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旅游资源学考研复习资料

《旅游资源学》知识要点

Touristic Resources

 

浙江农林大学旅游资源学考研复习资料,20180117222349705001.jpg,浙江农林大学,参考笔记,第1张

第一部分  旅游资源学基础理论

“旅游资源”在旅游系统中的位置

1.旅游资源概述

1.1 旅游资源定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取自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对旅游资源定义的理解,三点应该作评判根据:

(1)自然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2)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最核心的判断根据);(3)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三大效益。

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几点争议:

(1)“物质”和 “精神”的争议;

(2)“原生”和“开发”的争议;

(3)“劳务” 算不算旅游资源?

结论:

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既可以是未开发的,也可以是开发的;

一般劳务不能成为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传统手艺等特色劳务可以成为旅游资源。

1.2 旅游资源特征

(1)审美性及体验性(功能特征)

(2)多样性和综合性(组成特征)

(3)地域性(分布特征)

(4)稀缺性(赋存特征)

(5)时间变化性(时间特征)

(6)永续性与不可再生性(利用特征)

1.3旅游资源分类

1.3.1按利用方式与效果分(陈传康)

游览鉴赏型:自然风光、古建筑、艺术作品、园林等。

知识型:考察文物古迹、自然奇观、博物馆、科技馆等。

体验型:民族风情、风味饮食、节庆活动、宗教仪式、集市贸易、家庭访问等。

康乐型:度假疗养、休闲康复、游乐活动、文体健身等。

1.3.2按资源变化特征分(傅文伟)

原生性旅游资源 (包括6小类):山川风光、生物景观、气候资源、文物古迹、传统民族风俗习惯和风情、传统风味特产。

萌生性旅游资源 (包括7小类):现代建筑风貌、现代体育文化科技吸引及趣处、社会新貌与民族新风尚、博物馆与展览馆、名优新特产及美食购物场所、自然力新作用遗迹、人工改造大自然景观。

1.3.4 按资源属性(形成、组成)分

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

*注:对这个国标的掌握非常重要。

2、旅游资源形成

2.1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基本条件

(1)自然环境差异是形成自然旅游资源的前提条件

地质差异——运动、温泉、火山、岩性等差异;

气候差异——从热带→温带→寒带;

水陆差异——沿海→近海→内陆等;湖心→浅水→湖岸;

地形差异——平原、高原、山地等;

土壤差异——砖红壤、红壤、黄壤,盐碱地等;

生物差异——地带性生物、非地带生物差异等;

区位差异——河流的上中下游、重要山脉的阴坡与阳坡的差异等。

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在景观营造上起的作用不同。地质作用是骨骼(本底),地形是肌体;生物是毛发,土壤是皮肤,水体是血脉;气候对外部自然要素具有控制作用,对景观具有修饰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机制、组合规律控制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演化

(3)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受地表不同等级分异规律控制

地球的圈层结构控制自然旅游资源的垂直分布大局;

地表分异规律决定自然旅游资源水平分布大格局;

气候的垂直变异决定旅游资源垂直分异。

(4)现在的自然旅游资源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

2.2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

2.2.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基础

(1)区位的影响

海陆区位、地域相对区位、地物相对区位。

海陆区位→海洋型文化、内陆型文化,如地中海文明、内陆黄河文明;

地域相对区位→中东地区的商业文化、战争文化,北京处在华北、东北、西北交汇的枢纽、控制位置;

所在大江大河的位置、高大山脉与高原的位置→生活、交通、生产的差异。

(2)气候的影响

气候的降水量→农耕区与游牧区,建筑形式;

气候的温度→气温差异引起南北文化差异;

四季变化→节庆文化;

气候影响到物产→如南米北面;

气候与地形等一起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习惯

气候与中医文化

(3)地形的影响

地形通过对生产、生活影响而影响人口的分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地形类型及分布复杂程度的影响,如地形的类型、地形完整性和分割程度对文化影响深刻,如大的地形单元的分割、阻挡、连接作用,影响文化现象的分布边界,也形成利用通道或突破障碍形成交流的新文化现象,如古道文化;

(4)对建筑等人工设施的影响,如风水建筑选址、山区吊脚楼。

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

如岩石、矿藏、生物、水体、地质活动等。如石灰岩分布区、黄土分布区、火山地震、地热等。

2.2.2历史的遗存

地表遗存——如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和古村落、园林、宗教建筑、古战场、交通设施、各种器物、工艺品、文化艺术品;

地下遗存——如陵寝、洞穴遗址、石窟、被埋藏遗址;

水下遗存——如水下沉船、古城等。

2.2.3文化差异而彼此吸引而成为旅游资源

彼此吸引,而成为对方旅游资源

民族文化差异

区域文化差异

城乡文化差异

2.2.4人的迁移和文化的传播和变异

人口的迁移引起文化的传播,如欧洲人迁往新大陆;

人口不迁移的文化传播,如西方传教、玄奘取经等。

2.2.5现代人类活动及其产物

具有观赏价值的大型工程与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

2.2.6根据市场的需求创造

游乐场、主题公园等。

第二部分  旅游资源形成自然基础(矿物、岩石、地质活动、自然分异)

1、矿物

定义: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目前已知的矿物约有3000种左右,绝大多数是固态无机物,液态的(如石油、自然汞)、气态的(如天然气、二氧化碳和氦)以及固态有机物(如油页岩、琥珀)仅占数十种。

自然界中的矿物种类极多,但常见造岩矿物种类却少,仅有二、三十种: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绿泥石、滑石、高岭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黄铁矿、褐铁矿、磁铁矿等。

最重要的有七种造岩矿物:正长石、斜长石(二者又统称长石类矿物)、石英、角闪石类矿物(主要是普通角闪石)、辉石类矿物(主要是普通辉石)、橄榄石、方解石。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种元素就占了地壳总重量的97%。或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锰、氢、磷等十二种元素组成。其中氧约占地壳总重量的一半(49%)﹐硅占地壳总重的1/4以上(26%)。

附件
浙江农林大学旅游资源学考研复习资料.pdf
pdf
下载文件
附件购买
免费内容(注册登录后即可免费下载)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资料
登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浙江农林大学旅游资源学考研复习资料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