植物界基本类群小结 植物演化的一般规律:
(1)植物是由水生生活过渡到陆生生活。
(2)植物形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即由单细胞到群体再到多细胞的个体。随着植物由水域向陆地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复杂,植物体也相应发生了更适宜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转变。
(3)植物个体生活史的演化表现在,由配子体时代占优势进化到孢子体世代占优势。这也体现了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重大发展。
(4)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从以细胞分裂方式进行的营养繁殖,或通过产生各种孢子的无性繁殖方式,进化到通过配子结合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有性生殖,是从同配生殖进化到异配生殖,再进化到卵式生殖。
(5)植物的生殖器官在进化过程中日益完善。
112,重被花(双被花)(Dichlamydeous):具有花萼和花冠的花,如油菜、蚕豆、番茄等。 
单被花(Monochlamydeous):只有花萼或花冠一轮的花,如玉兰、桑、百合等。【花萼和花冠统称为花被】 
无被花(裸花)(Achlamydeous):既无花萼又无花冠的花,如扬、柳、胡桃的花。
113,花冠类型:
十字形花冠   
漏斗形花冠     
钟状花冠   
轮状花冠
唇形花冠       
筒状花冠       
舌状花冠     
蝶形花冠                 
蔷薇形花冠     
假蝶形花冠
114,蝶形挂冠与假蝶形花冠的区别:它们都是由5个分离花瓣构成左右对称花冠。 蝶形最上一瓣较大,称旗瓣,两侧瓣较小,称翼瓣,最下两瓣联合成龙骨状,称龙骨瓣。 而假蝶形为最下一个最大,为旗瓣,最上为2个龙骨瓣 但都是覆瓦状排列。
115,雄蕊类型:
单体雄蕊
二体雄蕊
多体雄蕊
二强雄蕊
四强雄蕊
聚药雄蕊
116,单雌蕊:根据组成雌蕊的心皮数目和结合方式不同,又可将雌蕊划分为单雌蕊和复雌蕊两大类。在一朵花中仅由一个心皮组成的称为单雌蕊,多数雌蕊群有多个心皮。
117,胎座类型:
侧膜胎座:多心皮一室或假数室,胚珠着生于腹缝线上
边缘胎座:一心皮一室,胚珠着生于腹缝线上
中轴胎座:多心皮构成多室,胚珠着生于中轴上
特立中央胎座:多心皮一室,中央具一 短轴,胚珠着生其上
118,花序类型:
1 无限花序:花序轴基部的花先开,然后向顶依次开放,或边缘的花先开,然后向心依次开放。
总状花序:不分枝花序轴上自下而上生有具近等长花柄的两性花。
圆锥花序:无限花序的一种。主花轴分枝,每个分枝均为总状花序,故称复总状花序。又因整个花序形如圆锥,又称圆锥花序。如水稻、燕麦等的花序。
    穗状花序:不分枝花序轴上着生有许多无柄两性花。(小麦)
    肉穗花序:肉质、膨大的花序轴上着生多数无柄单性花。
    柔荑花序:花序轴柔软下垂,其上着生多数无柄的单性花。
    伞形花序:花序轴顶端着生多数花柄近等长的花,伞状。
    伞房花序:较短的花序轴,基部花柄较长,越近顶端越短,各花基本上
                    分布于同一平面。
    头状花序:花序轴缩短呈球形或盘形。上面密生多数无柄或近无柄花。
    隐头花序:花序轴肉质肥大,内凹成囊状,内壁着生多数无柄单性花,
                        雌下雄上。
2,有限花序:花序轴顶端先形成花,最先开放,因此主轴生长收到限制,而由侧轴继续生长,但侧轴也是顶花先开放。
单岐聚伞花序:蝎尾状聚伞花序(唐菖蒲)
              螺旋状聚伞花序
二岐聚伞花序:花序呈假二叉分枝
多岐聚伞花序:
轮伞花序:
3,果实类型:
单果:一朵花中的单雌蕊或复雌蕊参与形成的果实
聚合果:由一朵花中多数离生单雌蕊与花托共同发育成的果实
聚花果:由叫复果,由整个花序发育成的果实
1·肉质果:果实成熟时果皮肉质
  浆果:外果皮薄,中、内果皮肉质多汁(西红柿、葡萄)
  核果: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内果皮骨质坚硬(桃、李、杏)
  柑果:外果皮革质,中果皮疏松,内果皮膜质囊状(柑、桔)
  梨果:为假果,外、中果皮肉质,内果皮纸质或革质(苹果、梨)
  瓠果:为假果,外果皮坚硬,中、内果皮肉质,胎座发达(瓜类)
2·干果:果实成熟时果皮干燥
(1)裂果:果实成熟时果皮干燥开裂
  荚果:一心皮一室,成熟时沿背缝线和腹缝线同时开裂。
  蓇葖果:一心皮一室,成熟时沿背或腹缝线开裂。(玉兰)
  角果:两心皮假二室,具假隔膜,成熟时沿二腹缝线开裂。
  蒴果:多心皮一室或多室,有多种开裂方式。(棉花) 
(2)闭果:果实成熟时果皮干燥但不开裂。
  瘦果:果皮、种皮分离,含一枚种子。(向日葵、荞麦)
  颖果:果皮、种皮愈合不能分开,含一枚种子。
  翅果:果皮延伸成翅。(榆,臭椿)
  坚果:果皮比瘦果的坚硬,含一枚种子。(栗、榛子)
  分果:由两心皮以上的复雌蕊发育而来,各室含一枚种子,果  实成熟后各心皮分离,形成分离的小果。(锦葵、蜀葵)
双悬果:心皮两个,成熟时沿中轴彼此分开,双悬空中。
            (胡萝卜)
胞果:胞果又称囊果,由合生心皮形成的一类果实,具一枚种子。胞果的果皮薄,膨胀疏松的包围种子,易于种皮分离属于干果中的不裂果。
119,繁殖:植物产生新个体的现象。
    生殖:以生殖细胞发育形成新个体的现象。
120,营养繁殖:指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脱离母体,发育成新个体。 ①细胞分裂    ②植物体断裂。
无性生殖:指在植物体上产生一些无性生殖细胞——孢子(spore),然后由孢子直接发育为新个体。(又叫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指植物体产生一类有性生殖细胞——配子(gamete),配子必须经过有性的结合过程形成合子(zygate).再由合子发育为新个体(又叫配子生殖)。有性生殖中又分同配、异配和卵配。
同配生殖:由形状、大小、运动方式完全一样的两个配子结合的有性生殖方式。
异配生殖:由形状相同,大小、运动方式不同的两个配子结合(雌、雄配子)的有性生殖方式。
卵式生殖:由形状、大小、运动方式都不一样的两个配子结合(精、卵细胞)的有性生殖方式 。
121,花是适应于生殖的不分枝的变态短枝
122,减数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减数分裂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时的一种特殊细胞分裂方式。
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的特定时期,种子植物在大、小孢子形成之前。
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分裂即减数分裂Ⅰ和Ⅱ。由于DNA只复制一次,所以分裂结果是,一个母细胞产生4个单倍体的子细胞。
减数分裂Ⅰ的后期分别移向两极的是同源染色体(各含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此期。减数分裂Ⅱ后期移向两极的是染色单体。
意义:1、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单倍体的雌、雄性细胞融合后恢复原有染色体数目。2、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与交叉的发生,又丰富了植物遗传变异性,使后代增强了生活力和适应性。
123,雄性生殖单位(male germ unit)
精细胞之间及与营养核之间构成一个联合体,从而使姐妹精细胞在花粉管的移动和在胚囊的释放达到同步。
  雄性生殖单位作为传送精细胞的装置,可使精细胞有序地到达雌性靶细胞。
124,胚囊中各细胞的功能:
卵:受精后发育为胚
    助细胞:寿命较短,受精后或受精前解体或退化。
    ① 转运珠心物质进入胚囊   
    ②分泌向化性物质,引导花粉管进入胚囊
    ③精子释放的场所,有助于精细胞向卵细胞和中央细胞的运动;
    ④ 潜在配子作用
    反足细胞:转运物质进入胚囊。数目变化大,代谢旺盛,寿命短,受精前通常就退化消失了。
中央细胞:最大,高度液泡化,2个极核,受精后发育为胚乳,贮藏营养。
125,雌性生殖单位:卵器(卵+助细胞)与中央细胞组成一个结构单位,称为雌性生殖单位,其主要特点是在受精的靶区缺少细胞壁,从而使雌、雄性细胞得以原生质体状态相互融合.
126,双受精:卵细胞和极核同时与2个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现象,称为双受精。
127,被子植物双受精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双受精过程中,通过单倍体的雄配子——精细胞与单倍体的雌配子——卵细胞结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合子,使植物原有染色体的数目得以恢复,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精卵结合使父、母本具有差异的遗传物质重组,形成具有双重遗传性的合子,既加强了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又为后代中可能出现新性状、新变异提供了基础。
另一精细胞与中央细胞结合形成的三倍体初生胚乳核及其发育成的胚乳,同样兼有双亲的遗传性,合子及胚在这样的胚乳哺育下发育,可使子代的生活力更强。
双受精作用是植物界有性生殖的最进化、最高级的形式,是被子植物在植物界占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双受精作用也是植物遗传和育种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128,无融合生殖:不经过精卵结合,直接由某种细胞发育为胚的现象。
    类型:
    孤雌生殖:卵直接发育成胚(蒲公英,早熟禾)
    无配子生殖:助细胞、反足细胞等非生殖细胞发育成胚(葱,鸢尾,含羞草)
    二倍体孢子生殖:由二倍体的卵细胞、助细胞和反足细胞,不经受精发育成二倍体胚。
    无孢子生殖:由珠心或珠被细胞直接发育成胚(柑橘)
    意义:是被子植物用来代替有性过程的一种进化形式,它即不同于有性生殖(不受精),也不同于营养繁殖(还是通过种子繁殖)
129,多胚现象
      有些植物一粒种子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胚存在,这种现象称为多胚现象。
   原因:A、无融合生殖(无配子生殖、无孢子生殖)
        B、受精卵分裂
        C、多胚囊
130,全缘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叶缘平整的。
131,切向分裂: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壁与植物体的纵轴的圆周切线平行或与半径垂直的分裂方式。分裂结果是增加植物体或器官径向的细胞层次,使植物体增粗。又叫平周分裂。
132,真核藻类分十个门:裸藻门,绿藻门,轮藻门,甲藻门,隐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褐藻门,红藻门。


133,苔藓植物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配子体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这一点是与其他高等植物最大的区别。
苔藓植物不能算是真正的陆生植物,它一方面已经获得了适应于陆生生活的特征,如产生数目众多的不动孢子,有种种帮助孢子散发的结构等;另一方面也保留着许多水生植物的特点,如无真根,无维管组织,精子具鞭毛,必须以水为媒介才能到达卵细胞等。
134,中柱指维管植物根、茎、叶内的中轴部分,由维管束和基本组织构成的柱状结构,在种子植物根中具有明显的界限,在茎内界限不明显,常称维管柱。
135,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种类众多、演化地位最高的类群。它与孢子植物相比,有两个最主要的区别:一是种子的形成,二是受精过程产生花粉管。种子的形成,使胚得到了种皮的保护,提高了幼小孢子体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花粉管的出现,使受精过程不再需要水为媒介,从而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所以,被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生活,有更强的竞争能力。此外,种子植物的孢子体更加发达,结构也更加复杂;而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并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裸子植物胚珠裸露,不形成果实,有颈卵器,无精子器;被子植物胚珠由心皮包被,形成果实,无颈卵器也无精子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考研植物学知识点整理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