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

1.庇古效应
庇古效应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它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具体是指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 庇古效应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可以表示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Ca增加-产出Y增加。 
2.凯恩斯效应
所谓凯恩斯效应亦称利息率效应是指通过在公债管理上调整公债的利息率和影响其供求状况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升降,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抑制性影响。
凯恩斯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它描写价格变化对整个商品需求的影响,即价格水平P下降-实际货币供应(M/P)增加-利率r下降-支出(投资)I增加-产出Y增加。 在IS-LM模型中价格不是整个经济商品需求的决定量,因此价格变化对于商品需求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价格变化对金融市场有影响。出于金融市场平衡的条件{{{2}}}(M/P是实际货币供应,L是整个经济对于货币的需求)价格提高会导致实际货币数量缩小。这导致在金融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提高。由此经济参加人愿意出售证卷。在证券交易所上产生供应多余,这导致证券价格下跌和利率提高。 利率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货物需求有决定性作用,它导致私人净投资的降低。这导致对于货物需求的降低,因为商品供应相对商品需求反应,整个经济中的平衡收入的降低。 由此可见价格变化与利率变化的作用一样。 

3.卢卡斯批评
卢卡斯批判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4.流动性偏好陷阱
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5.货币的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6.滞胀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 
7.溢出效应
所谓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溢出效应分为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等。罗默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罗默模型中总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劳动力,以及创意技术的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8.质量阶梯
 


9.收入指数化
收入指数化是指使各种名义收入,如工资、利息等,部分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自动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通常,这种联系及调整被以法律或合同的形式加以制度化和自动化。比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可以是百分之百指数化,即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即工资上涨的比例仅为物价上升的一个部分。
10.二元劳动市场
这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收人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其收人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其收人,而对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接受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其收人没有作用;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
11.中性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同比例增加。发生中性技术进步后,资本/劳动的相对要素价格(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也就是说,由于工资率/利率比率未变,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劳动替代资本(或相反)的情况,因而资本/劳动比率保持不变,所发生的只是生产原有的产量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
①希克斯的中性型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劳动比率即K/L一定时,使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每增加一单位的资本所增加的产量是递减的。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概念在经济增长分析中应用也比较广泛。他的分析是把技术进步前和发生技术进步后的两个生产函数中具有相同的利润率的两个点进行对比。②哈罗德所谓的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发生技术进步后,使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增大的资本—劳动比率K/L,其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K/Y也保持不变。③索洛中性是如果劳动产出的比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出也保持不变, 这种技术进步就是索洛中性。
12.不稳定原理
哈罗德得出结论,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这个原理说明经济体系的运行一旦偏离了稳定增长则很难自我矫正,而是出现连续上升或连续下降的剧烈波动。
13.失业回滞
失业回滞是指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产出波动对就业具有非对称影响:在衰退阶段,产出下降会以较大的力度传导到就业市场,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但在经济回复阶段,产出回升不一定会立即带动就业回升,不仅传导时滞更长,力度较之于衰退周期也要弱很多。所以一旦经济回落,它所引发的失业问题很难在经济回升阶段得到彻底铲除,类似于物理学的磁滞现象,失业率冲击信号具有永久的记忆功能,由此导致自然失业率具有长期向上漂移的趋势。
14.工资物价管制指导线
政府为了抑制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而采取的一种控制工资和物价上涨的收入政策。工资-物价管制的目的在于制止工资和物价螺旋式上升的局面。美国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的后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实行过这种管制办法。工资-物价指导线,是指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在其推行的收入政策中所采取的直接控制工资与物价的一项管理措施。
15.工资物价螺旋
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的工资—价格螺旋。
16.总供给冲击
总供给冲击是指可能引起生产能力和成本变化的事件。例如,石油进口价格的变化;对大量农作物产生破坏的霜冻、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经济体中劳动力教育水平的变化,或者劳动力愿意参加工作的工资率的变化;甚至于技术的变革与进步等等,都可能引起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的变化。
17.总需求冲击
总需求冲击是指当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而实行提高利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将直接导致私人消费和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促使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减少,继而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
18.占优策略均衡
每一个博弈中的企业通常都拥有不止一个竞争策略,其所有策略的集合构成了该企业的策略集。在企业各自的策略集中,如果存在一个与其他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策略无关的最优选择,则称其为占优策略(Dominant Strategy),与之相对的其他策略则为劣势策略。
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19.纯策略/混合策略
在完全信息博弈中,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只能选择一种特定策略,这个策略为纯策略(pure strategy)。纯策略是混合策略的特例。纯策略的收益可以用效用表示,混合策略的收益只能以预期效用表示。
在完全信息博弈中,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只以某种概率选择不同策略,称为混合策略(mixed strategy)。混合策略是纯策略在空间上的概率分布。


20.先行优势
先驱优势是设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新开发市场或新产品的先驱者,以获取回报的一种战略。这种回报就是持久的,长期的市场控制力,令竞争对手无法或难以仿效,企业因此能够生存,盈利和发展。
21.寻租理论
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A.克鲁格(Anne.Krueger)的论述,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rent),谋求这种权力以获得资金的活动,被称作“寻租活动”,俗称“寻租”。租金的根源来自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提高而供给却因种种因素难于增加而产生的差价。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图洛克的一篇论文。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到1974年才由克鲁格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
21.契约曲线
契约曲线又称效率曲线,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或者(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22.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原则
卡尔多补偿原则又称假想的补偿原理,是一种作为检验社会福利的虚拟补偿原则,是指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仍有改善,则社会福利得到了提高。具体来说,就是市场价格在变化中,会影响人们的福利状况,即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损,另一些人受益;但只要总体上来看益大于损,就表明总的社会福利增加了。
23.瓦尔拉斯定律
瓦尔拉斯定律也称为瓦尔拉斯法则是指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中的其余商品处于均衡状态,那么某一特定商品也一定处于均衡状态。即总超额需求为零,有 [1]。是以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的名字命名的,是一般均衡理论中的一个定律。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在任何价格水平下,市场上对所有商品超额需求的总和为零。各商品的超额需求函数之间相互依存,均衡价格为相对价格,而非绝对价格。由瓦尔拉斯定律可以推出,经济体系中存在几个商品市场,若其中n-1个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那么,第n个商品市场也必然是均衡的。瓦尔拉斯定律不仅表明在交换体系中任何价格水平消费者对所有商品的超额需求总和为零,同样可以证明,瓦尔拉斯定律不仅适用于纯经济交换体系,而且适用于生产与交换经济体系,也适用于货币经济体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经济学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